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近水,那些人那些事(二十九)

吴保平

<p class="ql-block">  漂洋过海来看你(连载五)</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有朋友在讨论要不要再去趟卢浮宫。明年是巴黎奥运会,完全可以一肩挑,多带点银子住俩月。</p><p class="ql-block"> 好了,继续开讲。卢浮宫收藏的大卫另一幅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大卫受拿破仑委托于1805年12月21日开始创作,历时近两年于1807年11月完成。这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巨作。</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先简要说一下拿破仑,这个名字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拿破仑•波拿巴,即拿破仑一世,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全世界著名的军事天才。</p> <p class="ql-block">收藏在巴黎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网络图)也是大卫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后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各种政变复辟不断,整整十年法国国内百业凋敝,盗贼横行,民不聊生;国外列强充满敌意,反法联盟虎视眈眈,严重危及国家安全。1799年11月,30岁的法国驻埃及指挥官拿破仑悄悄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自任执政。五年后又废除共和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自任皇帝。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著名的《拿破仑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四十多场大型战役,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战争,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尤其是他用18个月时间亲自主持35次会议逐条审议通过的全世界第一部《民法典》更是对后世影响巨大。</p> <p class="ql-block">  这里简单普个法,全世界所有国家一共分两种法律体系,一个 是英美法系也叫海洋法系,以单行法和法官的判例作为法律体系主干和审判依据。第二种是以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承袭古代罗马法的传统,用成文法典的形式作为法律体系结构主干,不包括判例,中国也属于大陆法系国家。</p><p class="ql-block"> 两个多世纪以来,拿破仑的这部民法典几经修改,至今仍是法国现行法律。拿破仑以武力征服过许多国家,把他的法典带给那些国家,使当地人民摆脱封建桎梏,对那些国家后来的立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一些法国的前殖民地也在使用这部法典。同时,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民法典时是以这部法典为蓝本或参考,比如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德国、瑞士、葡萄牙、巴西等国的民法典也明显受到了《拿破仑法典》的影响。在经济领域,《拿破仑法典》以其重视合法保障的契约自由、承认汇票和其他商业票据,以及对合股企业的安排处置,从而成为世界通用模式。</p><p class="ql-block"> 拿破仑曾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不是打了四十多次胜仗,滑铁卢一战就让所有战绩一笔勾销。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p> <p class="ql-block">  1804年5月,拿破仑废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改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并自任皇帝。12月2日,拿破仑举行皇帝加冕仪式,并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教皇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又拿起后冠给皇后戴上,这使得主持加冕仪式的教皇庇护七世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后来教皇庇护七世借故开除了拿破仑的教籍,拿破仑则把庇护七世抓起来监禁多年,直到拿破仑下台。</p> <p class="ql-block">  大卫有意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教皇庇护七世,他无力地坐着,默认这一情景,伸着手指为他们祝福。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一百多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后面中间坐着的女人是拿破仑的母亲,因不喜欢约瑟芬而拒绝到场,但也被画在了里面。前排右边穿红色袍子的是瘸子外交部长塔列朗。左一是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也是没有到场后补上去的。左二是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后来拿破仑三世的爸爸。左边穿红衣拉着妈妈手的男孩,是约瑟芬的外孙查尔斯•波拿巴王子。画家本人也被发现在看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卫为了创作这幅画几乎把当时在场的全部一百五十多人中的每一个都请到了画室中,并按照当时所站的位置如实地画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病逝于被流放的圣赫勒拿岛。