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世界遗产一华丽颐和园

晚伊

<p class="ql-block">冬天刚过,春姑娘就迫不及待地走来。今天我走进了早春的颐和园。位于清华大学附近的颐和园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是清代的皇家园林。由于今年立春来得早,传说中的颐和圆春荷秋雪并没出现,但早春二月的颐和园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风景。</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作为留存至今最完整的中国古代皇家行宫御园,为世人所周知,其前身为清渏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模仿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成的大型山水园林。乾隆皇帝十五年,乾隆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在北京西郊改建清渏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掠夺一空,再重建颐和园的经费,则是慈喜授意集资而为。</p> <p class="ql-block">门匾 上方"颐和园"三个字为光绪帝御笔,苍劲有力,很棒!</p><p class="ql-block">传说,颐和园建好后要提字挂匾,光绪当年书法极差,当年工部大臣认为请光绪帝书写最为合适,而且日后对自己升官发财更有利,于是便去求见皇帝,光绪帝悉此甚是高兴,二话不说,提御笔就在龙案上刷刷刷写了起来,工部大臣一看,"颐和园"三个字被写得歪歪扭扭很难看,无奈,只好照其手迹做匾挂上了。第二天,慈禧来到颐和园,看到新挂的匾后大怒,并责问由来,工部大臣只能照实直说,慈禧非常愤怒,离开命摘下牌匾,而后光绪知闻此事,甚为惶恐,闭门练字数度春秋,终于练成好书法而写成此匾。事实证明,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才是颠扑不破之真理。</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又名八方亭,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亭子,面积380多平方米,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上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文,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每年若在冬至前后几天来到颐和园,你也许会有幸观赏到夕阳照射下的十七孔桥像金光穿洞一样灯火璀璨,金壁辉煌。其实那是因为冬至节气的确立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照射角度有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华夏先人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金光穿洞正是由于冬至前后那些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而出现的天文自然现象。在冬至前后十来天中,落日的阳光,巳经倾斜,只要是晴日,夕阳的暖光巳经可以照射进十七孔桥洞,就会出现"金光穿洞"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还是寒风扑面,但冰雪巳消融。倚靠栏杆,平视眼前的茫茫天地,转过身,便是隽美华丽的屋宇,是峭丽脱俗的奇石。</p> <p class="ql-block">在世界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有道是: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