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综合篇

敏格格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都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p><p class="ql-block">  2022年北京市正式发布了关于中轴线遗产点的最新规定。规定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南至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依据规划,这15处建筑及遗存是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p><p class="ql-block">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的城市中轴线,是世界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现存里程最长、时间最久、建筑数量最多、种类最多、最辉煌的城市中轴线,堪称是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p> 永定门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南面三座城门中正中的一座,与正阳门遥遥相望。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永定门是从南进京的第一道大门,也是北京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寓“永远安定”之意。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p><p class="ql-block"> 自2003年开始的永定门重建,启动了完善传统中轴线的第一步,沿线景观环境的整治也随之展开,2004年国庆节前夕,复建的永定门城楼竣工了。宏大的建筑,终于弥补了这座城市南部边缘视觉上的缺憾。人们可以沿着中轴线,从北到南一直走到它的顶端。它与天坛、先农坛、正阳门以及前门大街,形成了一道互为呼应的立体景观。人们站在永定门城楼上向北眺望,数百年的岁月精华尽收眼底;向南眺望,苍茫的晴空张开无垠屏幕,让心灵依次叩拜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灵异之地。</p><p class="ql-block"> 现在,南中轴线新贯通的人行御道上,具有中轴线特有的标识与神圣性,使人一看就知道它与紫禁城、金銮殿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御道中以216米为模数,在南中轴线上共安置了5颗里程星。如果以后这条御道能够南北贯通,总共会有36颗里程星,而36乘以216,正好是7776米,将近7.8公里。之所以称为“里程星”,是呼应紫禁城象征天上星座、象天法地的建城思想。</p><p class="ql-block"> 永定门复健后,成为永定门公园。广场上、御道旁一派祥和。有老先生提笼架鸟,有小孩在玩滑板车,有人在打球。更多的人在放风筝。</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老照片,拍摄于1901年(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老照片~拍摄于1946年,西城墙跟儿(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南面)~放大从城门洞可见正阳门</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北面)</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全景(南往北看)</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南广场(北往南看)</p> <p class="ql-block">御路和里程星</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城楼北望~(借用网络照片)拍摄于1955年</p> <p class="ql-block">天桥</p> <p class="ql-block">天桥艺术中心</p> 天坛 <p class="ql-block">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偏东,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p><p class="ql-block"> 天坛主要建筑,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天心石等。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过去,皇上每年有三孟祭祀,孟春,来这里祈谷,孟夏,来这里祈雨,孟冬,也就是冬至日来这里祭祀天帝,即玉皇大帝,以保佑天下百姓。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祈年殿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冬至祭天并不在祈年殿,而是在露天的圜丘坛。</p><p class="ql-block"> 斋宫,是历位皇帝来天坛祭祀时的住所,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宫殿建筑群。斋宫初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祭祀祭天前,皇帝提前三天来这儿斋戒。</p><p class="ql-block"> 天坛神乐署威严古朴,别有天地,是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与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牺牲所并称为天坛五大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凝禧殿、显佑殿、署门及廊房等。</p> <p class="ql-block">昭亨门(现公园南门)</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全景——台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p> <p class="ql-block">天坛圜丘全景</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台面全景——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圜丘坛中心有天心石。</p> <p class="ql-block">天坛中轴线~从圜丘台北望</p> <p class="ql-block">天坛皇穹宇~皇穹宇前有三音石</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内皇天上帝牌位</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皇穹宇的围墙即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丹陛桥</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和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内</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北</p> <p class="ql-block">长廊(东西方向)</p> <p class="ql-block">长廊(南北向,神厨通往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北神厨</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东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御河和北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正殿</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正殿</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主殿~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天坛神乐署凝禧殿</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显佑殿</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展示乐器</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古乐器</p> 先农坛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西侧,坐落着一处坛庙建筑群,那里是古代皇帝亲耕“一亩三分地”的地方---先农坛。先农坛与天坛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分列东西两侧,隔街相望,形成“两坛夹一街”的格局。北京先农坛,是北京富有独特祭祀文化内涵的一处人文古迹。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今已过了六百年。</p><p class="ql-block">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亲耕典礼的场所。是明清重要的皇家祭坛,由先农坛、太岁坛、地祇坛组成。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先农神坛、太岁殿、拜殿、神厨、神仓、具服殿、观耕台及成庆宫等。