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三点感悟———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沐颜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0px;">“百战归来再读书”,人到中年历经了20多年的教育生涯又一次回炉深造,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又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四季之始,春日之初,我在这里静心读名著、学名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本迎接我的便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满心欢喜却又极度失望,喜欢国学经典的我,看完扉页便懊恼无比,极具宗教信仰的字眼让我万般难受,如坐针毡。所谓的文化自信在哪里?转念想来,这么严肃的学习,这样安排必定有可循之道,静下心,取其精华,未尝不是一种方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夸美纽斯说,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而要成为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在这里我认为是信仰)。要知道自己就要博学,管束自己就要有德行,要皈依上帝就要有信仰。而学问、德行和信仰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既然每个人都有,就说明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公平性的,一切男女老少都应该进学校,而教育的最佳时期便是少年时期。但是,受教育的学校应该是有温度可以锻炼人的地方,不完善的学校要遵循以自然为借鉴的秩序去改良,教与学所有的原则贯穿始终的必须是自然秩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就是在自然规律中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幸福的教育,从而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喜悦、成长,让学校教育在和谐、恰当中多一些温度和坚实的进步,让教育成为智性的启迪、德行的提升和行事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以此为导向,我认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需</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健康教育、和谐教育和恰当教育</b><b>。 </b></p><p class="ql-block"><b> 第一,要拥有有规律的、有节制的生活,即健康教育。现下一个中学生跑400米都坚持不下来的情况居多,“小胖子”“眼镜孩子”“情绪综合征”数不胜数,加之电子产品的充斥,户外运动被游戏取代,连正常的吃饭都能点点手指就送上门的服务,不运动不思考,沉迷游戏足不出户,祖国未来发展需要的茁壮幼苗越来越经不起风吹雨打,不禁让我联想到了“鸦片”、“东亚病夫”等词语。所以,教育必须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德智体美劳全性发展,一切美好事物的根底源于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词我想借用毛泽东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句。他说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意思就是体育,配合着德育与智育,然而德育和智育都依托于体育,没有体育就没有德育和智育。又言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想要让精神更文明,就要先让体魄健壮。所以从小锻炼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锻造体育品格,创建稳定情绪,才是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第二,事有先后,即和谐教育。“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谓和谐教育,我认为在众多理论下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才能更加有效的推动教育发展。和谐教育的关键词我认为是:关系。关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从教育过程中的“人”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各种关系之间我认为它们应该是“教育合伙人”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合伙人”关系,家校共建是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合伙人”关系,教师幸福教育学生快乐成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合伙人”关系,社会关注教育教育回报社会这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伙人”关系。良好的“教育合伙人”关系能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有序发展。</b></p><p class="ql-block"><b> 第三,温和自然,恰当教育。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知识、德行和信仰的种子存在一切人类的身上,只要没有完全败坏,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恰当教育我认为应该小心避免伤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不背负过重的负担,对于缓慢行进的“小蜗牛”严谨而缓慢的推动,永不放弃,静待花开。这里的关键词我想引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个词。孔夫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相约问孔子,子路说:“闻斯行诸”,就是听到一件事,我立马去干,行吗?孔夫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给他的建议是:做事别急,父亲和长兄都在,先问问他俩的意见。而对冉有的建议是“闻斯行之”,就是听到了就赶紧去做,同样在一起学习的学生,答案为何差距这么大?孔子的解释是子路性格急躁,要克制,冉有做事犹豫,要鼓励。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给什么样的学生什么的要求,什么时候干什么便是自然秩序,因材施教便是恰当教育最好的诠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颗树,一片云推动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做为教育工作者须遵循自然秩序,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在信仰、品德和学识上引领学生不断精进,必将培养出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