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州古城史话

老彭

<p class="ql-block">  古城银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据史料记载,在一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5000-7000年前就已经有人类聚落。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国,改富州为银州,天显三年(公元928年),迁银州于今地,至此辽北才有了“银州”之名。而金废州置县,改银州为新兴县(治所位于今铁岭县凡河镇新兴堡)。金后期,又将新兴县迁入现在的银州城,到这时才可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银州城。明统一中国后,太祖朱元璋在今朝鲜半岛设置铁岭卫,后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将铁岭卫迁至银州之地并修筑城池。至此,银州城便被铁岭之名取代。因而,就铁岭城区而言,银州即是铁岭,铁岭便是银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银州古城的最初建立</p><p class="ql-block"> 据《辽史•地理志》“银州”条所记载:“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真兵马司。统县三: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境有延津故城,更名。新兴县,本渤海越喜国地,渤海置银冶,尝治银州。永平县,本渤海优富县地,太祖以俘户置,旧有永平寨。”文中说银州“隶弘义宫”,“弘义宫”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算斡鲁朵”的汉译名,也就是说,银州城是辽太祖所建,是他的私有州城。“银州”本是渤海建置名称,辽天显三年(929年)的东丹国南迁,银州之名也迁到辽北。不过东丹南迁之时,辽太祖已经驾崩三年有余,而银州城又是辽太祖所建。这就说明,在银州迁到辽北之前就已经有城了。那么,辽太祖这座城又是何时而建呢? </p><p class="ql-block"> 《辽史•太祖本纪》载:“(神册六年,即公元922年)十一月癸卯,下古北口。丁未,分兵略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满城、遂城等十馀城,俘其民徙内地。”辽北地区的几座城如双城县、檀州、辽滨县、乐效县、灵源县、永平寨、东平寨……这些城都建于922-923年,辽军在南下时从河北一带掠来的汉人迁至辽北地区,筑城居之,不改原行政名称。同属于辽太祖私城的檀州(后改为祺州)就是辽太祖南掠檀州时掠汉民所筑。银州城也是同时期辽太祖从檀州、顺州附近地区掠来的汉民所筑,当时也应该不改其名,只是天显三年渤海银州迁来之后,改称银州,人们便忘记了其本来的名字。辽银州城在金皇统三年废弃,347年后在其废墟上又重修了铁岭卫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代铁岭卫城的修建</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1490年)开始修筑铁岭卫城。二十六年(1393年)四月,“徙辽东铁岭卫治于沈阳、开原两界古嚚州之地”(《明太祖实录》卷227,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壬午)。嚚州即银州,因“辽王银述避其讳以为”(《辽东志•地理•铁岭卫》)。明代的铁岭卫城是在辽银州城的废墟上修建起来的。卫城为方形,墙心为土石夯筑,外城为砖石包筑。现在都已拆除无太多的遗迹可寻,只能从四周的胡同口看到原来城里的地势略高出城外。现在小桥子西北侧的惠源小区西区内,还保留着一道土崖,并且用石头进行了包砌,形成了一道石墙。这道石墙近200米,是铁岭卫城留下的痕迹中最为明显的一处了。据《辽东志》记载:“铁岭城,周围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城门四:东曰抚夷,西曰承恩,南曰庆云,北曰威远。角楼四座。教场,城南(应为西北)一里。”又据《全辽志》记载:“铁岭卫城即辽金时嚚州故城,城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进阔三丈。周围五里有奇。门四:东抚夷,西承恩,南庆云,北威远,角楼四。”《读史方舆纪要》上记载为“周五里有奇。”《铁岭县志》记载:“东西二百十七丈九尺,南北一百八十六丈五尺,四周共八百零八丈八尺。门四,东西相直,南略倚东,北视南又东,甃砖缺剥,睥睨无存,颓然一垣,可御牛马耳。”由此看,两部明朝的史书和两部清朝的史书对铁岭城规模的记载并不相同,应为测量习惯不同使然。