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俗谈(第1辑)端午与中秋

广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话说端午</span></p><p class="ql-block"> 提到端午节,大家又是互祝安康,甘饴棕食。网上多有专家言此节日之特殊,说只能祝安康,未宜颂之以“快乐”等等。其实,自古以来凡逢节事,大家走一走、乐一乐,轻松快活一下,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必显得那么拘谨、别扭。但是,对于端午节之有特别认知,却是非常正确。在中国的十几个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地位比较高,除仅次于大年春节外,比其它节日都要高。而要说今天的端午节俗,则更是历史上不同地域时空、民族文化、民俗因子等兼容复合的产物。端午节的历史渊源特别古老,其结构与构成因子,较之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构成端午节主干的是先秦即有的三大节事:五月蠲毒、采药;纪念、祭祀亡者;赛神、驾舟竞渡。不了解这些源头上的节日事象,对端午节的理解与认知,就难臻深入与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五月采药与蠲毒</p><p class="ql-block"> 《夏小正》记云:“此月(五月)蓄药,以蠲除毒气。”其实,不止中国,世界上有很多地区和民族,都有这一节俗事象的传承。如斯拉夫民族及许多欧洲民族就是如此。据谢•亚•托卡列夫(俄)介绍,斯拉夫人称夏至节为“伊万——库帕拉”节。他说“据民间迷信观念,每年(公历)6月24日夜,女妖欢聚,蕨花盛开,以显示地下宝藏之处,百草具有医病之灵效,如此等等。每逢节期来临,则燃起篝火,年轻人从火上越过,跳民间圈舞以乐。”由此可见,五月采药蠲毒,原是起源于远古,播散于欧亚大陆的古五月节和夏至节的内容。从《离骚》与《楚辞》等篇什的描述来看,这个古老的五月节及采药之俗也同样流传于先秦时期的楚国。如《离骚》:“朝搴bi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九歌•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等,都是对楚国五月采药之俗的间接或直接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毒月与死亡祭祀</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上古,五月被视为恶月、不祥之月。《风俗通》云:“俗曰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又云:“俗说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论衡•四讳篇》云:“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吕氏春秋•十二纪•仲夏纪》:“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综上所述,将五月视为毒月、恶月、死月,在先秦时期是上至王侯、下至庶民的共识。</p><p class="ql-block"> 五月是恶月,五月五甚至五月十五就更是灾日了。所以,源于如此的民俗观念背景,五月就汇聚集中了一系列的死亡故事。《荆楚岁时纪》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隋书•地理志》则称屈原死于五月十五日。东汉蔡邕《琴操》记:“(晋)文公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以纪念、伤吊介子推的死亡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记曹娥父死于五月五日,曹恶哭了七日七夜后跳江而死。汉代于五月五日祭祀钱塘江神伍子胥,说明伍子胥亦是五月五日而亡。这些都是因为灾日而产生的死亡型故事。</p><p class="ql-block"> 死亡型故事又衍生出各种纪念、祭祀习俗。《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引《后汉书》说东汉陈临曾任苍梧太守推行孝化,其迁任后苍梧土著每年五月五日令人于城门下集合,追念陈临,更说明五月五日有追念之俗。(晋)王嘉《拾遗记》卷十云:“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和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以为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于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从后世以五月五日或五月十五日为屈原死期和祭日来看,战国后期楚人祭祀时间也应该是五月五或五月十五。</p><p class="ql-block">关于龙舟竞渡</p><p class="ql-block"> 关于五月端午龙舟竞渡之起源,《荆楚岁时纪》与《越地传》各有不同的解释。