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昆明市博物馆(二)

娟子

<p class="ql-block">  2023.01.05.</p><p class="ql-block">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展”是昆明市博物馆一个常设展览,展厅中展出了在滇池周围的晋宁石寨山71号王族墓葬、呈贡天子庙墓葬群、官渡羊甫头墓葬群等地出土的青铜文物,这些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向我们展示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滇国青铜文化,考古学把以石寨山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命名为“滇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些青铜器类型十分丰富,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装饰品应有尽有,才华横溢的滇国人用艺术的构思、精湛的技艺铸造了造型神秘而精美的青铜器,生动地将滇人生产、生活、祭祀、战争等场景呈现在人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随着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展现在眼前,不禁为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冶炼技术而深深感叹!</p> <p class="ql-block">  滇墓中最典型的文物,是一种被命名为贮贝器的器物。下图这件出土于呈贡天子庙墓葬群的展品,就是其中一件很有代表性的贮贝器,名为“五牛盖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  贮贝器是滇国时期独具云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青铜器,也是滇国的礼仪重器,贮贝器就是内部装满环纹海贝的器物。为什么要将海贝装在精美的青铜器中呢?</p><p class="ql-block"> 这些墓葬中出土的海贝都是相隔遥远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产物,在当时十分珍贵。由于那时货币还没有出现,海贝作为以物换物的中间介质进行等价交换,也就是当作“货币”来使用,就是现在我们人人都喜欢的钱,当然要当作宝贝珍藏了。 在古代的丧葬制度中,陪葬金钱的多少是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古滇国的流通货币是贝,那么陪葬的金钱自然就是贝壳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些环纹海贝虽早已失去了货币的作用,但很多民族仍将它们视为最珍贵的服装装饰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贮贝器就是用来贮藏这些贝币的,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存钱罐。在我们当今的汉字中,还有很多关于金钱的字与贝字有关,例如:“财”、“贿”、“贪”等。</p> <p class="ql-block">  贮贝器盖上所表现的特定场面或容器上所铸的图案和饰纹是用来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贮贝器不仅是贮藏货币的容器,同时还是象征权威的器皿。</p><p class="ql-block"> 这件五牛盖铜贮贝器,整个形状像个竹筒,两端微粗,腰部较细,上面有两个盖子,称子母盖。圆片形子盖上焊有一个柱子,柱子顶端焊一长方形铜片,铜片上焊有一头牛,圆环形母盖周围,铸造有四头牛,体态比上面的那头牛稍微小些,牛头分别朝向四个方向。牛在当时是财富的象征,是个人的私有财产,牛头朝向四方,寓意着拥有贮贝器的人希望财富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汇聚而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牛盖铜筩(tǒng,同筒)</p><p class="ql-block"> 贮贝器是滇国青铜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杰作,它的工艺价值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青铜文化中,还有一类青铜器物比较重要,那就是铜鼓。云南、广西和越南是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地带。云南是铜鼓的故乡,也是它的发源地,最早发源于楚雄万家坝,大约是在春秋时期,距今二千七百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鼓。云南出土的铜鼓有两百多面,而一地出土最多的就是晋宁石寨山。</p><p class="ql-block"> 铜鼓是干什么用的?我能想到的就是乐器。其实铜鼓最早出现时是作为生活炊具来使用的,考古学者是从铜鼓出土时铜壁上有火熏留下的痕迹推断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变迁,铜鼓的功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在祭祀、丰收、聚餐、狩猎、战争等场景中,都可以看到铜鼓的身影。