明人可能是从墙里测量而清人则从墙外测量。近些年来,据城建施工揭露出明代铁岭城墙及其遗迹现象综合分析判断,明代铁岭城四个门所在的大致方位:南门在仿古一条街与银冈路交叉口东20米;北门在文化街与北市路口南;东门约在惠源小区西区南门南50米;西门位于繁荣路与广裕街交叉口即转盘街处。银州区繁荣路中段原有钟鼓楼址,为明铁岭城内通向四门的中心地带。经实地观测,铁岭老城区范围与清康熙十六年编修的《铁岭县志•城池》中记载的数字基本相符,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600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罗城的修建</p><p class="ql-block"> 从《开原图说》之《铁岭城图》中还可以看出,明万历年间,对卫城进行一次加固和扩建。在原城之西,加筑西罗城。西罗城南北长,东西窄,面积约是原城的二分之一。罗城又称关城,指古代大型城郭的外城。实际上就是城里人口增多住不下,于是搬到城关外居住,形成了新的城区。于是,为安全起见,又于原城外复加修新城墙,扩大城区面积。对于铁岭西关城的记载非常少,只能从《开原图说》一书中看得到。西罗城顾名思义,位于卫城的西门外。铁岭卫城之所以要建西罗城,主要原因是明代时,辽河航运很发达,马蓬沟渡口很繁荣,所以方便起见,人们便愿意居住离渡口很近的西关外。另外,驿站和递运所在西关内,交通和物流发达,西关外就成了商业发达地区。于是,向西扩建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西关城的西城墙应该在今天的工人街,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大”应该是西罗城的西大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罗城的修建</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铁岭卫城被后金烧毁。至清初设铁岭县的时候也没能大规模重建,只是简单地做了维修。随着人口的增多,原县城显得非常拥挤。于是,在乾隆四十六年,又在老城东面修筑了一座新城。《龙首山志》记载:“清康熙三年,废卫置县,乃因明之卫城。迨乾隆四十六年,于旧城迤东改筑新城,旧城东门外,作为新城西门。外围七百八十九丈、高二丈;门四:东曰德安,南曰薰阜,西曰阜泽,北曰瞻斗,俱有甕城,年久或毁或圮。光绪末叶曾经重修,迨民国二年,知事陈艺倡议,竟将墙拆去。城中屋脊栉比,烟火万象。由西徂东,一街横贯,直达龙首山麓。春秋佳日,游人如鲫;红男绿女,黄童白叟,络绎道上,大有应接不暇之势焉!”可惜这座新城也没有保存下来,并且痕迹全无。“新城”周围长“七百八十九丈”,与明代铁岭卫城的规模相差无几。其南城墙应该沿今天的南马路直到龙园,北城墙应该沿今天的龙翔路直到沙子沟。其西城墙沿今天的柴河街与卫城相对应。东城墙应该在龙首山下,今天的龙园路应该是新城的中心街。“由西徂东,一街横贯”,这“一街”应指繁荣路东段,从首山花园东门直到山底。新城建好之后,旧城并没有废弃,而是双城并用,县衙等政府部门仍旧在老城内。百姓习惯上把新城叫作“东罗城”或“东关城”,简称“东关”。实际上,新城筑就之后,铁岭县城便由三部分构成,即中间的老城(卫城)、西罗城、东罗城。三城各有分工,老城为行政场所,西罗城为商户居住区,东罗城为车马店、客栈、宗教场所。清末民国年间的诸多“大院”都在东罗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现代银州城的拓展</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南满铁路(哈大铁路)的建成,特别是后来日军占领铁岭期间,以铁岭火车站为中心,把站前区域的大片街区划为“满铁附属地”,建设铁路各工区、满铁员工住宅以及其它附属设施,铁岭火车站附近成为“繁华”区域,其实是侵占东北、掠夺资源的重要据点。新中国成立后,银州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一些工矿企业相继落户银州,逐步形成了铁西工矿企业相对集中区域,整个城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1979年,将原铁岭县银州镇、龙山公社以及凡河公社和平顶堡公社部分村屯析出,建立县级铁岭市。1985年,铁岭地区改为铁岭市,原县级铁岭市改为银州区。自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强劲步伐,银州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银州古城焕发了新的生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空间也得到了新的更大的拓展,整个城市面貌就更加焕然一新了。</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