前者是说纪念屈原,后者是说纪念伍子胥。实际上,这些解释均属于较晚期的习俗类型与附会性解释。</p><p class="ql-block"> 龙舟竞渡习俗,既有时间上的古老性,也具有文化来源上的多样性。从客观的历史原生态的视角来审视,隐藏在龙舟竞渡活动深处的潜结构和集体无意识,主要是崇龙和祈龙。</p><p class="ql-block"> 《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这种看法即是古老崇龙祈龙活动及传说的后世遗存。《太平广记》引《西山十二真君传》说淮水恶龙“每至春夏之间,常旅游江湖”,无疑也是根据“龙生五月”的附会。不过最重要的,我们必须注意到上古观念的某些特殊理解与后世的不同。在我国上古时期,庆祝某神的生日的意义便与后世差异很大。庆祝某神之生,是死而复生,有死才有生,死即是生。这与后世的生日庆典完全不同。上古的生日庆典属于一种“阿都尼斯”型的仪式,即某神在每年要死去一次,然后它同时又复活了。原始的龙舟竞渡就是庆祝龙神再生,因而也具有“阿都尼斯”庆典性质。这些观念习俗的遗存,其实从今天龙舟竞渡前的“请龙”、“接龙”、“祭龙”等仪式,便可分析出来一二。</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将五月作为龙神的再生之期,仅限于上古的南方土著民族,但中原民族不是这个时间。中原民族也有一套与龙的死亡与再生相关的神话和祭仪。《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此六爻描述的是什么?是东方青龙七宿一年中的位置变化与轨迹。其中““见龙在田”是说春分时青龙宫的角宿始见于东方地平线上“亢龙有悔”是说秋分前后青龙宫的亢宿低悬在西方地平线上;“潜龙勿用”则是说冬天青龙宫全体隐没在地平线下。从“见龙在田”到“潜龙勿用”,即是青龙七宿从生到死的一个周期。由此也可看出中原民族庆祝龙神再生的时间不是五月,而是二月。</p><p class="ql-block"> 除了庆祝龙神再生外,龙舟竞渡当然是有祈求龙神保佑、赐予丰收、普惠甘霖、禳除灾祸等内涵。</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南方水居民族中,龙是大水神,大图腾神,是级别最高的神,五月龙舟竞渡的最早渊源也是南方水居民族的庆祝龙神再生的庆典。但是,龙舟竞渡能够成为中国年节中最具全民性和狂欢色彩的一项活动,使端午节能够成为除春节外的第一大节,与中原民族的崇龙信仰、祈龙求雨的习俗的注入与整合,存在很大的关系。《吕氏春秋•仲夏记》就有中原民族在仲夏修备全套乐器,以祈雨和谷实为目的的“雩祭”。“雩祭”是一种祈龙降雨的舞蹈,服虔《左传》注云“龙见而雩”,就是这个意思。中原民族的夏雩和夏至日的祈龙迎神等活动,不仅在目的、内涵、程式、功能及深层结构上与南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借助南方文化如楚文化作为中介,因为楚人好淫祀,且富酒神型狂热,终于实现了南北两大文化区五月节庆祝活动的交融与整合。</p><p class="ql-block"> 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亦是渊源深厚。先秦时期的楚人以角黍(粽子)等熟食投享獬豸神兽,《拾遗记》中有详尽记载。《尔雅翼》就“楝实”(亦是粽子)宗懔引《风俗通》亦以为“獬豸食楝,原将以信其志也。”獬豸当是上古江淮居民崇拜的江水水神奇相、淮水水神无支祁的一个混合体。至于后来出现的与祭祀屈原有关的附会,则晚至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才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总之,端午节的正式形成虽非先秦,而在汉晋之际,但其渊源确实十分古老,节俗事象也是十分丰富,值得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拙文也仅是涉及端午节俗之一斑,难以管窥中国文化神龙见首难见尾的博大精深之全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话说中秋</span></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岁时节日中,春节、端午、中秋,是三个最大的节日,若加上元宵,则为四大节。但这个中秋节有些特别,比如,它的源头最为古老,但节日的定型却是一年四大节中时间最晚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所有岁时节日中定型最晚的。下面,谨就此节的形成源头以及传统的节俗内涵,作个粗略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的原型习俗因子历史最长,源头最为古老。具体来讲有下列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它源于古代的秋社</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秋社及祭神活动比较普遍而且浓重,这或许与秋天代表着丰收有很大的关系。人们要浓重的酬谢带来丰收的神祇等(古代称地神为祇),还要借此表达喜悦的心情。因此,古代的秋祀比较浓重和热闹,甚至可以说跟春社差不多。