再后来铜鼓慢慢演变成一种乐器,现在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过节或婚丧嫁娶时还能看到这种铜鼓,这也是从西汉流传下来唯一现在还在使用的古老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铜鼓在古滇国还有着类似于中原地区的钟、鼎一样的意义,是重大祭祀活动中的至尊礼器和法器,是“国之重器”,财富的象征,是拥有者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只有滇王和上层贵族才能拥有。</p> <p class="ql-block">  绳纹铜鼓</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面“万家坝型铜鼓”,因出土于楚雄万家坝最多而得名。这种类型的铜鼓铸造粗放,鼓面较小,鼓面上刻有太阳纹,鼓面和腰部有少量花纹,其它部位多是素面,这种铜鼓在滇国境内出土较少。</p> <p class="ql-block">  这面铜鼓上有少量像绳子一样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红河州博物馆展出的出土于蒙自鸣鹫墓地的一面万家坝型铜鼓。</p> <p class="ql-block">  四耳三角齿纹铜鼓</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面“石寨山型铜鼓”,因在晋宁石寨山出土最多而得名。这类铜鼓比万家坝型铜鼓制作工艺更为精细,铜鼓壁比较薄,鼓面正中有太阳纹,围绕着太阳纹有许多圆圈形的饰带,叫做晕圈,表示当时的滇人对太阳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较宽的的晕圈叫做主晕,在主晕内刻有翔鹭纹,一圈四只翔鹭两两相对。</p> <p class="ql-block">  腰部和下部都刻有齿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红河州博物馆展出的石寨山型铜鼓。</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红河州博物馆展出的麻江型铜鼓。</p> <p class="ql-block">  执伞铜跪俑及伞盖</p><p class="ql-block"> 这是展馆内非常特别的一件青铜器,这件执伞俑是从晋宁石寨山71号墓中出土的。</p> <p class="ql-block">  执伞俑是一位成年男子,头顶束椎髻(滇人无论男女,头发都梳成椎髻),脖子上挂着一串珠链,穿着对襟短袖衣服(滇人男女不分贵贱,都穿对襟,没有领子,短袖,衣长至膝,衣服上饰有纵向条纹的衣服),腰上束着宽带,腹部正中间有圆形的扣饰,是典型的滇人装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代帝王和贵族外出巡游时,都会有执伞的侍者为他们遮风挡雨,亦或遮阳防晒。贵族们生前所享受的死后也不能缺少,铜俑随葬在墓中,继续为他们服务。</p><p class="ql-block"> 青铜俑跪坐在自己的脚上,手执铜伞,伞盖沿上垂挂着三十多枚精巧的铜铃铛。展品是将伞盖放在了铜俑前面,铜俑手中只握着最底下一节伞柄,伞柄是长圆柱铜管,上面的两节伞柄放在了铜俑身边,这两节伞柄是可以套在上面的。</p> <p class="ql-block">  在石寨山出土的所有青铜俑中,这个执伞俑的造型最为特别。执伞俑后背上铸的这个“罗锅”很有意思,参观时被问到这个“罗锅”是做什么用的?里面装的又是什么?我们是一脸茫然。原来这里装的是实心铜球,是用来维持平衡的。伞把那么长又那么重,而且还向前倾斜,再加上伞盖的重量,不给铜俑的后背缀上铜球,铜俑肯定就趴地上了🤭</p> <p class="ql-block">  青铜饰品在展品中占了很大比例,大量精美的青铜扣饰静静地躺在展柜中,等待着前去欣赏的人们,听它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贮贝器、铜鼓、扣饰是滇国青铜器的三大典型器。扣饰是滇人系在腰间的一种饰物,在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扣饰,方形、圆形、不规则图形,各式各样,品种繁多。不管是哪一种扣饰,最下端大都有一条或两条蛇盘踞,这样就使得扣饰上的各种人物、动物不至于松散,增强了整体感,使得整个构图更加美观,同时也体现出蛇是大地的象征,是吉祥图腾这一地方民族色彩。</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一枚圆形猴边嵌玛瑙铜扣饰,它是出土于晋宁石寨山6号墓,西汉中期的青铜扣饰。圆盘形的扣饰背面有矩形齿扣,正面中央镶嵌有红玛瑙扣,周围镶着孔雀石圆珠,边沿是十只鎏金浮雕爬猴。十只小猴子的头都朝里侧歪着,前面一只猴的尾巴都搭在后面一只猴的脖子上,形象十分生动、可爱。这也说明了在古滇国看到成群的猴子是很平常的事情,云南自古就是野生动物的快乐家园。</p> <p class="ql-block">  圆形宽边嵌红玛瑙铜扣饰(西汉 出土于呈贡石碑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波曲纹圆形铜扣饰(汉 出土于呈贡石碑村)</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几件按照动物的比例铸造而成的铜扣饰: 鹰嘴、蛙形、虎头、螺蛳,形象逼真,工艺精湛,,是十分罕见的高浮雕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鹰首形铜扣饰(战国时期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鹰首形铜扣饰(汉 出土于呈贡小松山)</p> <p class="ql-block">  蛙抱蛇铜饰件(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虎头形铜扣饰(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螺蛳形铜扣饰(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滇国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这件房屋模型铜扣饰是云南的三大典型民居建筑之一的干栏式建筑。