20年后,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p> <p class="ql-block"> 拿破仑之墓(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塞纳河上泛舟时看到过荣军院闪闪发亮的大金顶,可惜没有时间参观。</p> <p class="ql-block"> 巴黎荣军院(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这座350多年前太阳王路易十四建造的金碧辉煌的大建筑如今除了收容伤残和老年军人外还是一座军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法国军队几百年来历次战斗中的战利品,这其中甚至还有大清猛将僧格林沁部下的军旗和乾隆皇帝大阅兵的甲胄。乾隆皇帝有两套这样的甲胄,如今故宫里有陈列一套。当年清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画过一幅乾隆皇帝阅兵图,画里乾隆帝穿的就是这套缀满珍宝的甲胄,至于怎么来到法国的没有查到资料,不知道会不会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劫走的。</p> <p class="ql-block"> 乾隆阅兵图(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巴黎荣军院里的乾隆甲胄(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好了,说完大卫和他的拿破仑加冕大典,再来说说大卫最著名的学生、欧洲美术史上新古典主义保守学院派旗手和最后的代表安格尔和他的《大宫女》。</p><p class="ql-block">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安格尔是谁,但是如果说起《泉》大家一定会说:“哦,原来是他画的啊”。画就不上了,比较敏感。一个裸少女站立着肩扛一个水罐往下倒水。想起来了吗?</p> <p class="ql-block">  安格尔从40岁开始创作前前后后经历了36年直到76岁时才最终完稿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美术史上古典美和理想美相结合的最辉煌完美的作品。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现存巴黎奥赛博物馆,和毕加索、莫奈、梵高们呆在一起。如此伟大美丽的艺术瑰宝居然在八九十代的各种地摊杂志上屡见不鲜,甚至还被当作黄色淫秽物品查禁过。</p> <p class="ql-block">  安格尔自画像(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说一件曾经亲身经历的所谓黄色小说的故事。大概是在1974、75年批林批孔时期,各路英雄豪杰都在作最后的斗争,吃瓜群众们各种梅花党绿色尸体3487一只绣花鞋等等惊殐恐怖反特革命故事听的连山里人都会背了,于是不知怎地又兴起一股传看手抄本的逆流,比如第二次握手、XX之心之类的,这些手抄本有后来拍成电影的,也有定性为淫秽小说的。那时候我们一伙吃瓜励志哥们里头有两位Z君,两人都是工人,一个锻工,一个排字。锻工Z家里锅子刀叉都自己手作,排字Z曾经是杭州某一区域打架一只鼎,后来老爸怕他闯大祸悄悄把他户口转到丽水,于是便在丽水改邪归正天天向上,再后来两人都成了高知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喝口茶再回到从前,那年不知从哪里传来一本手抄本叫《塔里的女人》,言情小说,作者无名氏。那年头看手抄本有个规矩,一般一天一夜必须完璧归赵,不管看完没看完,所以大家为了能看的尽兴一般都日夜兼程再手抄一份,原本归还手抄留存,所以手抄本也越传越多。话说我们三人拿到宝贝都想以批判的眼光去瞄瞄,可是上家时间又规定的非常严苛,虽说我们身不在梁山,义气和信用还是要随身带的,于是拆开一分为三,每人抄三分之一,按时归还,然后再合体仔细批判。那日,排字Z在车间里正埋头聚精会神批判性阅读,此处括弧,那时候工厂基本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有觉悟的都去闹革命,半觉悟或者偷懒不想干家务或者无家务可干的则到厂里吹牛打瞌睡,没觉悟的一律呆家里生娃。话说这时迟那时快,排字工作间进来一位县里的中山装干部要排印文件,见Z君埋头认真学习随口问了句看什么呢,Z君赶快合上抽屉起身干活,中山装拉开抽屉翻了翻,然后一言不发返身走出车间。Z觉得有点不妙赶紧把书转移藏匿了(地下工作者都这样)。</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县革委会政工组来了一个小个子眼镜干部把我叫到厂办很严肃地给我宣讲坚持批林批孔反对一切封资修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如何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定无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现实意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单刀直入问我手抄本,我知道既然直截了当问只有我们三个人知道的事,再在革命派面前装神弄鬼肯定自绝于人民,便很真诚地告诉他,一、我还没来得及批判,二、我只抄了三分之一,三、全部交给Z君装订并先批判。记得眼镜好像还满意我的回答,估计和他们已经了解的情况基本吻合,便要求我要提高觉悟争当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云云,诚惶诚恐,一泡尿憋好久。当天晚上我们照例在锻工Z住处聚会。那时候房子小,他爸妈给儿子在离家不太远的地方另外租了一间睡觉的房子,除了偶尔来看看卫生平日里基本不来,这里便成了哥们的天堂圣地,每晚人来人往,烟雾腾腾,用欧式的话说那便是沙龙。大家高谈阔论畅聊革命理想人生抱负艺术崇拜。外地朋友路过也会来借宿。那时我们已经偷偷学会抽烟,一度还因为凭票买不到香烟去农村买土烟回来自己手工卷,后来哪位Z还用两根筷子自制了卷烟器。想想都了不起啊,放上烟纸刷上浆糊排上烟丝,双手一捻一根香烟滚落,剪平两端装盒,十几秒一支。为了防止大人检查发现,把香烟扔蚊帐顶上,那时夏天家家用蚊帐,你不躺下根本发现不了蚊帐顶上有秘密,蚊帐真好。那晚聚会二Z说政工组分别找了他们,先找排字Z,问了来龙去脉,让他把书交出来,Z说书烧了,问在哪烧的,答在锻工Z住处烧的,问谁烧的,答两个人一起烧的。