如《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载:湖南人还借秋社祭祀湘灵、祭祀南岳神;湖北武昌、荆州一带则表演地方戏等。可见,中秋节的重要节日内涵与秋有关,它的本质之一就是秋节。古代的秋社活动,早已在源头上预制了一个八月秋节的框架、机制、气氛和心理,甚至为后世中秋对秋社的置换,奠定了前提和基础。</p><p class="ql-block"> 2.源于古代的“四仲”庆典</p><p class="ql-block"> 这个虽说与秋社有关,但还不是普遍性的风俗,所以不能完全与秋社等同视之。例如楚国,迎“四仲”之气的庆典就特别浓重和热闹。《拾遗记》卷十载:</p><p class="ql-block"> “洞庭山(即今岳阳君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丝竹金石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忘老,虽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节,王乃绕山以游宴,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仲春律中夹钟,乃作《轻风流水》之诗,醼于山南。时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p><p class="ql-block"> 上文提到的“玉女”,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最常提到和崇拜的女神。中国古文献中又还称其为玄女、素女或处女。她是性交、生育的指导者和庇护神。对玉女的崇拜属于古代的圣处女崇拜现象。洞庭山由大小君山组成,在殷代中期或以前,沅湘土著曾在两座山上立祠祭祀湘君(湘灵,男神)和湘夫人(与湘君同为湘水之神)。后随着殷商部分族团的南下,又带来了帝尧之二女、帝舜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与土著二湘杂糅、叠替。《楚辞•九歌》反映的是两者之间的杂糅,《山海经》“帝之二女居之”,则保留着殷人传说的原始面貌。上引《拾遗记》,可表明战国时代楚怀王时期在洞庭山搞的很铺排的活动,如绕山、歌舞、赋诗、祈享玉女、集体宴飨等,都是在从惊蟄、芒种、白露、大雪开始,迎接中气的到来。古人的祀典多在仲月,而且特别重视春秋二仲。同样的道理,祀秋则选仲秋之月。所以,今天的中秋节,实质上乃是仲秋之节。</p><p class="ql-block"> 3.源于远古时期的月亮崇拜</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代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月亮崇拜,崇拜月亮总体上是基于生育、高禖等等的意义。同时,正象今天一样,月亮又带给人们纯洁、温柔、美好的意境。无论是明亮还是朦胧,月亮带给人们的都是诗情画意,脉脉温馨。因此,每逢月圆之夜,远古时期的人们有很多拜月、祈月、跳月、赏月的活动。有的地方则更是夸张。如楚国仲秋祭祀二湘或玉女时,还“与佳期兮夕张”(楚辞•湘夫人)这个佳期多是仲秋月圆之夜,在水畔设帐,于水中筑房。不过,这个“佳期”,据王逸注是“始秋”,始秋即孟秋。但从前引《拾遗记》则是仲秋之月,这说明楚王室之祭祀时间与土著不同。“夕张”是张施帏帐。在月华初上之时迎降、歆享湘夫人。《湘夫人》又云:“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说的是在水中筑干栏式迎神之所。在仲秋之夕于水畔设帐和水中筑房歆享女性神祇,很可能就是古赏月习俗的一种。近世壮族过中秋节的传统方式也是在水畔搭帐赏月,搭竹排房过夜,也是对秋节古俗的继承。</p><p class="ql-block"> 每逢十五月便圆,古代出于对月亮的崇拜,出于对月亮所代表的美好的向往,凡在月圆之夕都有浪漫的赏月活动。这里特别介绍一下南方水居民族的望夕的荡舟赏月之俗。刘向《说苑•善说》记庄辛告诉楚襄城君鄂君子皙在江中荡舟赏月的故事,说他的船装饰的如何华丽一如水上花宫,有漂亮的越女唱着情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说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其实,十五之夜,月下青年男女赏月调情、跳月结情,其习俗之古老是很难考证了。</p><p class="ql-block"> 4.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月神神话最早见于殷民族中,是女和、常仪两个女神。后来的嫦娥,据郭沫若先生考证乃是女和与常仪的讹音。不仅如此,两个还变成了一个,而且嫦娥的神格、神性已远远不及女和与常仪,甚至嫦娥神话的内容与生月、司月之神常仪神话大相庭径,这足以说明嫦娥神话后起的事实。另外,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到月中玉兔神话的,是《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阙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由此可见,作为后来月亮神话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的玉兔神话产生于楚国故地特别是云梦地区,时间上至少在战国时代民间就有了。