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24日上午,龙子湖区五年级教材培训在行知实验学校小学部报告厅举行,全区近70名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李保兰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应该说李老师这堂课表现还是很沉稳的:教学目标紧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立足文本,先简析课文内容,然后用小标题概括两部分内容,接着围绕第一部分“痛失爱子”,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总结概括写法:本文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了人物悲痛的内心,最后进行写话练习。从教学环节、内容选取,目标定位、教学手段上来说,都没有问题。但是整堂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缺少了什么?细细品味,缺少了学生的活动,缺少了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主动探究和自我生长。这也是新课标特别提出的——“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纵观李老师的这堂课,虽然目标定位是正确的,但是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依然是老师牵引着学生学,课堂教学多采用“问答式”或“告诉式”,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我特地记了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的教学过程,老师让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感受主席内心的悲痛,一共带领学生找了三句话,问了十几个问题,每句话的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1.你找到了哪句话?(课件出示这句话)</p><p class="ql-block">2.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p><p class="ql-block">3.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p><p class="ql-block">4.从这一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5.你还有什么想说的?</p><p class="ql-block">6.你应该怎么读?</p><p class="ql-block">7.(补充资料)你又知道了什么?</p><p class="ql-block">8.这个词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9.主席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p> <p class="ql-block">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得出了结论:动作、语言、神态,然后老师小结:是的,作者就是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最后,引入一段背景资料,让学生运用这种描写方法想象“夜深人静时,主席做些什么”,写一小段话。整堂课几乎没有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问,即使在学生自由读书的环节,老师也在中途不停地催促: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没读完的请抓紧,学生还没来得及整理回顾,老师便匆匆开始了提问,学生在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中完成一个个空白,最终完成了老师心目中的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课堂,和以往所讲的“要我学”“灌输式教学”有何区别?只不过把“告诉式”变成了“填空式”,其本质还是老师主导、主讲,占据主要位置,并无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别提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另外,教学理念还是“教教材”,逐句分析句子的意思、写法,让文本变得支零破碎,教学变得强拉硬拽,虽然最后看似有一个练笔,然而方法不是学生探究所得,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的告诉而已。</p> <p class="ql-block">怎样改变这种困局呢?听课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这段时间,“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等名词频上语文教学热搜,刚刚结束的蚌山区大单元整合课也给平静了许久的语文课堂教学投入一记重磅炸弹。姑且不论教学效果,这样一种尝试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其精神值得肯定。而且“大单元整合教学”中提到的“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虽然对有些课型、有些内容略显牵强,但其目的是颠覆以往的教学理念、育人方式,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由原先的“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本质,不管是哪一种教学形式,只要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都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p> <p class="ql-block">那么这堂课可以怎么改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一、创设情境,产生主动学习需求</p><p class="ql-block">其实李老师课前进行的谈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情境,只可惜后面没有用起来。李老师课前以“过生日你收到了什么礼物?你的心情如何?”为切入点,试图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她从人文主题的角度绕了一大圈,通过“收到礼物感恩父母——幸福生活感谢父母——幸福生活感谢伟人”这几个话题,终于到达了本堂课的导入部分,如此迂回,大可不必。这个课前谈话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学习情境,成为学生的任务驱动。通过学生一开始的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回答是比较简单、语言也很贫乏,无非就是“我很开心”“我很幸福”,这就是学生的学情。这时候我们可以顺势引导:“老师能感受到大家的开心、兴奋,但是,当我们形容起来,语言却如此苍白。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描写人物内心的方法,就能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心情。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索人物内心描写密码吧!”让学生围绕“我笔写我心”这个任务,将学习目标指向表达,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p> <p class="ql-block">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人物内心</p><p class="ql-block">明确了学习任务,我们要将下面的探究分解为几步,第一步是初步感知人物内心。这部分学习很简单,教师用一个主问题安排学生自学即可:自由读第一部分,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主席怎样的内心?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交流。不要问过多细碎的问题,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恰当点拨、引导,适度总结、提炼,人文情怀自然渗透其中即可。</p> <p class="ql-block">三、合作探究,解密描写人物方法</p><p class="ql-block">学生初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悲痛以后,教师可以布置深一层次的探究任务: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人物内心?你觉得哪一处描写得最好?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研读、批注、分析、交流。这时候,老师要下沉到学习小组进行指导,在学生困难处点拨,在学生争议处指导,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的时间。交流反馈的时候,将学法、见解和朗读融为一体,可以相机代入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于课文留白处想象,让学生在感知文本表达内容的同时,关注文本表达方法,同时初步运用方法表达交流。</p> <p class="ql-block">四、返回情境,学以致用描写内心</p><p class="ql-block">解密文本描写方法之后,老师可以再次总结写法,然后回到最初“过生日”的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把过生日的感受细致地表达出来。我想,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自主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说出来的(写出来的)一定比一开始生动、丰富、具体、感人,这就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让本节课的任务有了螺旋上升式的达成。当然,老师还可以在一开始就出示“评价量表”——怎样把心情写具体?在展示环节,让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看自己好在哪里,还有哪里有待进步,对自己的进步及发展空间有一个自我认识。</p> <p class="ql-block">这样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由原本的“教教材”变为“由教材教”,由原本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只需要根据几个子任务提出主问题,不再桎梏于琐碎的提问,也能够把自己解放出来;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一定会学有所得。教学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调整了教学理念,就能够体现新课标的“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其实,变革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并不难,老师只需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自己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推动者,就能够走进课改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