“冲动”的“惩罚”--引导自我解决问题思维

Dora

<p class="ql-block">  年前超长的居家时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行为习惯和心理。相对封闭的环境、鲜与他人交流的自闭空间等对身心处在成长中的五年级学生来讲,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甚至,因为“青春期”的来临,“逆反”“浮躁”“冲动”等浮出冰面。</p> <p class="ql-block">  纵观全班,浮躁的厉害,应有的学习习惯所存无几,对待同学间的相处、矛盾的解决都退化到“拳头”“大棒”的原始阶段。</p> <p class="ql-block"> 周五,两名同学因为课间“大打出手”被请到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一个因为情绪激动,词不成句,呜咽不清。一个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一条腿还嘚瑟不停。首先,让他们各自平复情绪端正态度:纠正嘚瑟腿的甲同学,站有站样;安抚激动的乙同学,释放情绪稳定心情。接着,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情形就是:早上甲同学跟乙同学有过口角之争,下午课间因为乙同学的话语“粗鲁”,甲同学受不了,先动手,俩人因此扭打一起。所幸的是,他们刚扭到一起,老师就进教室了。</p> <p class="ql-block"> 分析问题,初定解决思路</p><p class="ql-block"> 两同学都自认为有理:乙同学因为上午的口舌之争,认为下午是“找补”回来,甲同学则一口咬定“我动手是因为他骂人”。老师:出现问题用“打架”的方式,双方皆有错,解决问题简单粗暴,平时的班队课听的不认真,处理事情没有最优化思维。成人的世界里是“打伤住院,打赢坐牢”,放小学亦是如此“打伤住院,打赢赔钱,外加赔礼道歉”,总之,动手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两生低头,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进而,老师说道:对于你们纠结于“口角”引发的“冲突”,只要出现受伤情况,警察叔叔不问原因,只看行为结果。聪明的做法是巧妙化解“干戈”,看谁“技高一筹”,不费一兵一卒,击退对方千军万马。动手是最低端的策略,“胜之不武”。现在想想,冷静下来是不是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俩生面面相觑,默不作声。</p> <p class="ql-block"> 提供方案,自作选择</p><p class="ql-block"> 眼见俩生已然认识到问题所在,老师语重心长道:你们的问题,很好解决,两个方案自己斟酌:一、请双方家长来学校,说明前因后果,去医院,你们双方家长互相给对方做检查。二、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症结,不惊动家长,自己寻找解决之法。老师去上课,你们权衡好利弊,商量好解决好去教室上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师先回教室,没多久,二人进教室,告诉我协商好了,互相谅解道歉了。</span></p><p class="ql-block"> 其实就是,给他俩个台阶,互相道歉和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学生们之间没有大的矛盾,更不愿牵扯家长费时费心来学校,他们其实很懂事,就是把握不好处理问题的方式,容易感情用事。</p><p class="ql-block">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冲动,做事不会瞻前顾后,更别提“三思而后行”了,他们莽撞,只因不明道理。话说明白,理摆清楚,火气自然而然就熄灭了。</p>

同学

老师

教室

家长

动手

解决

解决问题

俩生

课间

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