</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说法,说先农坛是天坛的孪生兄弟,这是颇有道理的。天坛初建时叫天地坛,是天地合祀的,而且实行了130年。(嘉靖年间改为分祀)在天坛西边不远处就是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命名山川坛。天地山川,是不是孪生兄弟!后来,这里成了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祇、太岁诸神的场所。这里的全部建筑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周围有三公里,占地130顷。现在看,两个孪生兄弟的规模,气派都差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先农坛现有的占地面积没有达到历史真实情况。</p><p class="ql-block"> 皇上每年二月亥日,都来祭祀神农氏,并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给百姓春耕大生产做出表帅。</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拜殿</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p> <p class="ql-block">神厨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先农神坛</p> <p class="ql-block">地祇坛——周边供奉的是四渎四海,山川日月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一亩三分地</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p> 正阳门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但是当年并没有建成,历时两年完成了将元代丽正门南移一公里至现在正阳门位置,其后,一直称丽正门,而且形制未变,仅筑有城楼一座。直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墙和城门,正阳门才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城楼高42米,面宽七间,进深24米。箭楼高36米,箭楼和瓮城是正阳门城楼的重要屏障,是保卫内城的重要堡垒。</p><p class="ql-block"> 在箭楼前,有三座跨越护城河的石拱桥,叫正阳桥。过了桥就是北京最高大、雄伟的油漆彩画、木结构的五牌楼。牌楼上有“正阳桥”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北京已经成为一个“堵城”了。正阳门是最大的堵点。为解决交通拥堵1915年对正阳门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改造后箭楼和城楼成为了独立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老北京,前门的城楼,箭楼,瓮城,关帝庙和观音庙,正阳桥,五牌楼,是北京城的一处最优美的组合,也是北京城最雄伟壮观的一组建筑群。如今,其中最宝贵的城楼和箭楼被永远地保留下来,虽饱经沧桑,却又神采奕奕,巍然屹立在北京的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老北京,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前门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既是一个具体的建筑物,同时也是一个区域范围,</span>在老北京人心目中,前门既是指正阳门箭楼,也是指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大栅栏是北京非常古老,也非常有名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大栅栏地区曾是国粹艺术瑰宝京剧和宣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这条东西纵贯三百米,南北宽不足五米的街道,在清末的全盛时期云集了店铺八十多家,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在当时是极尽繁华。还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门大街,.这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先农坛的御路。</span></p><p class="ql-block"> 2006年,在正阳门前路面上,设置了公路零公里标志,为中轴线增添了现代色彩。正阳门是北京的象征,她承载着沧桑的历史走向辉煌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老照片(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城楼(南面)</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城楼(北面)</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南面)</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北面)</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牌楼夜景</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牌楼</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南向北看)</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北向南看)</p> <p class="ql-block">公路零公里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栅栏</p> 天安门广场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天安门广场还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既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又是新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天安门由此又被赋予了新的国家政治中心的含义,成为伟大祖国首都的心脏。</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是呈“T”形的,广场是封闭的。 1914年,北洋政府启动了改造旧都城的计划,他们拆除了天安门前千步廊、正阳门翁城,修筑沥青路等,让广场成为了能够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公众开放空间。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广场中建立了气势恢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和改造。拆除了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总面积达44公顷,广场地面全部由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1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和中山公园(社稷坛)。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天安门广场经历了第三次改造,在原中华门位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经过几次重大改造,各个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老照片~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南望(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门洞(北往南看)</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和外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2018年国庆</p> <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p> <p class="ql-block">2020年国庆</p> 太庙 <p class="ql-block">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先祖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按照左祖右社的传统礼仪,太庙设置在天安门东侧(左侧)。</p><p class="ql-block">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院。大殿耸立于整个太庙建筑群的中心,面阔十一间,进深六间,重檐庑殿顶,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太庙最重要的建筑是大殿(也叫享殿),供奉历代皇帝神位。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 </p><p class="ql-block"> 太庙是明清皇帝对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宫廷祭祀共80多种,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p><p class="ql-block"> 关于太庙,还有个值得一提的有意思的事,因为满洲原来没有太庙的意思的满语单词,所以大殿上的满语太庙是音译的,所以满语也说taimiao。