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随拍(54)

ZYK

<p class="ql-block">🔺2月10日,探寻陈独秀在京城的旧居,走在位于北池子大街与骑河楼南巷之间的智德北巷。这条胡同南边是最高检查院,北边基本保留了原貌,这孟公府不知是何人的宅子。</p> <p class="ql-block">🔺骑河楼南巷。骑河楼街,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骑河楼街。椐《日下旧闻考》载:“骑河楼在东安桥北,有亭居桥上,桥上有石础二。民国时沿旧称,1949年后称骑河楼大街,现街内多为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标有《新青年编辑部》的路标。</p> <p class="ql-block">🔺在纵横交错的胡同中转来转去,终于找到了这条全长不足200米的箭杆胡同。</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p> <p class="ql-block">🔺箭杆胡同20号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靠街门倒座小房一间。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租住在此,《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随迁此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等人曾任 《新青年》编辑。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一座清代的四合院私宅,分东、西两部分,西院为主人居住。东院出租,占地面积约 25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80 余平方米。南房三间是陈独秀及妻子高君曼、儿子陈鹤年、女儿陈子美 1917 年1月至1920年2月间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携《新青年》进北京后,刊物由陈独秀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井成立编委会。编委们聚会的地点常常是陈独秀的寓所,这里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北池子大街上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凝和庙,祭祀云神之所,俗称云神庙,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旧时常有进京述职办事的官员居住在此。民国时,此处改为学校,现为灯市口小学。现保留有大殿及殿前御道,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故宫岀来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宣仁庙。</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红楼,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 年,落成于1918年。全楼主体以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称北大红楼。</p> <p class="ql-block">🔺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对推动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文科学长室。1918年8月,北大红楼建成。10月,陈独秀即搬至这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登录室。张申府曾在这里工作过,毛泽东在北大时,曾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主要负责新到书刊的登录。</p> <p class="ql-block">🔺五四游行筹备室,五四前夕,北大学生在此准备游行时需要的旗帜、标语等,罗家伦在此起草《北京全体学界通告》。</p> <p class="ql-block">🔺2月21日,香山卧佛寺,京城赏腊梅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来赏梅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东侧有一丛古腊梅,相传植于唐代贞观年间,号称“京城腊梅之冠”。这是1300年前的腊梅树,存活至今,真不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