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停棹

立雪听松山房

<p class="ql-block">丁奕创作的拟古山水画可谓笔工意精,颇得古人意趣,是我十分欣赏的,最近收藏了几幅她的作品,其中这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松溪停棹 </span>》清丽秀雅、古意盎然,颇得宋元山水之意趣,又有隐逸林下之风,我深为欣赏。</p><p class="ql-block">尺寸:纵87cm,横30cm,纸本软片。</p><p class="ql-block">我欣喜地看到有一批青年才俊致力于中国古典传统绘画的学习、继承、创作和传扬。他们注重传统文化与新文人画的审美意趣,他们自觉地把绘画建立在人文情怀与学术精神上,带动传统国画的审美消费,令文化艺术的时代之光灿烂。</p> <p class="ql-block">溪山,烟波,高士,闲钓,读书、观瀑、听琴、煮茶,仿佛远离尘嚣却又闲中有情致,这是古代山水绘画中最常见的命题,而“溪山”就是中国山水绘画的主题和精神特征,溪是灵动流淌的水,山是深远幽美的丘壑,古人云“心中自有丘壑”,就是说“溪山”乃是境界之山水,是“中得心源”之山水。而闲钓“钓”的不是鱼,“钓”是悠然自在度岁月的象征性道具。</p> <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注重意象和意境,“得意而忘象”,象是境的承载,境是象的表征。中国画中的意,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能使观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所以中国绘画是“内美”之写绘,意象是画境的显现,意境是绘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中国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中国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绘画中的生命就直接体现为意境。中国绘画确实是以“写意”为主,写意就是写出心中的境界,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就是通过意象呈现超越语言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寄情山水,怡养性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中国绘画常以“行旅”、“卧游”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精神的𣈱游,这种满怀山情水色的体验是主观人格通过超越自然的可能而得以实现,即是超越有限的事物和景象,从感性的现象认识达到知性的本体精神,由此,自然山水的特性获得人格的象征意义和绘者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行旅”是观照自然,“卧游”是对自然的心灵之旅。通过绘者的笔墨表达获得自我精神的升华,使世间景物有了灵性,使自然山水风光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通过绘画呈现,使外在的山水成为绘者内心境界的化现,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精髓,即是由“景”入“境”,张璪言“处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言:“度物象而取其真”,董其昌言:“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p> <p class="ql-block">书画同源,中国绘画极其讲究“境界”与“气韵”,与书法一样,笔墨是语言,境界是内心的呈现,气韵是灵动的生机。好的中国绘画总是呈现出敦厚,拙朴,天真,淡泊,这美妙的境界就好比王国维说到的词之“无我之境”,好比宋代汝窑的“雨过天晴”,好比杏花春雨中的从容自在,立雪听松时的宁静旷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