把房子建在柱子上,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圈养牲口,楼上住人,有楼梯将上下连接起来,显得上宽下窄。楼梯顶部和柱子顶端焊铸有三猴戏蛇的立体形象。两侧墙上铸有鼓形悬挂物。</p><p class="ql-block"> 这个铜铸模型,制作精细,不仅是整座建筑的全貌,甚至连内部结构也看的很清晰。现在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依然居住在这种类型的房屋中。我在西双版纳的古村寨中,看到傣族人确实还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下层的作用已不做圈养牲口之用,而是用来停放摩托车、小轿车,或当茶室、餐厅之用了。</p><p class="ql-block"> 房屋模型青铜扣饰的出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生活风貌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件鎏金双人盘舞扣饰,出土于晋宁石寨山13号墓,是西汉中期青铜装饰品。扣饰的正面铸有两个男子,两人双手各托着一个圆盘,衣着华丽,边歌边舞,造型十分生动,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立体感、动感十足。仔细看两个舞者,高鼻梁、深眼窝,穿着长衣长裤,这长相和穿着显然与滇人不同。考古学者根据他们的长相和装束特征,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当时的某个西域国家,千里迢迢前往滇国谋生,以街头卖艺维持生计。还有另一种猜测认为,他们可能是居住在滇国的外来户,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有一部分原本居住在新疆一带的游牧人逐渐迁徙到滇池区域,成为滇国的邻居,对滇王俯首称臣,可见当时的滇国已经有外交史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没有,两名舞者脚下踩着一条大蛇,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滇国青铜扣饰的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  二人驯牛鎏金铜扣饰(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p class="ql-block"> 这枚铜扣饰最下方盘踞的蛇也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  鎏金俘获铜扣饰(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p class="ql-block"> 这件石寨山第3号墓出土的献俘铜扣饰,反映滇国武士征战归来的情景: 其中一名滇国武士头戴鸭嘴形头盔,颈甲、胸甲、背甲、腿甲样样俱全,但却光着脚,这也是滇人的特点,无论男女都不穿鞋。这名武士左手提着一个人头,右手牵着一根绳子,绳子上拴着一名背着小孩的妇女和一头牛两只羊;另一名武士肩上扛着一把斧子,左手提着一个人头,脚下踩着一具无头尸体。被杀男子的头颅要么作为祭祀仪式中的牺牲,要么作为论功请赏的依据,被掳来的妇女、儿童将沦为滇国的生产奴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杀牛祭柱铜扣饰(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p class="ql-block"> 宗教与祭祀活动是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滇国信仰自然崇拜,为了精神上的需求,经常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滇国的祭祀活动主要分为:祭农神、祭战争、祭生育、祭祖先、祭铜鼓、祭铜柱等。祭祀时场面宏大,一般要杀人、杀牛作为祭品,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师。贵族妇女也可以主持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这件杀牛祭柱铜扣饰反映了当时滇国剽牛祭祀仪式将要开始的场景。扣饰右边立着一根神柱,上粗下细,顶端的圆台上卧有一头小鹿,左边是一头壮牛,由八个人捆绑,两人拉住牛尾,两人拽住牛头,四人捆绑住牛身。牛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这场祭祀仪式将由巫师主持完成。在当时,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两件大事,祭祀场面十分隆重,反映了滇人用祭祀的方式希望自己的期盼能成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  巫师铜帽(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 <p class="ql-block">  巫师纹铜鼎(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p class="ql-block"> 铜鼎三足,每足的正面都有一个头戴羽冠、身穿铠甲,一手持法器,一手持兵器的巫师浮雕形象。</p> <p class="ql-block">  放大后看的比较清晰。