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修复石窟精品展

逛吃弎人行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通过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八大石窟中的中国五大石窟和甘肃炳灵寺石窟、四川安岳石窟、杭州灵隐飞来峰石窟群等代表性龛像进行等比例复制,从而穿越时空,使这些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遗产与“大系”收录的海内外珍稀佛教绘画汇聚一堂,生动呈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敦煌</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5窟】</p><p class="ql-block"> 原窟开凿于盛唐,覆斗形顶窟,西壁开深龛,四壁满绘壁画。西壁龛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已毁,现存七身,为唐代的原作,是唐代雕塑艺术杰作。</p><p class="ql-block"> 此窟的左壁(南壁)绘有观音经变,右壁(北壁)绘有观无量寿经变,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作为敦煌莫高窟典型洞窟,其塑像、壁画,不论是造型特点,还是题材内容布局,壁画的构图、技法,都对唐以后其他地区的石窟寺有广泛影响。</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古阳洞四大北魏龛】</p><p class="ql-block"> 原四大龛位于古阳洞北壁上层,距地有五米余高,是古阳洞中有计划布局开凿的最早龛像,亦是龙门石窟造像之始。东起分别是始平公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杨大眼造像龛以及N134龛。</p><p class="ql-block"> 这四座佛龛是古阳洞造像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形象、细腻的雕刻手法、繁复的装饰艺术、高超的技艺水平,反映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南北交流、东西融合的盛况,丰赡粹美,难以言表。三大龛造像随龛雕凿的造像题记碑,也是入选“龙门二十品”的北魏书法圣品。</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p><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窟大佛湾第十五龛“推干就湿恩”】</p><p class="ql-block"> 母亲翻身睡湿处,将小儿推到干燥一边,睡眼朦胧中还侧起身给梦中的小儿把尿。大足石刻以众多世俗化和生活化场景,融入传统思想伦理的表达和主张,是石窟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飞来峰</p><p class="ql-block">【布袋弥勒及十八罗汉像】</p><p class="ql-block"> 利用自然岩势圆雕布袋弥勒及拱卫的十八罗汉群像,形象传神,结构完整,为江南宋代造像精品。其中布袋弥勒形象为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特有,有从神坛走入民间的亲切感,雅俗共赏,喜庆祥和,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6窟</p><p class="ql-block">【南壁“文殊问疾”屋形龛】</p><p class="ql-block">北魏(平城时代)</p><p class="ql-block"> 原造像位于云冈石窟第六窟南壁门楣正中。第六窟为中心塔柱窟,是云冈石窟中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有“中华第一伟窟”之称。</p><p class="ql-block"> “文殊问疾”表现的是《维摩诘经》第十一品“菩萨行品”的故事情节。整个屋形龛建筑构件逼真细腻,殿宇装饰豪华气派。屋檐帷幕之下,端坐着三位姿态各异的圣者,分别是释迦牟尼、文殊和维摩诘。特别是维摩诘居士,头戴尖顶帏帽,身着大,右手举麾尾,侧身似与菩萨对话,神形兼具。该雕刻场面是云冈石窟现存28件《维摩诘经变相》雕刻中保存最完整、最宏大的一件,也是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造像的上乘之作。其龛形刻画的建筑形象是研究北朝建筑史的重要图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安岳石窟</p><p class="ql-block">【毗卢洞“紫竹观音”像】</p><p class="ql-block"> 主尊造像为圆雕观音造像,位于龛内中部,半结蹦跌坐,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镂空花冠,花冠中部为化佛;上身穿短袖薄纱,袒胸裸肘,璎珞垂坠于胸腹,下身着长裙,衣裙飘逸,富于动感。主尊造像于一弧形荷叶上,上身稍向左侧,左手撑叶面,右手放于膝盖上;左脚悬于莲台,脚踏莲蕊,右腿弯曲上翘,脚踏莲叶之上。俗称该造像为“翘脚观音”,又名“紫竹观音”。</p><p class="ql-block"> 巴蜀地区流行水月观音信仰,雕凿创自唐代的水月观音造像时间较早,因此在巴蜀地区现存水月观音造像较多。毗卢洞水月观音造像属巴蜀水月观音造像中的精品之作,其与同时期不同地域水月观音造像、壁画的呼应,说明中国佛教信仰和艺术传播交流时空的深广。</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p><p class="ql-block">【第169窟第10、11、12龛壁画】</p><p class="ql-block">西秦</p><p class="ql-block">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52公里处黄河北岸小积石山中,是重要的佛教石窟寺之一。这里地处丝路南道和唐蕃古道要冲,依山傍水</p><p class="ql-block">该石窟始创于公元4世纪初,后经西秦、北魏、北周、开凿和营建,至19世纪末,逐渐发展成为融汇东西、汉藏,绵亘千年于炳灵寺。</p><p class="ql-block"> 下寺北段距坝面高40米的悬崖峭壁上,规制奇伟,宽27米,深19米。窟内编有24个龛,其中第6龛保存的西秦建弘存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题记。第169窟因此成为我国早期石窟分期断代的</p><p class="ql-block"> 其第10龛壁画叠压上下两层,下层露出释迦文佛、文殊师利,画风古朴,线描粗犷,是第169窟早期壁画,年代应早于 420年;表层壁画为维摩诘及释迦牟尼佛,依据《维摩诘经》“菩萨行品”绘制。第11、12龛整体壁画,描绘“维摩诘问疾”“释迦多宝并坐”“梵天劝请”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画。</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第20龛佛像】</p><p class="ql-block">西秦</p><p class="ql-block"> 169窟内现《维摩洁经》《华严经》等佛经内容。第20 龛为西秦时期摩崖泥塑龛,内塑佛像5身。正中间为释迦摩尼苦修像,生动刻画出佛陀在尼连河畔“肉尽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筑竹节”的苦修状态,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苦修题材造像。</p><p class="ql-block"> 这组佛像均现磨光肉髻,五官、坐姿、手印及佛衣飘带等造型特征均与公元2 3 世纪犍陀罗造像接近。由此可见,炳灵寺石窟是叶西佛教艺术交验互辈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第121窟塑像二组】</p><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p><p class="ql-block"> 正壁龛外两侧各有一组两身菩萨与弟子造像,均为北魏晚期原作,由于这两组雕塑的形态相互靠近,犹如在悄悄耳语,故被称为“窃窃私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左侧胁侍弟子高1.20米,右侧胁侍菩萨高1.22米,是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代表性作品,菩萨和弟子双笑。最为精彩的是弟子的双手掌根微微地靠在一起,似开似合,好像是在轻轻地鼓掌。侧立的菩萨衣得方向,袈裟衣袖下摆微微向两侧敞开,犹如一种在风中飘荡的真实感觉。</p><p class="ql-block"> 此两组造像是佛教中国化历程中代表性的佛教艺术作品,艺术工匠将生活中的刹那塑作在洞窟内,让佛教洞窟充满感人的人间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