《离骚》云“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说望舒乃月御,洪兴祖补注云:“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阿上古读娥,古月亮母神仪、和音近,纤阿速读,与嫦娥音亦相近似。嫦娥与女和、常仪有承启关系,即殷族月亮神性改变后的直接继承者应是嫦娥。战国时期楚国故地特别是南楚故地,其俗仍然是“好淫祀”,祀月巫社(集体聚祀)每次都有巫师表演嫦娥奔月的情节,这个情况淮南王的门客们比谁都清楚。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其造月司月,月亮出浴种种古老神性有所消失,但嫦娥神话则更贴近后世求仙问道、追求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的价值观念,自然对后来以月作为最大节日主题的中秋佳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以上四个方面,是构成中秋节的最早的但却是零散的源头因素。但也正是这些因素的聚合和组织,经过富有活力的中国民俗的不断的孕育、滋润,最终使中秋节定型和成熟化。</p><p class="ql-block"> 那么,到底后来有哪些催化因素呢?例如,同为秋季的古老的七夕节就对中秋节形成的影响很大,单从后世中秋节祈求美容的节俗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七夕的重叠,即可看出其端睨。《荆楚岁时记》说的女性七月采瓜犀以为面脂,时间点就是七夕。</p><p class="ql-block"> 还如民间的饮露之习俗及观念,也成为了后来中秋节的重要内容。《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宋玉《远游》也曾提到“餐六气而饮沆瀣”等等。木兰坠露、秋菊落英等,实质上都是暗指月华的精气;沆瀣亦是指月华清露。饮露之俗既是对月华的崇拜,亦合八月秋露时令特点。</p><p class="ql-block"> 传统年节习俗中的任何一个,追求平安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秋季养生葆颜等,民间均有此类习俗,后来都进了中秋节。如后世中秋节有厌疾、洗眼等俗,这些都是体现的传统节日既定的平安主题,而这些主体内容多取自之前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载:“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小儿头额,名曰天灸,以厌疾。又以錦彩为眼明囊……为宜眼。”隋人杜公瞻又引前书对此作了一些“研究”,其注文曰:</p><p class="ql-block"> “按《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p><p class="ql-block"> “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顿失所在。”</p><p class="ql-block"> 饮露之俗亦影响到宫廷,中国最早建承露盘者是汉武帝,坐落于建章宫。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据说用此月华之露,和玉屑饮之,就可以象神仙一样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最早开始于南梁,其实我看当时候的所谓中秋节,还带有秋社性质,属于八月丰年祭。《岁时记》云:(梁)“秋风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社之余胙,悉贡馈乡里,周于族。掷教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卜。”从这条记载来看,除了时间上稍后于十五月望与中秋节有些不合之外,其余象“掷教(筊)、供帐、祠社、降神(嫦娥)等节日事项都比较齐备了。从今天我们所认为的作为节日应该有的标准来分析,例如节期的固定、祈祷对象与节日内涵的确定、深厚的民俗背景、广泛的群众参与等方面,说中秋节开始于南梁,也基本上说得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传统的中秋节到底有哪些习俗构成呢?主要有如下十项:赏月、供(祭享)月、迎拜四仲之气、家族或家庭团圆聚餐、祈子、望月占(占卜预测)年(收成)、祈求长生与驻颜、祛灾厌疾、青年男女跳月结情、庆丰酬神。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节俗内涵也会有些改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九霄月长在,万户喜团圆。归属于过去的,我们为之留恋;分属于美好未来的,我们为之祝福。但是,作为底蕴深厚的节日风俗文化,其象征的美好、崇高和幸福,则永远与我们同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