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漩井及闺蜜逸事

宇宙外

<p class="ql-block">嵊州市西去三十里,有个甘霖镇,镇上有一处甘泉,即古老的杨漩井。</p><p class="ql-block">甘霖镇原称“两头门”,至今嵊州人都称呼其为两头门,凡有事去镇上,不说去甘霖,都说去两头门。</p><p class="ql-block">据传说,古时某年剡县(古代嵊州县名)大旱,民生陷于绝境。主事县令为解民之倒悬,不辞辛苦,去县西百里的天星潭祭神求雨。大概上苍有感于父母官虔诚的爱民之心,在县令返回县城途经两头门时,突然降下瓢泼大雨,全县灾情顿消,真是久旱逢甘霖。邑人为纪念此次求雨善举,从此“两头门”改称为“甘霖”,然“两头门”的俗称也从未消失。</p><p class="ql-block">在下妄测,这造福两头门几百户人家的杨漩井甘泉,是不是也是这场甘霖带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拙荆姜霞芳,两头门人氏,从小喝着杨漩井水长大,对此井有着不一般的情感。小时的同学闺蜜尚居住在这古井附近,常有过从,所以经常走过此井。每每临此井边,就会勾起儿时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这乡愁会随着井中的清泉,不绝如缕地涌上心头,难以释怀!</p><p class="ql-block">与老妻处了六十年闺蜜的同学,叫沈月新,小名“小妹妹”。两头门人都唤沈月新的小名“小妹妹”,而大名却鲜有人知晓了。</p><p class="ql-block">小妹妹生来娇小美貌,秀外慧中,聪颖过人,学习成绩好得很,生性又活泼顽皮。照理说,小妹妹应有个美好的前程,可惜生不逢时。随着伟人的巨手一挥,学校停止了一切学习与考试。学生们欢呼雀跃,犹如解羁的良驹,脱笼的鸟儿,小姑娘变成了“小闯将”,这一闯二闯,把自家的前程闯没了。从此,书山路断,学海舟沉,小妹妹再没脱出农门,只能望其兄长的项背空自嗟叹!</p><p class="ql-block">小妹妹的兄长沈士团,著名科学家,名闻国内外,曾肩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校长职责多年,在中国人官本位思维中,就是部级首长。小妹妹失去了外出发达的前程,倒遂了兄长的心愿,从此有小妹在家照顾老母起居,床前尽孝,后顾之忧解矣。没办法,只好委屈小妹。</p>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人到老年,比不上年青人,已无闺蜜可言了。但小妹妹与老妻可不是一般人,远胜年青人几筹,到现在“蜜”起“闺”来还是没完没了。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扯谈头”,也叫“讲谈头”。“扯谈头”是嵊州土话,就是北方人的“聊天”“唠嗑”。平时毕竟见面机会少,哪就捧着电话机和手机扯,谈头一扯起来,一百分钟刹不住车。现好了,有了微信,省却话费许多,更加肆无忌惮。每逢此时,我会识相地躲开一边,以免干扰到她俩的兴致,只是会适时的示意,注意时间和电池容量。</p><p class="ql-block">看样子,这个爱好还会一直保持下去,相伴终身。这是她俩人一生中不必与人言的人生快乐!如此人生快意,夫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我俩又去两头门小妹妹家作客,相聚的还有老同学李祝安夫妇、周柏庆夫妇及周贤芬夫妇。老同学相聚,这谈头扯起来就热闹了,内容无非有二,一是目前的生活日常及养身之道;二是回顾同学时期的逸事趣闻。讲到会心之处,总会开怀大笑。很多往事,只有老同学见面时,才会涌上心头,才会倾情而出,才会品咂出滋味来。</p><p class="ql-block">希望老同学聚会常聚常新。也希望资深闺蜜的谈头越扯越久。</p> <p class="ql-block">午后,大家辞别回家。我俩又到杨漩井边,驻足不前。望着这明镜般的一方清泉,不禁又留连起来。只见这井三面由石板围栏,一面供人汲水,井水清澈见底,旁边还有两个石水槽,是以前留存下来的,供人洗汰之用。</p><p class="ql-block">石板井栏看上去就感觉年代古老,其中三块石板上有碑文铭刻。经仔细察看,一块上刻:大清乾隆□□□□联同众姓捐资建造,其中四个字已难辨识。一块上刻:乾隆辛丑阳月公捐众资重修。另一块刻:大清同治七年仲冬合镇重修。碑文告诉人们,这杨漩井应有250年左右的历史(乾隆辛丑年是1781年)。</p><p class="ql-block">不难想象,这250年间,这古井恩泽了多少百姓,已难胜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杨漩井,哺育了无数众生,阅尽了人间沧桑,而如今犹如垂暮的老母亲,正在结束她的历史使命。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三四十年前还整天喧闹的杨漩井畔,如今已冷冷清清,人们已安享自来水的便利,来洗汰的人很少了,更没人来挑水饮用。也因为环境变差,这泉水已被污染,再也无人饮用。井周围的路面,原是石子蛋铺就,已不适应现代交通工具,被水泥路面所覆盖。古井过去的辉煌,人们曾经的岁月,也与石子蛋老路一样,被全新的时代覆盖了。唯有井边的一块新立石碑,上刻“嵊州市文物保护点”,还在表示这古井应该被人们记住。古人留存下来的井栏和碑刻,犹如历史沉重的叹息,不知还会有多少人去留意!</p><p class="ql-block">老妻在井边流连,不舍离去。与杨漩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少年韶光,源源不断地涌现到眼前。两头门的老家已不复存在,双亲巳故,老屋早已出售,弟妹们也已散居至各城市之中,这浓浓的乡愁,巳无根可系,只有这杨漩井,以及同学闺蜜,尚能维系一二。</p><p class="ql-block">我的人生经历与老妻有颇多相似相通之处,两人的乡愁也可谓同病相怜,感慨之余,是以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美篇谨献给老妻及她的同学和乡党)</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初建杨漩井的石碑,上有四字已难辨认,需经考证或查资料才能确认初建的年份。</p> <h3>🔽 此碑文清晰可见是乾隆辛丑年重修。</h3> <h3>🔽 此碑文是同治七年。</h3> <h3>🔽 这种井边石水槽,小时候到处可见,可以说逢井就有。</h3> <p class="ql-block">🔽 只碰到一位妇女来井边汰衣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