</p> <p class="ql-block">祭殿大门</p> <p class="ql-block">太庙金水桥(北看向南)</p> <p class="ql-block">太庙戟门</p> <p class="ql-block">太庙大殿</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中殿</p> <p class="ql-block">后殿</p> <p class="ql-block">太庙</p> 社稷坛 <p class="ql-block">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太庙和社稷坛对称地安排在紫禁城前面,昭示了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社稷坛始建于1420年,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营国定制,社稷坛建造于皇宫之右。</p><p class="ql-block"> 自永乐皇帝开始,明清两代的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这里祭祀土神、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认为,土壤和粮食,乃国家立命之根。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因古代帝王每年两次在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社稷”一词遂逐渐演化成国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神、稷神的国家祭坛。社稷坛呈正方形,共有三层,由汉白玉石砌筑。上层每边长16米,中层每边长16.8米,下层每边长17.8米,整个坛高0.96米。社稷坛的四周有壝墙环护,墙上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瓦按东、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墙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社稷坛上因铺设有五种颜色的土壤,又俗称“五色土”。即是指用五种颜色的土壤,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坛台正中央处立有一方形石柱,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上锐下方,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长存”。同时,“五色土”象征着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和疆土。</p><p class="ql-block"> 民国后此处成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是老北京第一个公园,是1914年朱启钤先生创建的。公园建立之初曾称中央公园,因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拜殿中,中央公园便更名为中山公园。社稷坛扩为中山公园后修了长廊、水榭等建筑,风景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内坛南门</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五色土</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拜殿)</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戟殿(后殿)</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内坛北门</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内坛北门(北看向南)</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郁金香</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梅园</p> 故宫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是我国现存古代宫城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现存建筑基址占地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故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太和殿,又称金銮殿, 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过。故宫黄瓦红墙, 金扉朱楹, 白玉雕栏, 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 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p><p class="ql-block"> 故宫除了中路的宫殿外,还有西路和东路,东路有文华殿和宁寿宫建筑群,西路有武英殿和慈宁宫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端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内金水桥</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和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故宫留影</p> <p class="ql-block">文华门</p> <p class="ql-block">文华殿</p> <p class="ql-block">宁寿门</p> <p class="ql-block">皇极门前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内</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月台</p> <p class="ql-block">箭亭</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p> <p class="ql-block">断虹桥</p> <p class="ql-block">十八槐</p> <p class="ql-block">慈宁门</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筒子河</p> 景山 <p class="ql-block">  景山,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御苑。景山的海拔高度为88.35米,山高42.6米,最高处的万春亭高17.4米,景山曾经是北京全城的制高点,站在山顶可俯视全城,金碧辉煌的古老紫禁城与现代化的北京城新貌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景山又称煤山、镇山、青山、万岁山,是一座人造山。在风水理论中,有“前有照,后有靠”的说法,将住宅安置在山丘的南面是有利的,如果住宅所处的地方没有山丘存在,可以建造一座。这在风水理论中,属于“风水山”。景山就是属于风水山,而它前面的住宅就是皇帝的家--以前叫紫禁城,现在叫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景山进行了修理和全面修建,于1955年重新开放。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景山公园列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寿皇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代,现在的寿皇殿建筑群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建的。整体建筑是仿照太庙规制而建,属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也是中轴线上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景山寿皇殿是皇家举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在寿皇殿中陈设帝后御影,每年皇帝要按照节令祭日和相关规定,到景山寿皇殿祭祀祖先,寿皇殿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体现皇家祭祀礼乐、敬祖和孝道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1956年到2013年间,景山公园内的寿皇殿成为北京市少年宫所在地,寿皇殿建筑群经过4年规划修缮布展,从2018年11月22日开始接待游客。至此,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实现首次整体亮相。</p><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园的景点,主要包括绮望楼、五方亭、明思宗殉国处与寿皇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景山南门</p> <p class="ql-block">绮望楼</p> <p class="ql-block">明思宗殉国处</p> <p class="ql-block">观妙亭</p> <p class="ql-block">周赏亭</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富览亭</p> <p class="ql-block">辑芳亭</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上往北看</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上往南看</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前南侧牌坊(北往南看)</p> <p class="ql-block">寿皇门</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内</p> 万宁桥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地安门以北,钟鼓楼之南,什刹海前海以东的玉河故道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名叫万宁桥。