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屹立稽山行云漫漫,遥瞻鉴水细浪悠悠”“慈云洒雨开新界,翠竹苍松定素心”这是诸葛仙山的山门上刻着的对联,点出了诸葛山的神仙境界。诸葛仙山之所以“仙”,据传,此山,曾是东晋著名道学家、医学家葛洪修炼之地。西晋八王之乱时,葛洪厌倦纷争,云游四海问道求仙。途径诸葛山,见其环境清幽颇具灵气,便决定隐迹此处。他采当地的石料架起巨大的锅炉,引山间之清泉,以古藤灵根为柴薪,炼丹于此,故而现在诸葛山还保存着遗址。(以上为资料记载)</p><p class="ql-block">诸葛仙山,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儿时回忆。自记事以来,每年正月,我们全家便会骑车前往那儿探亲,因为山脚下有一户我们的亲戚。</p><p class="ql-block">我也是后来才知道,那户亲戚是远亲,当我们爷爷奶奶辈还在的时候,我们彼此是走动的,后来,老一辈都渐渐走了,除了婚丧大事,我们平日里也就渐渐不走动了。</p> <p class="ql-block">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已经很多年没去诸葛山了,我一直是一个怀旧的人,挺怀念小时候,一家人到了山脚的亲戚家,喝一杯糖水(那个时候大家条件都不怎么样,主人家会拿出只在正月里才会用的印着红花的玻璃杯、两勺白糖,开水一泡,就是待客的至高礼节),然后就带着我们去爬诸葛山,爬到顶,再原路返回,到亲戚家(我管男主人叫伯伯)吃中饭,午饭后聊会天,我们骑着自行车回家,然后下次见面就是下一年的正月。</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做客其实没什么特别有意思,但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每次去诸葛山,都不觉得厌,总觉得是神圣的时刻,令人期待的时刻,因为除了那,我们基本也出不了远门。我把那当作是我童年时期可以奔赴的最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那个时候去诸葛山的路,并不像现在这样子,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去程,上坡为主,有几个地方,我们要推着走,因为实在太陡了,骑不上去;返程,下坡为主,我们只需要管好刹车,费不了多少力气。想来是那个时候安全,我们一家四口,一人一辆自行车,来回得骑几个小时,都觉得没多大的安全顾虑。</p> <p class="ql-block">因此,这次的诸葛仙山徒步,就变成了我重拾回忆的时刻;这次我是和家人一起爬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日子选在正月初四,经过几天的阴雨后,那天刚好转晴,但是气温很低,冬季比感知里的样子延长了些,被子不减,棉衣依旧,厚厚地行走。</span></p><p class="ql-block">老爹说,他也很多年没去那了,想去看看那边有没有什么变化;老妈前些天腿骨折了,还没完全恢复,就没打算去。就这样,弟弟一家、我们一家,带上老爹,就这样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经常爬山,但是带着全家人这么大阵仗一起爬山,还是头一回,想来也是有几分激动。一边爬山,一边跟儿子讲:妈妈像你这样的年纪,曾经每年都要来这里。转眼间,如今我的儿子都这么大了,这边确实变化也很大。</p> <p class="ql-block">原先没有这样的整齐划一的石阶路,都是土路为主,偶有一段是石板铺成的并不是很平整的台阶,我记得小时候上山的路是从一户人家后面的竹林里上去的,前几个台阶滑溜溜的,我还摔过一次。这里不得不提,我伯伯体能很好,带我们爬山他从不休息,他说他每天都要爬这座山,半山腰有个庙宇,他曾经在那守山大半辈子。真的是“寺在山半坳,峰峦环抱,幽邃隔凡”,宛若世外仙境,现在只能想象了。</p> <p class="ql-block">最喜欢这一段,清幽静谧,有斑驳陆离的光影,和竹子随风摇曳的浪漫。此刻,我会尽情沉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里。</p><p class="ql-block">常常是这样,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阳光、雨露、空气、水~大自然造就万物,我们从自然中来,也应到自然中去,享受阳光的沐浴,呼吸新鲜的空气,倾听竹林的声音,欣赏晚归的炊烟,如此,甚好。</p> <p class="ql-block">一个转身,映入眼帘的是个水库,依然如儿时看到的那样,水呈蓝绿色,倒映着群山,也倒映着蓝天,波光粼粼的起了一层又一层涟漪,好看极了。低头还能望见水库的底,可见是有多澄澈。此情此景,让人瞬间恍若错位,即刻融入久远年代的原始山水,产生遥远的亲切之感。</p> <p class="ql-block">孩子的体能远远在我之上,一转眼的功夫,已与我拉开一段很长的距离。爬山,是体力与意志和严峻山路之间的较量,若是有机会,要多带孩子去爬山,克服困难、征服自己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再走过迂回盘旋的一段山路,记不清转了几个弯,终于,看到了“诸葛山锡飞寺”几个字,才舒了一口气,不由得感叹:山怎么比小时候爬得要高了?山路似乎也更长了?是体力不如孩提时代,还是上山的路线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似乎也记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又见到了锡飞寺,我们进寺庙,拜了拜菩萨。有个耄耋老人,精神矍铄,守在这里,见我们一群人进去,亲切地与我们打招呼:你们吃不吃斋饭?今天初四,我做了好些素菜。遗憾的是我们午后有安排,马上得下山去了,不然真的可以尝试在山顶吃一顿斋饭。</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人在寺庙的北面种植的蔬菜和茶叶,很多品种,什么都有。儿子说:妈妈,这位太太每天就住在这里吗?她不孤单吗?我说:她就是妈妈之前说的归于自然,守大山的人,大山也在佑护着她,她不孤单的。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p> <p class="ql-block">长天之下,绵延群山箕踞于前,今日能见度很好,远处的道路、零星的村庄,清晰可见。带着层次感的绿,总是给人不设防的心醉。绕寺庙前前后后走了一圈,还有多年未见的那一片山野景色,儿时画面历历在目,让人倍感亲切。在我看来,只要有一山的草树,一山的阳光,就已足够。</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在这样一座平常的山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至性之情在山间升腾,我爱着眼前的大山。</p><p class="ql-block">珍惜所有遇于自然的时光,聆听自然里的轻歌,即使天聪不再,心有耳,心有砚,心有一笺来自自然的浪漫诗篇,便足以。</p><p class="ql-block">爱徒步,爱生活!</p><p class="ql-block">牛牛 2023.2.27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