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文发表在《赣南日报》“赣江源”副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棕匠诚喜</b></p><p class="ql-block"> 龚德明</p><p class="ql-block"> 诚喜住在老家小村一个名为庵子前的山寮,那里白天闻鸟鸣,夜间听泉声,山脚溪边,门前屋后种有许许多多棕榈树。在我上小学时,诚喜二十岁的左右,学会了传统的棕匠手艺,挑着工具,走村串户,干着棕匠活。</p> <p class="ql-block"> 棕匠是利用棕榈树上剥割下的棕加工成蓑衣、棕垫、棕绳、棕刷等用具的一门手艺。那时的农村,蓑衣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雨具,一般每个劳力都有一件,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即使大风大雨也不湿衣。棕垫则因其干爽透气,冬暖夏凉,经久耐用,是农村广受欢迎的一种床垫。诚喜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便被上家请,下家迎,手艺活忙个不停。每到一户,先把棕拔除棕骨,利用铁耙把棕撕成棕丝,以有似于棉花纺纱的方式将棕丝绞成细细的棕绳。其他一张张完整的棕则依所需尺寸样式铺放层叠成棕垫或蓑衣的上衣和下裙的初胚,上放砖石压实。</p> <p class="ql-block">一根长30厘米左右的钢针牵引着细棕绳把初胚的边密密缝紧锁牢,再在中间部分纵横交错,细细密密缝实,上衣与下裙连接即成蓑衣。诚喜的手艺不仅在本县附近的田村、白鹭、南塘数个乡镇颇有名气,其手艺还做到了相邻的兴国、万安县的多个乡镇,先后带出五名徒弟。有一年,在一大家庭做手艺半个多月,东君看诚喜做事踏实,为人厚道,加上棕匠手艺了得,自己亲自做媒,把最疼爱的小女儿许配给诚喜,这就是他现在的老伴。</p> <p class="ql-block"> 时光跨越近40年,随着雨衣、席梦思床垫在农村的普及,诚喜的手艺还派得上用场吗?</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小长假,我回了趟老家,顺便去了诚喜家。当年从村里通往庵子前的羊肠小道在驻村精准扶贫干部的协调努力下,前年建成了水泥公路,车子可以直接开到诚喜家门前,山寮不山了!诚喜家的房子也是一幢崭新的三层楼房。听到狗吠和车辆声,年已花甲的诚喜满面春风地出来迎接。可能是山乡特有的水土滋润,怎么也看不出诚喜已逾花甲,言行相貌上透露出一个健康能干者的精气神。走进院子,围墙上、竹篙上、二三楼阳台的围栏上都晾晒着一件件蓑衣和一张张棕垫,屋内也堆放着一捆捆作为加工原料的棕。诚喜的老伴围着围裙打下手。我奇怪,现在还有人用蓑衣做雨具?棕垫还有市场?诚喜放下手中正忙着的活,解下围裙,拍净身上灰尘,边给我们沏茶边介绍,现在农村也没人在下雨天披蓑衣干活了,自己也曾间隔近二十多年没有加工蓑衣,但最近五六年,每年都有省内外三四家文化传媒公司向他订货。闻听此话,我立即联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想到现在许多地方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挂着的一件件蓑衣和斗笠。</p> <p class="ql-block">还想到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一个名为月亮湾景点看到的,烟雨蒙蒙的天气,一渔夫头戴斗笠,肩披蓑衣站在江心小船上,一遍遍撒网收网,颇有一种“君看一叶舟,出没风雨里”的意境。公路边数十位摄影人摆弄着各式相机朝着他拍个不停的情景。想起一种品牌酒的宣传活动,十位戴斗笠披蓑衣的农民打扮者,各推一部载着两个标有该品牌酒名大酒坛的独轮车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的场面。诚喜说,每年都要为这几家公司制作四五十件蓑衣。而棕垫因其自身的优点,现在农村城里都受到那些不愿使用席梦思床垫者的喜爱,有些农家还把棕垫作为女儿的嫁妆呢!一年四季都有人打电话来订做。诚喜的儿女均已成家立业,最小的儿子原先在外务工,现在也掌握了棕匠的全部技艺,打算子承父业,不担心手艺失传。我细细看着那些具有传统色彩与自然气息的蓑衣、棕垫,发现每一件成品上都缝有一小块印有其生产地址和诚喜联系电话的小标签,诚喜笑着说,这是对产品负责搞好售后服务,也是宣传自己产品的需要。诚喜现在是一位既有传统手艺又有现代营销意识的工匠了。棕垫上嵌入用红毛线摆成的大大的“健康长寿”“幸福吉祥”“囍”等字样,让人倍觉温暖和温馨。看着聊着,我也选中一张棕垫买下。</p> <p class="ql-block"> 走出院子,放眼四望,一株株老龄棕榈树高高挺立,一棵棵新种的棕榈树浓绿壮实,在山野一块块大大小小的果园、茶园之间格外醒目。诚喜指着这些棕树欣喜地告诉我们,每年春季割棕时,也割下棕内包着的嫩棕苞出售,因这是我们赣南春季时兴的“棕苞炒腊肉”这道美味菜肴的必备食材,每斤价格是十三、四元,有老板上门收购,供不应求,今年仅出售棕苞,已收入数干元。</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村里不少人家在门前屋后,山脚溪边都栽上了棕树,四五年就有收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有其固有的生命力。棕匠这门古老的手艺随着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意识的增强,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其产品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意,请联系删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