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六读书会《心灵活泉》</p><p class="ql-block">2023.2.25.</p><p class="ql-block">“让阅读走心,让阅历丰盛”。很高兴,在这美好的周末,“贾云赞老师线上读书成长班”开启了海灵格大师的《心灵活泉》学习共读。</p><p class="ql-block">感恩老师们的引领,否则,有可能我永远都不会去读这本书,因为我自己真的难读懂,难坚持,这也是集体同修共学的意义,非常感恩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心灵活泉》是海灵格大师“家族系统排列”精华读本,是海灵格大师一生所有著作的精华,充满着对生命深刻的洞见和智慧,有着浓厚的哲学色彩,诗一般的语言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享受着读!</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一共有十一个章节,各章节又有很多小节,大约有260多个小节,是从海灵格大师一生所有的著作以及他的课堂里一些精彩的讲解或者他演讲里面的精华内容提取的,所以蕴含着很多关于生命、心灵和爱的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去领悟。</p> <p class="ql-block">《心灵活泉》导言部分</p><p class="ql-block">当我读到,“好比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本书是我多年心血的结晶,书中详尽编录了我在多年工作经验中获得的认知,那是一条漫长的路。”</p><p class="ql-block">读着这段话内心非常感动,这本书是海灵格大师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他多年工作的经验编录,那是一条漫长的路。心中升腾起对海灵格大师的敬仰和感恩,同时对这本书也升腾起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助人爱人,服务生命的长者走过一段漫长之路所形成的智慧结晶,提供给想为自己开启一趟全新生命旅程的人,感恩遇见。</p> <p class="ql-block">“把书读厚,再读薄”,今天终于懂了这句话的含义。仅这篇导言,包含了太多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从这篇导言里能看出,海灵格大师,对于诸多心理治疗的流派与方式,他都做过非常投入的努力,譬如团体治疗、精神分析、心理分析、互动分析、原始治疗、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家庭治疗、NLP等。</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对海灵格大师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他没有加入任何一个体系,因为他知道,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流动,而不是忠于一个学术体系,去做一个死板的科学心理学家,而是做一个自由的人性探索者,或者哲学家。</p> <p class="ql-block">导言部分,我对喜欢的两段话的理解:</p><p class="ql-block">第①段话:某些读者可能会失望,我并没有把我的言论建构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但是,即使是有一个庞大的理论,我们又得到什么呢?谁把鱼儿放在网中?他就拥有这条鱼,甚至还可以把鱼放在手中,只可惜,鱼儿却没有生命力,不能再游动了。在这本书中,每一条鱼依然可以自在悠游。</p><p class="ql-block">我的理解是:</p><p class="ql-block">①把言论建构成理论,那只是就某些事,某些人等,总结出的,一套理论,一个思想,一个认知,或者一个模式,而已。理论认知多了,反而成了一些条条框框,障碍纠缠住了我们内心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心灵的真实感受。</p><p class="ql-block">而事实上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个真理,最初都是内心的流动而来。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瞬息万变的。某件事的发生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发生的,如同“痛苦”,不同人会因不同的状况引发不同形式的痛苦。单独把它拿出来,就失去了当时那个场景,我们就无法准确感知到那个生命状态。如同鱼儿离开水,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个案”都是一个生命的真相,如同心灵之泉,自然流动,无需理论,只需看见真相,发现真相,尊重事实。</p><p class="ql-block">第②段话:有一个故事正好描述了我对书中文章的感受,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问大师有关“自由”这个命题。大师答道:“某些人以为,他自己可以寻找心灵的真相。但事实是伟大的灵魂,主动思想,并且通过他来寻找真相。心灵有</p><p class="ql-block">如大自然,可以包容很多错误,因为错误的东西最终会被新的取代;那些让心灵思想的人有时会获得某些机会,好比河流对于泳者,泳者若能让河流带领,他便能够依着河流和自己的力量到达彼岸。”</p><p class="ql-block">②读到这儿,想到了那句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很多时候苦苦追寻的答案,其实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内心。</p><p class="ql-block">放下头脑,静下来,跟随内在心灵的引领,保持觉知,从过去的错误中得到礼物和祝福,被整合净化后的一个新的灵魂取代了原来的旧有的。如果不承认,不接受,就会越排斥越阻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泳者,逆流而上,阻力重重,会多么辛苦,怎么能够轻松顺利地到达彼岸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大爱,良善,洞察,智慧,谅解,宽容等,顺应内在的这些大智慧引领,顺势而为,依道而行,一定会到达身心灵和谐统一的彼岸,一切会变得更加顺畅,让潜能更好地发挥,让生命更加地喜悦绽放!</p><p class="ql-block">我想:等我们读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读这篇导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贾老师讲授:一旦有了异议,真相就消失了。灵魂通过我们寻找真相,我们只是个管道。哲学没有对错,只是感悟。