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小▪高效课堂工程】醉里吴音相媚好——宁陵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之听课、评课

陈红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美好的春日里,四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在有序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2月22日</p><p class="ql-block"> 地点:四4班</p><p class="ql-block"> 参加人员:四年级语文组老师</p><p class="ql-block"> 授课人:张慧敏</p><p class="ql-block"> 课目:《清平乐·村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 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精彩课堂🏵️</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张老师为了突破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张老师进行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1、释课题,知作者。2、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明诗意。(借助注释,小组学习)。4、品读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朗读想象:感悟诗歌意境。6、将这首词改写成故事。7、拓展阅读: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8诗意行走:仿写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读、想象、感悟、读写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后评析🌸</p><p class="ql-block"> 课后,张慧敏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做出反思:备课时,我重点考虑了引导学生依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的教学环节,并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以及“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两个场景列为重中之重。在教学策略上,除了启发想象领会诗意诗境之外,没有更多其他考虑。但因为有了课前对全诗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有了对插图与诗句内容的沟通,有了对学生与诗中人物生活内容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我并非只囿于启发想象一种策略,而是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把握现场契机,灵活生成新的教学策略。这些随机生成的教学策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多方面捕捉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解读文本,进而激活了人物形象,丰富了诗句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语文组老师对张老师的这节课展开了讨论:</p><p class="ql-block"> 王雪莹老师说:古诗词语言凝练,声调节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读得有层次、读出韵律美。在开课伊始,张老师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扎实、有效。然后指导学生用“/”划出了读诗的节奏,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掌握了读诗词的技巧与方法。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p><p class="ql-block"> 张娜老师说: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浓缩了无数的意境深意。此课,张老师并没有纠缠于生字词的逐句解读,也没有将满腹经纶一一告之,而是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在学生独立解读的基础上,再利用课件出示图画,引导学生看读、读图,通过对画面细致地观察,形象地描绘来丰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心境。张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词意走进词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轻松愉快品悟词情。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趣观察讨论中,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的意境尽显,让我们品味出这首词独有的意境美。</p><p class="ql-block"> 谷传令老师:张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这首词短短四十几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了生活的画卷,使学生在一种恬静优美的意境中学习诗句,通过想象,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走进诗中人物的心,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验,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金玲主席对本次教研活动做出总结:“语言有温度”,如春风吹拂,课堂便焕发了生机。教学中,张老师的语言干练,无一句多余的话。无论是评价语、引导语、过渡语,还是总结语,无不给人以启发。希望能通过此课,大家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不断鞭策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统筹:邓振杰</p><p class="ql-block">策划:李瑞芳</p><p class="ql-block">审核:石先锋</p><p class="ql-block">图文:陈红岩</p><p class="ql-block"><br></p>

学生

教学

张老师

意境

想象

诗词

生活

村居

诗句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