</p> <p class="ql-block">  猴边嵌玉长方形铜扣饰(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 <p class="ql-block">  卷云边连珠纹长方形铜扣饰(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 <p class="ql-block">  三豹噬牛铜扣饰(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铜牛头饰件(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 <p class="ql-block">  女俑铜杖头(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鱼形铜杖头(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p class="ql-block"> 滇国的渔业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出土文物中有很多表现鱼的形象的,这件鱼形扣饰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晋宁石寨山等几个遗址中存在大量螺壳堆积,这些螺壳都不是完整的,尾部都被敲开了,说明这些螺壳都是被古人敲击尾部把里面的螺蛳肉吃了之后遗留下来的空壳。</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精美的扣饰中,所刻画的纹饰、动物、场景都是社会与自然生活的写照,古滇人用青铜器的制作,记录了他们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地处边陲的古滇国也不太平,战争极为频繁。打仗就要有兵器,因此古滇人也非常重视兵器的制作。滇国出土的文物中,兵器数量最多,制作工艺也最为精湛。不仅在滇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在古滇国所属的滇池沿岸的村庄农田里也不断有零星发现。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兵器中,不乏工艺精湛、构思巧妙之作,其中有一些兵器与中原地区十分相似,体现了中原地区对滇国的影响,还有一些兵器则完全体现了古滇国的地区文化特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对出土于呈贡天子庙、战国时期的双钺(yuè)形铜戈,是特制的仪仗兵器。它主要使用于仪仗队的最前方,在滇王或贵族出巡时,用一根木柲(<span style="color:rgb(30, 31, 36); font-size:18px;">bì)插入铜戈下端銎(</span>qióng)内,是威严和气势的象征。这件钺形铜戈,器形独特,造型、纹饰相当精美。它是由两件兵器合二为一,在兵器戈的造型上做了巧妙处理,加入兵器钺的造型,既有兵器的造型,又弱化了它的杀伤力,增强了它的装饰性。这种兵器共出土了一对,中原地区也出土过铜戈,但形制有所不同,这对铜戈是目前为止所知道的唯一一对钺形的铜戈。</p><p class="ql-block"> 钺:古代的一种兵器,形制似斧。</p><p class="ql-block"> 柲:兵器的柄。</p><p class="ql-block"> 銎:斧子上安柄的孔。</p> <p class="ql-block">  牛头纹压花金剑鞘(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中的铜矛从1→6依次是: </p><p class="ql-block"> 1.铜矛(汉 出土于呈贡石碑村)</p><p class="ql-block"> 2.涡纹铜矛(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p class="ql-block"> 3.菱纹铜矛(汉 出土于呈贡石碑村)</p><p class="ql-block"> 4.双系铜矛(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p class="ql-block"> 5.八耳弦纹铜矛(西汉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p><p class="ql-block"> 6.涡纹铜矛(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不同形制的铜戈</p> <p class="ql-block">  铜腿甲(西汉 出土于宜良青龙山)</p> <p class="ql-block">  滇池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适宜稻作农业的生产。农业是滇人赖以为生的经济基础,目前已知的石寨山遗址、河泊所遗址、古城遗址等八个遗址的植物考古分析和鉴定,发现有炭化的稻谷、小米、小麦、大麦、大豆、荞麦等作物。墓葬中也出土过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锄、铲、镰、爪镰等农具。</p><p class="ql-block"> 铜锄(汉 出土于呈贡石碑村)</p><p class="ql-block"> 铜锄用于耙土。</p> <p class="ql-block">  用于收割的爪镰</p><p class="ql-block"> 爪镰很小巧,每一个上边都有两个小洞,讲解员让我们猜那两个小洞是做什么用的,没有人说出正确答案。原来古人是把爪镰挂在腰间的,那是穿挂绳的小洞洞。</p> <p class="ql-block">  纺织业是滇国手工业的重要部分,滇人的纺织技术较为简单,用踞织机织布。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流行斜织机,云南则流行更为原始的踞织机(又称腰机),这种踞织机现在佤族、独龙族、布朗族等民族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掘中经常发现拈线的工具——纺轮</p> <p class="ql-block">  而织机部件却十分罕见,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昆明羊甫头等地都出现过青铜或漆的织机部件,以及反映滇人纺织场面的贮贝器。