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御史大夫,字仲文,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因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御史大夫。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水利专家。</p> <p class="ql-block"> 倪宽年少时聪颖勤奋,但因家境贫寒付不起束脩。渴求知识的他在当地郡国学校的伙房做帮工,换取旁听的学习机会。除此之外,他还时常到大户人家里做短工贴补家用。每当下地劳作,不忘把《五经》挂在锄钩上带到地里。劳动间隙,别人在树下歇息聊天,他捧着经书躲在清净地方认真诵读,潜心钻研,因此他的学问和见解日渐精进,这就是人们至今广为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这个典故和“牛角挂书”“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成为刻苦攻读的典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学子。倪姓后裔也多把“锄”“经”作为倪家祠堂的堂号,堂号以“锄经堂”居多,另有“经锄堂”“带经堂”“宝经堂”等。</p> <p class="ql-block"> 由于倪宽的勤奋刻苦,得到了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欧阳生,与倪宽同为千乘郡人,师从秦朝博士伏生(又名伏胜),研读《尚书》,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传授,是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开创者。在欧阳生博士的言传亲授下,倪宽在《尚书》研究方面的造诣更加精深。 博士是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专掌经学传授。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城设立太学,太学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汉武帝下令各郡国选取年龄在十八岁以上、品学兼优、仪状端正者,补充博士弟子。倪宽被千乘郡选中,远赴长安城成为“博士弟子”,师从孔子后裔、经学博士孔安国。</p> <p class="ql-block"> 汉代实行射策考试取士制度,考试内容以经术为主。后来,倪宽通过答辩考试(即射策),做了掌握礼乐制度的“掌故”(官名)。不久,补为“廷尉文学卒史”(协助廷尉办理文字的官)。这时,张汤为廷尉,主管刑狱。张汤刑法残酷,素有酷吏之称,所用之人,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倪宽为人温良清廉,擅长文学,不善于动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数年。由于他勤恳从事,牛羊大为蕃息。回廷尉府送回报材料(畜薄)时,正直廷尉府有疑案未决,几次奏报,均被汉武帝驳回。主办奏报的人甚为恐慌,不知如何是好。倪宽知道了,便为他重新写了奏章。写完后,读给大家听,都很佩服。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张汤,张汤大为惊疑,便亲自召见倪宽谈话,非常惊奇他的才能。</p> <p class="ql-block"> 倪宽写的奏章送上去后,立刻得到汉武帝的批复。第二天,张汤见到汉武帝,汉武帝问:“这次的奏章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写出来的,是谁的手笔?”张汤说:“是倪宽所写。”汉武帝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于是张汤提拔倪宽为奏谳(音yǎn)掾(音yuàn)(专门起草奏章的秘书官)。倪宽在廷尉府,说服张汤和廷尉府官吏,学习经学,按照《尚书》中《尧典》《舜典》的教义来治理狱讼,成绩卓著,更得张汤重用。</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推荐倪宽为侍御史,掌握纠察举荐官吏之权。汉武帝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倪宽引经据典,把《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讲得非常精辟、透彻。汉武帝大悦,提升他为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宽迁升为“左内史”之职。左内史,相当于后来的京兆尹,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倪宽在任期间,以儒家道德教化民众,采取措施奖励农业、缓刑罚,重新清理狱讼,选用仁厚之士,体察民情,做事讲究事实求是,不务虚名。因此,深得关中地区民众拥戴。</p> <p class="ql-block"> 关中地区,秦时修建了郑国渠,两岸农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赋是第一等的,是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倪宽了解到,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汉朝初年,这里“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仍有一部分人民衣食不足。倪宽首倡开凿六辅渠。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倪宽征发民工,在郑国渠上修筑了六条渠道,史称“六辅渠”,使两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为了做到避免纠纷、合理用水、上下游兼顾,又制定和颁布了“水令”,使人民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很快使关中地区出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局面。倪宽关心民间疾苦,收租税时,对一些丰歉不同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可以延缓和减免,因而赋税征收速度较慢。后来,因军务用粮紧急,朝廷令左内史征收赋税。于是,大家户赶牛套车,小户担挑背负,交粮路上人车连绵不绝。结果,赋税任务不但没有落后,反而成为完成最快最好的。汉武帝愈加惊奇倪宽的才能。</p> <p class="ql-block">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倪宽为御史大夫,跟从武帝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倪宽主司封禅大典仪式。在此之前,梁国国相褚大精通五经,为五经博士时,倪宽为博士弟子,位在褚大之下。后御史大夫一职空缺,武帝召褚大入京。褚大自以为做御史大夫无疑。行至洛阳,听说倪宽做了御史大夫,心中不服,以为武帝用非其人。及至长安,与倪宽在武帝面前共议巡狩封禅之事,看到倪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无懈可击,方知武帝知人善任,倪宽才能确实胜过自己。</p> <p class="ql-block"> 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所以倪宽也被后人称为汉相。倪宽升任御史大夫后,公正廉明,名闻天下,对部属要求严格,有作奸犯科者,决不姑息。有一年,汝南郡(西汉时期太和县)茨河沿岸发水灾,地方官奏报后,汉武帝紧急拨款赈灾。可是下拨的粮款多被地方官吏侵吞,土豪劣绅则趁机囤积食粮,分到百姓手里的粮食寥寥无几。倪宽得知后,主动请旨前往查办,惩处贪官,开仓济民。当地百姓为纪念倪宽,修建了倪王庙、经锄楼,塑倪宽像,终年香火不断。“锄楼映月”成为旧时“太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朝初年,方纲大纪都是初创。历法还是沿用秦朝颁定的历法,其朔晦月建、弦望满亏多有差错。元封六年,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宜改正朔”。汉武帝乃接受建议,诏令倪宽主持修改历法事宜。倪宽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二十余人,又加上方士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即汉朝的《太初历》。该历法较秦朝颁行的颛顼历有了很大进步,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推定一回归年为365.3851539日,一月为29.4381日。颛顼历以十月(即建亥之月)为岁首。《太初历》以一月(正月,即建寅之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了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十九年设置7个闰月。太初历即今天所说的夏历或农历。自西汉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实行,经过不断改进,被一直沿用下来。</p> <p class="ql-block"> 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于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病逝,归葬原籍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他的著作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等,均已遗失。倪宽墓位于广饶县乐安街道田王村南约500米,南与“冢头欧阳墓群”相望。该墓为砖石结构,现有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40米,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过去墓地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大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喻。倪宽墓葬于1976年10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封勇:山东省广饶县人,自幼酷爱绘画,尤喜画山水和奔马;现为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著名山水画家陈培伦先生入室弟子;著名画马名家张乐毅先生入室弟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