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p class="ql-block"> 最近班级正在开展主题《秋虫的歌》中的一系列活动。尤其是开展完《运馅饼》活动后,孩子们对小蚂蚁运馅饼充满了兴趣。十分好奇故事中的小蚂蚁是怎样合作把“大馅饼”运回蚂蚁洞的?蚂蚁是怎样抬起“馅饼”的?这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日常中幼儿一次次的探索,和一次次的游戏。</p> 活动过程实录 <p class="ql-block"><b>幼儿的初次探索:</b></p><p class="ql-block"> 通过幼儿的讨论,他们找到了风火轮、轮胎、跳跳球和滚筒作为“大馅饼”的备选。通过多次的尝试,他们决定拿体操垫当做“馅饼”。幼儿一窝蜂地去带体操垫旁边,打算举起来运回家。尝试了几次由于体操垫比较大,人员分配的不均匀,导致体操垫一边举起来,另一边在地上,并没有成功的举起来。游戏陷入了困难。</p> <p class="ql-block"> 教师随即介入游戏,与幼儿共同分析没有成功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总结出以下三点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 1.不要太着急开始,等一等后面的人。</p><p class="ql-block"> 2.不要把“馅饼”举得太高,和周围的小伙伴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 3.减少参与游戏的人数。</p> <p class="ql-block"> 总结好经验后,孩子们便又开始了“运馅饼”的游戏。通过调整,这次一共有8名小朋友参与,比上一次少了3位小朋友。从起点出发后,在孩子们的努力下,8位好朋友晃晃悠悠到达了终点。尝试成功后,孩子们非常兴奋。</p><p class="ql-block"> 教师在此时提出问题:“这次“运馅饼”的过程中你觉得有没有可以在改进的地方?”这时候位置在最前面的文涵说:“自己一直在倒着走,所以在过程中很不舒服”。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思考。于是,他们迅速地调整了方向。再一次的“运馅饼”到终点。果然这次“运馅饼”的速度快了不少,也更加的平稳了。</p> <p class="ql-block"><b>教师的回应支持:</b></p><p class="ql-block"> 复盘今天的活动时教师请幼儿思考“运馅饼”最少我们可以用几个人?每个人的位置应该那在哪里?请小朋友表征出来,下次游戏时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可以成功。</p> <p class="ql-block"><b>幼儿再次探索:</b></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表征结果来到户外场地验证自己的猜想。首先添雨小朋友按照自己的设计和小朋友成功将“馅饼”运到终点。接着,悦然按照自己的设计尝试“运馅饼”,但是没有成功。最后,通过小朋友们的讨论大家统一出一个结论:“运馅饼”最少要用5—6个人,再少就不能成功了。不过,锦源提出如果“馅饼”小一点我们就可以用更少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个问题,第三天,孩子们拿来地垫当做“馅饼”,通过孩子们多次的尝试,发现人数减少到3个人,也平稳的运到了终点。</p> <p class="ql-block">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运用表征设计“运馅饼”所需要的人数和位置。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调整材料、人数和位置,最终成功的将“馅饼”运到了终点。通过“运馅饼”这个游戏幼儿不仅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深度学习,而且在与同伴合作探究中发展意志品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