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牌坊,是宋明理学的化石,是用来旌表功德、标榜荣耀的,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创造出的特殊的人文现象。徽州的牌楼有四个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按建造意图可分为功德牌坊、道德牌坊、科举成就牌坊以及标志坊四类。 曾经的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有牌坊一千多个,经过千百年风雨剥蚀、战乱损毁,尚存百余座,因此,歙县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这里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是徽州牌坊的代表作。 当时,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以求流芳百世。 位于徽州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的棠樾牌坊群,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牌坊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座直冲云霄。 牌坊群从第一到第七座分别是,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在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和乐善好施坊建有一座骢步亭。 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1552—1567)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显得颇为英武。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 慈孝里坊是为旌表宋末元初鲍余岩、鲍寿孙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乾隆十四年重修。 明成祖立诗碑,追表所居里——棠樾为“慈孝里”。。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敕建牌坊,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 鲍淑芳父子义行坊(乐善好施坊),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鲍淑芳、鲍均父子为乾隆年间盐业巨商在盐税、军需、赈济淮黄河工、灾民等方面为清廷捐出巨额金银,并出资修复建造邑城、乡甲之书院、祠堂、牌坊、桥梁、道路、水利设施以及举办义田、义学等。歙县人感其功德义行。嘉庆十九年(1841)奉旨旌表。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吴氏廿五岁时棠樾氏,廿九岁夫故,她抚养前室子成家立业,修九世以下祖墓,葬夫及祖族未葬者,守节逾六旬卒。乾隆三十六年奉旨旌表。 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旌表孝子鲍逢昌“天鉴精诚”、“孝愈其亲”而建。<br><br> 明末世乱,鲍逢昌父外出久无音讯。十四岁的逢昌外出乞食寻父,终于在甘肃省雁门古寺中找到父亲。后又割股为母治病,孝行闻名遐迩。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旨旌表。 鲍象贤尚书坊,明天启二年(1622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鲍象贤(1506——1578),嘉靖八年进士,历任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誉为嘉靖朝“中兴辅佐”,明史有传。卒封赠工部尚书,享葬祭。 牌坊两侧,分别刻有“命涣丝纶”、“官联台斗”,这是皇族赐予的极高荣誉。 <p class="ql-block">棠樾曾是古徽州的中心,牌坊群就是历史的见证。一座小小的村庄竟拥有七座属于同一个家族——鲍氏家族的牌坊。七座牌坊逶迤成群,牌坊周围伴以祠堂、民居、亭阁,坐落在广阔的田园、秀丽的山光水色之间。以蓝天白云为背景下的棠樾牌坊群和夕阳映照下的棠樾牌坊群,给人的感触和遐想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p> 许国石坊,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在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石坊四面八柱,又俗称“八脚牌楼”。 许国(1527—1596),字维桢,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锦衣还乡时,立此牌坊。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坊上还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均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字为馆阁体。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 “恩荣”是指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先学后臣”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借才智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古人用以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朝迁的重臣。“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表示许国头衔官位。 石坊上雕刻的很多画面也都是对国家、皇帝的尊崇和许国的赞颂。 12只狮子,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许国石坊是一座同时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 有这么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这一座是指许国石坊,半座是指唐模的“同胞翰林坊”。同胞翰林坊和许国石坊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座石坊上的图案、雕饰的精美程度以及刀法的娴熟程度,不分伯仲,都体现了石坊技艺的最高水平。 那天早晨,在通往唐模村的古驿道上走着,一座伫立在驿道上,布满了精致雕刻图案的石坊让我们停下了脚步,在这儿有这么漂亮的石坊,它该是一座什么牌坊?“同胞翰林”四个醒目大字无声地告诉了我们。 同胞是指唐模村的许承宣、许承家兄弟,清代康熙年间兄弟俩相继考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这在当时十分罕见。康熙皇帝为表彰这同胞兄弟而恩准建造“同胞翰林坊”。牌坊呈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通体采用茶园石筑成。 龙凤板上刻有“恩荣”二字。明间额坊上东面刻“圣朝都谏”,西面刻“同胞翰林”。月梁上刻有竹林园囿、异兽出没等图案。四根石柱均有精致的雕刻。明间石柱前后有两对石狮。次间石柱前后为坤石。柱础和狮座及坤石均刻有图案。 “恩荣”是皇上恩准自己出资建造牌坊。“圣朝都谏”中的都为官级,当时的翰林为都级官员。 在唐模看到了徽州精美的“半座牌坊”真是喜出望外,端详了许久,才继续前行。 在行程的最后一站徽州古城,还溜了溜了斗山街。这里立着一个标志牌坊。 还见到了一座刻有敕命的牌坊。明、清对六品以下文武官员授敕命。 走进徽州,看到的牌坊都是石制的,它与民居、祠堂一起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