因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老百姓又称这座桥为后门桥(注意读音后门决不能加儿化音)或地安门桥。这座历经沧桑的石拱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76),起初为木桥,后改建为石桥,既是北京中轴线的遗产点又是北京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万宁桥的栏杆和望柱修复时旧有的还继续保存,损毁过于严重的配置了新的,所以您会看到新旧交错,看上去更有历史感。</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桥千百座,排第一的必须是万宁桥。她的历史最悠久,位置最重要。在北京城,后门桥(即万宁桥)是北京的起点,是北京的根!</p><p class="ql-block">  地安门曾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俗称后门,所以万宁桥俗称后门桥。请注意这个后门跟正阳门那个前门不是一对。前门是内城的正门,天安门和地安门是一对,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地安门是皇城的后门。</p><p class="ql-block">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门洞方方正正,窗户扇也呈长方形,而天安门的门洞为半圆形,窗户则是半圆形状,寓意“天圆地方”。地安门曾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掉,后很快复建。为便利交通,地安门及雁翅楼于1954年一同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1954年在地安门路口南,两座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地安门的新地标,它就是今日的地安门大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透过万宁桥看金锭桥</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西北看向东南)</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西南看向东北)</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东侧北岸振水石兽,元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老照片(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内大街</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大楼</p> 钟鼓楼 <p class="ql-block">  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钟鼓楼坐北朝南,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北京城中轴线的北部端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鼓楼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砖砌台基上,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楼体面阔五间,形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面。鼓楼的底层为砖石结构,内砌69级石台阶可通上下。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设望柱和栏杆等。鼓楼历史上曾经三毁四建。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初名齐政楼。后来几次毁于火灾。嘉靖十八年第三次重建,留存至今,只在清嘉庆五年和光绪二十年进行过部分修整。钟楼在鼓楼以北约100多米处,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明永乐十八年和清乾隆十年重建。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内设75级石阶可上二层的主楼。</p><p class="ql-block">  关于暮鼓晨钟,并不是晚上击鼓早晨撞钟。戌时(晚上7时至9时)称为“定更”,寅时(早晨5时至7时)称为“亮更”。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北京钟鼓楼,钟、鼓报时时,都是敲108下,方法就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并且快慢相间,通敲两遍。我国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候,三者相加刚好108。每天下午是以击鼓报时为开始,早晨以撞钟报时结束,这被称作“暮鼓晨钟”。北京钟鼓楼在600多年的报时历史中,始终沿用“暮鼓晨钟”的报时方法。</p><p class="ql-block"> 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0时结束。</p><p class="ql-block"> 鼓楼大街即地安门外大街元代就是大都最热闹的市场与商业街,明中期以后,尽管城市中心南移,出现了前门外等新的商业区,但如民谚所说“东四、西单、鼓楼前”的商业仍长盛不衰。鼓楼大街上曾建有许多典型的老北京商铺店面,有浓厚的老北京特色。</p> <p class="ql-block">鼓楼前</p> <p class="ql-block">鼓楼北面</p> <p class="ql-block">大鼓老照片~(借用网络照片)鼓楼二层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现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p> <p class="ql-block">大铜钟~(借用网络照片)钟楼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鼓---(借用网络照片)1988年依据旧主鼓复制两面新鼓;后又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径1.60米,群鼓二十四面,鼓高1.60米,鼓面直径1.12米。供展览之用。</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p> <p class="ql-block">北京常说的里九外七皇城四,请看这张图。里九是指内城九个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七指的是外城七座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指的是皇城四座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本来皇城应该有大清门(中华门)作为皇城的第一道门,但是因为大清门拆除的很早,所以一般都说皇城四,不说皇城五。</p> <p class="ql-block"> 建筑从南往北,有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p><p class="ql-block">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按照传统的"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就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三座门─西三座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p><p class="ql-block">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曾将北京中轴线比喻为一幅画卷和一支乐曲。这幅画卷和乐曲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这由一系列建筑群、历史地标、历史道路、桥梁及遗址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综合体,满载着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和烟火气,贯穿7.8公里,并还将继续延伸弥漫,如今北京中轴线向北已经延长至奥林匹克公园,南部已经延长至大兴机场。成为北京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已走过700多年的沧桑岁月。始建于1267年的北京中轴线,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现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从三千年前周代的城市理想秩序,到700多年前元大都的选址规划,再到明代的扩展与清代的完善,北京中轴线一路继承发展,不断生长,也在当下重塑着古都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