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零距离,共同关注幼儿后台生活——记郑秀凤项目制工作室线下研修活动

月刀刀

<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24日,工作室迎来了本学期第一次线下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杨妍璐老师与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起共同关注幼儿后台生活。</p> 我的后台生活 <p class="ql-block">  活动起始,工作室的小伙伴们结合自己事先制作的个人图鉴,介绍自己除了职场人以外的“后台生活”。</p> <p class="ql-block">夏老师:希望能照亮自己人生。</p><p class="ql-block">汪老师:脱离工作的我身兼数职,但也有自己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前台温和乐天但后台的我更自由更搞笑。</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对广阔世界的绚丽让我成为了终身学习实践者。</p><p class="ql-block">刘老师:后台的我是放松的,写写字喝喝茶,去走一走拍一拍,也会在晚上择一书品之。</p><p class="ql-block">叶老师:我对于后台生活的理解是有外显状态下的我,有对自我理解下的更深的我,更有我不愿诉说的我。</p><p class="ql-block">陈老师:相对于工作时的我,后台的我更慵懒更惬意,是推拿养生者,是睡前刷剧者,是假期期盼者……</p><p class="ql-block">……</p> 分享:后台生活案例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戴婧文老师和陈雅樱老师分享了两个后台生活小案例,也同时分享了自己在观察孩子的后台生活时的一点小感悟。</p> <p class="ql-block">陈老师:通过孩子在厕所里的一个小片段,发现<b>后台生活更能呈现孩子的自然状态和关键经验</b>,而<u>老师以“局内人”的身份更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捕捉“后台”的教育契机,“看见”生长点</u>。</p><p class="ql-block">戴老师:通过几个孩子后台生活的小碎片,发现<b>后台生活的内容呈现真实的看到了孩子性格以及各方面能力,是源于生活经验又高于生活经验</b>。因此孩子的后<u>台生活可以是“炫耀”的地方、“探险”的地方、找到“共鸣”的地方,更是我们需要去保护并激发的地方</u>。</p> 杨妍璐专家讲座分享 <p class="ql-block">  在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后,杨妍璐专家也向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分享了“关注后台生活,感悟儿童同伴文化”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杨老师聊到了“<b style="font-size:20px;">后台生活是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和隐蔽的地方</b>”这一方面。老师分享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一书中的社会学中的拟剧理论,提到对于前台与后台的理解不再是场域的分别,会因为情景的不同有不一样的分别。我们在根据情景定义做角色扮演(衣着、口语等)的同时,更是会利用印象管理去做配合。而如果将“前台”“后台”放在幼儿教育上,那<u style="color:rgb(1, 1, 1);">前台生活是老师固定下的规则化生活,而后台生活是幼儿以自己为主的主体化生活,是同伴之间关系较于老师更为平等且自由的地方。</u>孩子会在熟悉了班级生活后,寻找一些相对固定又易被老师忽视的“后台区域”,当他们暂时的从前台撤离,进入后台中时,会更为自然的流露出自己的天性,对于孩子真实的呈现,我们也不禁思考,<b>如何在制度化的生活中保护他的后台生活,让孩子的前后台没有那么多的分界明显?</b></p><p class="ql-block"> 于是,杨老师提到了第二个方面——“<b style="font-size:20px;">为什么要关注后台生活?(关于儿童研究的新范式)</b>”。在过去的幼儿教育里,成人常常是以缺陷论去看待儿童,但现在的幼儿教育中,孩子整体的世界在幼儿教育者眼中,仅仅浮现了冰山一角,必不能忽视的是幼儿的主动学习性。<u>那为什么关注后台?因为我们在意孩子,我们能从孩子的后台生活中看到一些前台生活的影子</u>——<b>你处理方式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处理方式</b>。由此我们开始反思<b>我们前台生活中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b></p><p class="ql-block"> 随后,杨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b style="font-size:20px;">后台生活这样的概念对于师幼互动与课程建设有什么意义?</b>”在这里,杨老师提到了老师们一直很关注的幼儿表征与近期非常热门的一对一倾听,<u>认为没有后续支持的倾听,就是表演。</u>成人不能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但是可以在孩子的思维中引入足够多的失衡或邀请同伴交流来鼓励孩子思维的扩展,<b>用持续共享的思维取缔以往的灌输式思维。</b></p><p class="ql-block"> 对于“<b style="font-size:20px;">教育如何在前台与后台之间找到平衡?</b>”这一问题,杨老师指出<b>老师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人</b>,而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但是安排却是我们大人,那孩子会有什么想法?对于成人世界规则的二次调整,它来源于幼儿后台生活,是我们<u>看待儿童、解释儿童、挖掘自己新视角的地方,同时也是前台的某种反映</u>。我们可以将其变成一种课程。</p><p class="ql-block"><b> 教育生活是一种不断地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最容易过时的是观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永远鲜活的是儿童。</b></p> 专家互动 <p class="ql-block">  在杨老师讲座分享后,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通过杨老师的分享与我们对于后台生活理论的学习,对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碎片我们开始有了解释和答案。<b>可能平时老师是专业的权威的,但孩子的后台生活就像另一面镜子,让我们去反思我们带给幼儿的生活是什么样子。</b>很多时候我们关注后台生活就能发现真实的儿童,能更懂孩子。我们可以支持孩子对班级时间、空间规则的二次调整,成为与儿童一起生活的人。</p> <p class="ql-block">刘老师:听了杨老师的分享,我也在反思我们的前台生活是否合理。但同时又有一些小困惑——当我们的后台生活与前台生活发生冲突后,我们适当的是可以放放水,但是这个<b>度的把控上面,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或者该如何操作呢?</b></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幼儿园是生活必定是存在前台生活的。但<b>不能因为前台而完全屏蔽幼儿的后台,可以适当去做一些区分,留一些余地</b>,但不管最后尝试了之后有没有调整,首前提是你必须要去思考、去问,去了解。</p><p class="ql-block">郑老师:我们总想要能立马有一些具体实施的策略给到我们,但就像杨老师讲座最后说的那句话,最容易过时的是观点,永远鲜活的是儿童。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大方向是——<b>我们越来越把孩子当做完整的人,而不是被教育者。</b>在建立班级文化的视角下,我们尊重并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尝试去修整。</p><p class="ql-block">叶老师:我感觉孩子的后台生活更多是和老师的关系上,这又回到了师幼互动上,<b>如果师幼是平等的,那他在老师面前能更多的呈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如果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那孩子也不愿意做一些“越界”的东西。</b>可能前后台的区分除了空间,也有关系上的。</p> 好书分享 <p class="ql-block">  本次工作室书籍推荐:《儿童同伴文化——走进幼儿园田野中的儿童世界》</p> 工作室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  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