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秋天的旅行——皖南(八)呈坎

追逐阳光的人

呈坎原本不在计划行程之内,是唐模那位热心村民推荐的。没订住宿,只是转了一下。这里确实值得来。一路上看了不少的祠堂,而“江南第一名祠——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就坐落在呈坎村北首。 罗东舒祠系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39年),系前罗21世祖罗洁宗所建;后又由前罗22世罗应鹤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09年)续建,并在后寝之上加盖了一层楼阁——宝纶阁。 罗东舒祠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集石雕、木雕、彩绘于一体的祠堂建筑。它坐西朝东,前后四进四院,从棂星门、仪门、享殿到宝纶阁一进比一进高,形成了前低后高的中轴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中对长辈的尊重。 照壁在祠堂的最前面,是一面弧形的砖墙,它的后面是棂星门。一般来说祠堂前的空地基本上是不封闭的,俗称“门坦”。但由于罗东舒祠靠近水边,为了防止祖先对子孙的荫护流失在河里,所以棂星门与围墙建成了封闭的形式。用风水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空间的形成就是为了“藏风聚气”。这是祠堂的第一进院。 过棂星门,左右天井两侧靠墙各置一个廨亭(碑亭),亭内有碑,刻有祠堂记和建祠考工记。 <h1></h1> 棂星门的后面是仪门,仪门中间的三个开间,设置了一个正门和两个边门,正门上有门神一对,两侧各有一座石鼓,也称户对。门上方高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原为明代 万历年间大司马江西泰和郭子璋题书,现为我国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所题。仪门与棂星门之间就构成第二道院落。 仪门后面是一个由两庑和享堂合围而成的四合院,庭院中有宽阔的甬道、拜台、古树,两边是南北两庑。这是第三进院落。 庭院靠享堂一方是花岗岩石板铺砌的拜台,是祭拜祖先时,摆放供品的地方。后面就是享堂了,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门,梁架重叠,接缝紧密。大柱子为金丝楠木,一根柱子价值上亿元。 正中照壁上方,垂挂着明代书法大师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型匾额。“彝”为“法度”、“法规”之意,“伦”为“三纲五常”之类的伦理,“攸”指处所,攸久,攸长,“叙”为叙述,也通顺序的“序”。意思是,罗氏家族的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辈分大小,有次序地按一定的法度祭先祖,训教子孙。 罗氏族人在这儿进行祭拜祖先、商讨议事、举行盛典、执行族规,还定时展览祭祀品具、御赐珍品、祖先荣像、族谱等。 第四进院落由享堂、后寝大殿、南北围墙合围而成的。这里天井狭窄而高深,与第三进院落的宽敞明亮形成了强烈反差。 后寝大殿是安放男性祖宗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祠堂最神圣、最精美的地方。殿前三排宽阔的青石台阶甬道,沿廊有10根巨型石柱,殿内有木柱46根,前沿的26块黑色大理石栏板浅浮雕有姿态各异的避邪等鸟兽图案,雕工细腻,圆雕的狮子神态生动,活灵活现。 寝殿中的斗拱、雀替、梁头、叉手等木质构件,或为云浪花朵;或状如花瓶;或形同花丛,图案精美,典雅秀丽。尤其是透雕的“鳌鱼吐水”雀替更是玲珑剔透,精彩绝伦。 梁架上布满了极具江南特色的包袱锦彩绘,色彩明快,构图典雅。宝纶阁雄踞于后寝大殿之上。 罗东舒先生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据罗氏族人介绍,罗东舒幼年时期就聪颖过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隐居乡间,以耕作读书为乐。 他积德行善,以仁义之心待人,赢得了“黄鲁直之才”和“欧阳永叔之贤“的美誉,当时的学者也都尊敬地称他为东舒先生。在徽州祠堂中以人名命名的祠堂并不多见,而对这样一位备受人们爱戴的先祖,罗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 呈坎古名龙溪,自易名呈坎以来,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呈坎八面环山“恰似易经八卦图”,村中溪水绕村而过,形成了类似阴阳鱼的图形。所以,又称八卦村。南宋大儒朱熹曾誉之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罗氏自唐末由江西迁徙以来,按罗盘八卦式对村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组合,并突出左宗(即在村左建家庙宗祠)右社(即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神的社屋),将村庄定位于藏风聚气的最佳位置。整个村庄坐西向东,以避肃杀之气,迎春阳之和。 它是一个集自然八卦和人文八卦相结合的千年古村。 环秀桥建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系后罗17世祖罗环秀之妻程氏捐资建造,是古代休宁通往许村、歙县的交通要道。 此行走过的几个徽州古村落,都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个村落的建造和布局,都体现了人和自然山水的和谐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