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 孩子的教育从来是家长最牵挂的事,操心成绩,抱怨缺点,干涉爱好,忧虑未来……家长的焦虑始终贯穿在育儿过程中。新学期到了,不知道各位家长的心情是否又焦虑起来。与您分享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校长谢学宁的这篇文章,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能少些焦虑,多些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幸福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顾名思义,“心灵按摩”就是在心灵受伤、僵硬、结节等不通不畅的时候,给予孩子及时而温情的抚慰、开导,使之重拾信心、回归正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教育,不是形而上学,它首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网友总结得好:</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让他在被人评论时,有更多智慧去面对内心;</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让他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在湖边散步时感到幸福;</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让他在书海遨游,睽得新知时感到满足;</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让他怀抱对世界的热情,发现世界那么有趣,生活那么有味;</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让他有智慧和谐地与世界、与家庭、与朋友、与自己相处……</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果真如此,善莫大焉,那就是教育最理想的愿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感叹自己这辈子或迄今为止这些年,一点都没有成就感,人生一点都不划算,其实不是真的不划算,是我们缺乏咀嚼生活与意义建构的兴致与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首先,父母得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这种接受不是消极,而是理性客观地面对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其次,父母要告诉孩子所有的不完美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论”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在人与人之间,没有谁在哪一方面是绝对的强或是绝对的弱,所以我们无论身藏何种缺陷或是身处何种困境都不必自暴自弃;二是自己与自己相比,那些需要刚性克服的不完美总有进步的空间和弥补的可能,那些未必至要、无伤大雅的不完美大可不必杯弓蛇影、作茧自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如此,孩子累时,我们就送上肩膀让他靠一靠、歇一歇;孩子受挫时,我们就换个环境让他缓一缓、停一停;孩子遍体鳞伤时,我们就铺好床让他躺一躺、养一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帮他们暂时卸下“盔甲”,就像我们也需要时不时摘下“面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其实,心灵按摩的根本法宝就在于:对自己存一份有深度的真诚与友好,然后对待孩子像对待自己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很多人会觉得,上了中学还要陪孩子一起玩耍是没必要也不现实的,我也曾经在我的孩子上初一的时候深陷这样的误区,理直气壮、无意自拔,当然,买单的自然是我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因为我对学习成绩的高期待、严要求,我觉得孩子打篮球是浪费时间、弹吉他是不务正业、打游戏更是玩物丧志……我的孩子感到压抑和窒息,但是他敢怒不敢言,只是在日记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我的爸爸是很优秀的语文老师,他有思想、口才好,我辩论不过他就只能接受他的命令。但是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跟XX(同学)换个爸爸,XX的爸爸虽然没文化,但是他会陪孩子一起打俄罗斯方块儿。</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时的我道行尚浅,孩子的这几行字对我触动很深,因为我觉得这是孩子在向我发出了类似于“划清界限”或者“渴望远离”的危险信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于是,我开始研究起孩子的真实需要和兴趣爱好,我悄悄地学起了吉他、玩起了俄罗斯方块儿。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体会到了专注于一件看似无意义却实在有意思的事情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然后我乐此不疲地思考游戏和吉他背后的流行逻辑、兴奋机制和高手技巧,并把我的心得体会与孩子交流,孩子崇拜的眼神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也渐渐成了一对彼此无可替代的好玩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虽然我的改变并不能保证我和孩子的关系永远亲密,更不能也不应该不接受孩子的远离,毕竟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轨迹、节奏和领地都是独立且应该得到足够尊重的。但是这个生命中的小插曲值得以教育为生的我深以为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因为无论是游戏也好、篮球也罢,还是街舞、吉他,本质上都是孩子快乐的依托与取径,只不过有些主流、有些非主流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了沉迷于某种非主流爱好且到了影响学习的程度,那么,我们首先要追问的是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今天这个局面到底主要是孩子、游戏(或其他)还是自己的问题的?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所谓健康的爱好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是价值观的偏差,抑或是器量的狭小,还是玩的能力有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越是刀刃向内,越是更接近实施的真相和治本的良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是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有趣的灵魂的标配就是玩儿,有爱玩的心态,也有会玩的灵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为了温暖和点亮其无限的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来源:中国教育报好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