</p><p class="ql-block"> 下图依次为:1.铜纺织工具—工字形器(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 2和3.铜纺织工具—卷经轴(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 4.铜纺织工具—打纬刀(战国 出土于呈贡天子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滇人过着以定居、农耕、种植水稻为主,畜牧、渔猎为辅的生活,滇人常见的生活用具有铜釜、铜鼎、铜案、铜盘、铜勺、陶釜、陶罐、陶豆等。</p> <p class="ql-block">  陶罐</p> <p class="ql-block">  铜釜</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最早的火锅了吧</p> <p class="ql-block">  上面两个是铜釜,下面的是:</p><p class="ql-block">06号 鱼形宽柄铜勺(战国 呈贡天子庙) </p><p class="ql-block">07号 鱼形铜勺(战国 呈贡天子庙) </p><p class="ql-block">08号 梨形细圆柄铜勺(战国 呈贡天子庙) </p><p class="ql-block"> 09号 梨形细圆柄铜勺(战国 呈贡天子庙)</p> <p class="ql-block">  滇人喜欢戴饰品,玉玦、玉镯、铜镯、玛瑙、玉管、金饰品、绿松石等都是滇人常见的配饰。</p> <p class="ql-block">  羽人舞铜器盖</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意犹未尽,满脑子想的都是古人是怎么创造出如此璀璨的青铜文化!每一件精美的青铜器都是一件艺术珍品,令人痴迷!“滇文化”魅力无穷……</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对青铜器如此感兴趣,以至于久久不能忘怀,继而对出土这些文物的晋宁石寨山墓葬群也产生了兴趣,想要亲眼看看埋藏着这些宝贝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月8日从昆明市博物馆门前出发,骑行去往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实地探访一代滇王及其家族的陵寝地。</p><p class="ql-block"> 骑行在古滇路上。</p> <p class="ql-block">  古滇之门</p><p class="ql-block"> 这是“七彩云南 古滇名城”地标,整体造型源自古滇时期典型“干栏式”建筑,是浓缩了古滇历史、文化的精神标志。</p> <p class="ql-block">  石寨村村口</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两座古石狮打扮的有点儿惨,原本喜庆的红绸带,扎在狮子头上愣是扎出了绷带的感觉,两只狮子都像是受了重伤的败兵😭</p> <p class="ql-block">  石寨山牌坊</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上方“石寨”两侧的图案是鎏金骑士贮贝器,贮贝器盖上正中是一鎏金武士骑在马上,十分威武,四周是四头牛,膘肥体壮。贮贝器器身两侧对称雕一老虎,作为贮贝器耳,整件器物构思巧妙,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柱子两侧都是这个“执伞俑”的图案,如果没有在博物馆里参观过这些文物,看到这些图案一定不解其意。</p> <p class="ql-block">  骑行几十公里,到达石寨山,这里正在进行施工,施工项目名为“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p> <p class="ql-block">  晋宁石寨山是滇池旁边的一座孤山,非常普通,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高33米,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静卧海边的鲸鱼。这里没有碑石,没有封土堆,只有一片荒凉。如果不是农民开田种地,谁会想到在平静的滇池东岸,会是显赫一时的滇王的栖身之所!考古学家在这里揭开了云南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古滇国墓葬群。</p> <p class="ql-block">  滇王金印就是出土于墓葬群6号墓漆棺底部,虽然金印的体积不过方寸,可它作为滇国历史的见证重比千斤,随着这方金印的出土,两千多年前的古滇王国揭开了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这枚滇王之印是复制品,现展出在云南省博物馆,原品珍藏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目前昆明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还在进一步寻找证据,河泊所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古滇国的政治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不知这个保护性施工是不是要将这里建成博物馆形式,允许入内参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