随即政工组一人看住排字Z,另外人火速去找到锻工Z,没想到能成为艺术家的工人心智也想通,在完全不知道对方说什么的情况下锻工Z也说在家里烧了,而且也是两人一起烧的,一起扫的纸灰,几十年过去现在Z君们说起这件事还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政工组悻悻而去,此事不了了之。过了几天三人革命觉悟大爆发(其实是心虚),觉得这事不值得再冒风险还是烧了稳当,于是三人便在锻工Z 的房间外把书烧了。自此也就再没有见过这本书,也不知道此书到底讲什么,因为三人都没有完整看完。后来再没有见过眼镜政工,前些年听说他走了,心里竟有一些惆怅。</p><p class="ql-block"> 某日我特地上网查了这本书,这是1944年10月由上海真善美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的,作者就是这家公司的总编辑卜宝南,南京人,生于1917年,2002年去世。北平俄文专科学校毕业。抗战爆发后,曾任香港《立报》、重庆《扫荡报》记者及教育部职员。抗战结束后到上海任真善美图书公司总编辑。1946年迁居杭州。解放后一直未正式参加工作。作品有《露西亚之恋》、《一百万年以前》、《火烧的都门》、《无名书》等,《北极风情画》是其成名作,《塔里的女人》是其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小说以套中套的形式讲故事,“我”为寻求心灵慰籍来到华山,遇见一位神秘僧人,送“我”一部书稿,然后引出故事,讲述了潇洒倜傥身价百万的著名提琴演奏家罗圣提与高傲、清纯、出身高贵的美丽红衣少女黎微,从偶然的相遇、误解冷漠到相识,到成为师生、成为朋友,到陷入爱河,到热爱,到狂恋,浪漫、小资、纯情的绚丽爱情历经六年。六年后,“残酷”的现实终显真身——白马罗是早有家室的人。一阵痛苦之后,白马罗做出了最大限度的牺牲,将原本纯真的爱转送给了另一个男人,而那个军阀出身的男人在获得黎微的美色之后,又抛弃了黎微。多年以后,罗某在经过痛苦的思索决定去寻找自己的真爱——黎微,而昔日光艳照人气质高雅的黎妹妹已变为神志不清的老太太,容颜已逝,物是人非。故事大起大落,凄凄惨惨,结尾催人泪下。 这就是《塔里的女人》所讲的故事。据说当时曾引起轰动并一度洛阳纸贵。现在想来无非就是民国张恨水式鸳鸯蝴蝶派作品,还没有张爱玲的深度,是不是和电影《夜半歌声》有点相似?书名有“塔”,其实书中故事和“塔”毫无关系。作者在篇尾写道:“女人永远在塔里,这塔或许由别人造成,或许由她自己造成,或许由人所不知道的力量造成!”</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骚年虽然荒唐,却也学到很多宝贵东西。</p> <p class="ql-block">  好了,扯远了,继续回到卢浮宫回到安格尔。</p><p class="ql-block">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年8月29日生于法国,活了87岁,那个时代算极长命。父亲是蒙托榜皇家美术院院士,母亲是皇宫假发师的女儿。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嗯,又是爸爸,爸爸很重要。安格尔11岁开始正式学画,13岁到16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还在图卢兹剧院乐队充当过三年的第二小提琴手(看清楚了,艺术家都比较多才多艺,不过还是先学厨艺吧,悦人悦己才有自由,嘿嘿。)那时安格尔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由于用功认真,17岁时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画家了。当时,大卫正担任拿破仑的首席画师。安格尔来到巴黎进了大卫的画室学了两年考入美院油画系(貌似不用考数理化)。两年后以《阿伽门农的使者》一画获罗马大奖(要出名必须参赛)。后来他去了罗马、佛罗伦萨,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桑西,并创作了大量惊世之作,也是美术界公认的肖像画大师。再后来他在巴黎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并先后任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和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经过大卫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并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当老师大卫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创作《自由引导人民》的德拉克鲁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相抗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安格尔的《大宫女》,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曾引起极大的争议。有人称画中宫女没有骨头、没有肌肉、没有生命也没有信仰。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中肯些,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曾为其老师撰写传记的杜瓦尔说得就更中肯:“他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nbsp;</p><p class="ql-block"> 安格尔生前享有很大的声誉,死后安葬在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与莫里哀、巴尔扎克、拉封丹、比才、王尔德、肖邦、德拉克鲁瓦、毕沙罗以及国际歌作者欧仁鲍狄埃等相伴一起,附带说一句,安格尔死后四年,巴黎公社最后147名战士也全部牺牲在这里,后来杀害他们的梯也尔也埋葬在这里,并且被人在墓室门楣上刻下四个深深的大字“公社万岁”。</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想如果还有机会去巴黎一定要去荣军院和拉雪兹神父公墓看看。(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