在疑问中,接纳,承认,尊重本书内的内容和案例,从中吸收到能量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求知的途径》</p><p class="ql-block">不带目的性的行动、勇敢,对不认识的事物持开放的心态、退守,以及承认眼前所呈现的一切。</p><p class="ql-block">认知到:真相是已经存在的——真相呈现——驱使行动</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求知的途径“真相”</p><p class="ql-block">这一节应该是海灵格先生在课堂里边跟学员问答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学员认为课堂里排列呈现的真相都是海灵格先生为当事人所做的建构。建构可不可以理解为设计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包括一些代表的话语,移动的位置,感觉感受等等,都是导师安排设计好的,故意往这个方面引导,是导师故意建构了这些东西,而非是事实的真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灵格先生回答说:人为的建构总会出错,建构出来的现象只会打动脑袋,而无法触及心灵,这是很重要的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可能根据案主课题会有一些建构,猜测和假设。究竟哪个才是最接近真相的,我们便去看,接近真相的一定会打动人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当我将真相讲出来之后,我只需观看对方的脸就可以感觉其心灵是否被感动,从对方的反应我可以马上察觉真相有没有感动心灵。</p><p class="ql-block">真相是最能打动人的,所有人都能感知到。跟真相相违背的,是不会触碰当事人的任何的心灵感受。</p><p class="ql-block">从头脑建构出来的念头,看起来很合理,很符合逻辑,但是不会引起反应的,因为这种念头根本无法触及心灵。</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触碰不到心灵的东西,都不是真相。也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看他是否有情绪出来,有情绪出来就是碰触到他的心灵了。</p><p class="ql-block">排列师是尊重真相的。</p><p class="ql-block">我们以前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时候都是“我以为”,“我认为” ,我们头脑里的认知和真相是不一致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员又问:当排列完毕,家族系统便回归应有的秩序,治疗也已经完成,如果成员再排列一次,将会如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灵格先生答:某人希望透过第二次家族系统排列再度观看消逝的真相是不可能的,因为真相早已消逝。如果当事人能够提供新的数据,或者他想处理原生家庭的系统,再来做一次家族系统排列才有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怎么理解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我们之前将真相排列出来了,已经呈现了真相,事实上当事人的问题就已经得到了解决。当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再一次排列,真相已经改变了。</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人跟妈妈的关系不太好,当他来做排列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呈现这个真相,看是不是真的关系不好,还是他“认为的,以为的”不好,或者说关系不好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他们关系不好的。通过排列把这个真相排出来了,这个心灵就被疗愈了,这个不好的关系在真相出现的刹那就可以转换了,这个关系就会由不好变好了,“真相已经消失”,或者说是“真相已经改变”。之前的真相是关系不好,做了排列工作之后,真相就变成关系变好了,这个时候再做一次排列,呈现的真相便是好了的真相。</p><p class="ql-block">也就是除非他想看的是另外的真相了,那么才有意义,刚才这个跟母亲关系的真相已经被改变了,过去的已经消逝了,新的心灵已经被建设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求知的途径“辩证”</p><p class="ql-block">我们抱持着一种开放、接纳、尊重的心态,不断地用一些“假设”的方法,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我们将获得很多新的知识和认知。</p><p class="ql-block">真相转瞬即逝:</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欢说“但是”。比如,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父母先夸奖一番,接着“但是还不是最理想的成绩,还需要更好……怎么怎么,”孩子开始听,心里能量满满,欣喜开心,一听后面瞬间心情郁闷,能量下沉。一个“但是”,“考试成绩不错”的真相消失了。孩子的潜意识可能会对话“哦,我这个成绩不够好,我不够好,我的能力不行……”消解了原来“成绩不错”的真相,“山”就不是“山”了,有的孩子会嘟囔一句“没意思”。</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朋友第一段婚姻结束了好几年,迟迟走不进第二段婚姻。来呈现一下什么原因造成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假设有一种可能是她还没有从前一段婚姻里走出来,然后去探索一下这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在心里前夫对她还有影响。可是当这个假设提出来后,她立刻否认,“不是的,不是的。虽然我还给前夫还着账,帮他收拾着烂摊子,但是我心里一点都没有他了”。当“但是”一出来,我们所有对未知的探索全部终止了,我们就不能再去探索了。</p><p class="ql-block">而且就这个议题做过N次,每次都呈现出是没有从前段关系里走出来,就是不认可,就是异议。异议一出来,我们就失去了探索真相的能力了。</p><p class="ql-block">当人们放弃异议的时候,就是说你不再去抗议这些东西,反对这些东西,而是去接受和探索它 ,也许你的思想会不自由,因为你就不再需要思考了,你需要去体验和感受,但因为他全心全意的随着所感知的真相作出行动反应,他在行动中却获得更多机会。</p><p class="ql-block">周日下午的个案专场,我看着很多老师都用了“假设”的求证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