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萧

由之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老挝作战的日子》(下称《日子》)一共七册,书中有远去的硝烟,有一个个鲜活可爱可敬的战士和英烈,有鲜为人知的执行援外作战任务部队的战斗生活故事,还有异国他乡原始森林里面的趣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子》的作者是与新中国共成长、同命运的那一代军人中的一群老兵,是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最神圣的使命根植于心的一代人。他们在自己最好的青春岁月里,践行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走向军营走向战场,经过了战火的洗礼,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诠释了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展现了一代军人的力量和光芒。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第十五师,是一支执行过援外作战任务的部队,是一支在和平时期打过仗流过血,取得了辉煌战绩的部队,是一支为五个伟大(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毛主席、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争了光的英雄部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跟随部队执行入寮作战命令(中央军委1970年11月18日)的老兵们都已经渐渐老去,当他们回望平生的时候,他们人生中最出彩的高光时刻,一定是在老挝执行任务的那些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我们作战部队人员按照要求穿着老挝人民军的军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在南亚异国的战地生活、战斗经历和牺牲的战友却越发历历在目的在心里升腾和充盈起来了。那里有他们流出的汗水,有他们撒出的热血,还有他们流逝的花样年华,在老挝战场上的一个个故事,结晶成了老兵一生不渝的军人情结,成为了他们军旅生涯情感的寄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要为自己身上薪火相传的军人传统喝彩,要为那些牺牲的烈士立言的冲动,就成了老兵难以了却的心愿,老兵终将老去,当年那些鲜活的细节也渐渐地模糊起来,这个心愿就越来越凝重地压在了老兵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一本执行入寮作战任务老兵们自己写的书,把参战老兵心里几十年珍藏的记忆放在里面,是多少老兵心心念念的愿望啊!但却谈何容易,这需要涉及分散在祖国各地入寮老兵的组织动员;要有不菲的资金支持;要有专业的编辑、版面设计;以及必要的办公条件等等方面的保障,这是一项需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付出极大投入的浩瀚工程,许多有心的战友都因为各种原因难以作为望而却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在战友们急切盼望之际,箫献群在2019年元旦向战友们发出了《征稿倡议》,号召大家把“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兵立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为军队留下实战的宝贵经验。”作为一个老兵,再次为军队建设发光尽责的一件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1年5月14号那一天,也是“五.一四”战斗中牺牲的二十四位烈士的忌日。老萧与当年入寮作战的一行战友们,来到坐落在老挝乌多姆塞的中国烈士陵园,祭奠四十年前牺牲在老挝的烈士,烈士们在这里静静地躺了四十年,才等到祖国的亲人、昔日的战友来看望,当他看到一块块墓碑的时候,就如留在这里的战友青春洋溢,笑靥如花的站在那里,烈士们四十年在这里清冷寂寞的孤单,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当他抚摸着一块块烈士墓碑时已是泣不成声,时光荏苒烈士不言,他们的芳华为何殒落谁还知晓。此刻,要把入寮战士的英勇,牺牲烈士的荣光载入史册的想法陡然而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来到空军高炮四十四团五连当年战斗的孟夸阵地,听到亲历者讲述的战斗惨烈的程度和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情形时,心中泛起的感慨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切肤地感到入寮参战是我军一段鲜为人知且秘而不宣的历史,距今相隔半个世纪了,随着这些参与者和见证者的逐渐老去,这段历史也将会被人们淡忘,被时间淹没,这将是我军军史上不可挽回的一大损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特别是2017年11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军民积极支援老挝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200多位中国烈士长眠于这片他们战斗过的热土,用生命筑起了中老友好永不磨灭的丰碑。”进一步激发了他要进行抢救性的,编纂一部反映援老抗美的回忆录付诸行动,健在的老兵就是最好的资源,时光不在回忆还在,烈士不在英名应在,老兵已老精神不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就是萧献群(老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成大事者必有大情怀,他还具有优越的自身条件。部队入寮期间,他作为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对部队执行任务上情下达的来龙去脉、部队实力、作战部署及部队作战等一系列的大事记非常了解,他是老三届的高中生,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他为人厚道,待人诚恳,人们对他人品的认可使他有广泛的人脉;他长期担任主官,具备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杀伐果断”的执行力以及知人善任的领导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安心编纂,向战友发出征稿倡议后,老萧就从住在北京的儿子家里回到太原的老屋独自居住;预留了充分的资金随时备用,保证回忆录出版后,除了赠送国家有关的档案部门、参战人员所在地方档案和相关部门以外,做到所有投稿人、所有因战负伤人员、所有烈士家属、所有二等功以上荣立者、所有入寮期间的老首长们人手一套,所需的费用自己能够及时支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萧献群不是高官也没有厚禄,是一个两袖清风荣立两次一等功,刚正不阿的优秀退休法官。他之所以自费出书是对于这一使命的敬畏,也是对自己认真投入的鞭策,更是不愿意受到资助方各种意见的影响,和“夹带”条件的干扰。这也是萧献群具有的“成大事者,不谋与众”的特质,他相信自己的初心,自信自己的决定,就是认认真真交出一份干干净净的漂亮“答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众人拾柴火焰高,老萧首先把两个老战友招致麾下作为副总编,一个是编纂新中国国家层面的第一部志书的资深笔匠,人称部队史料活字典的张安福、另一个省级作协会员的《木棉红》作者,人称军旅作家的刘绍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们已经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面发表了许多军旅回忆文章,他们不但术业有专攻,而且与老萧有一样的心愿,他们共同确定了回忆录为《在老挝作战的日子》这个开明宗义的书名,在能力和其他方面均能胜任工作的战友中,物色并分别落实了编委会组成人员,这些一拍即合的战友聚在一起,分工落实了各自责任,《日子》出版的憧憬让他们近乎亢奋地投入工作,封面设计、章节设置几经反复愈加完美合理,在组稿、审稿、校对的主要环节,更是进入了忘我的工作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萧反复要求编委们把思想统一在“留下老兵记忆,着眼社会效益”这一初心上,着力做好入寮期间的重要事件和历次作战的参与者见证者的约稿,确保这些重要场合的情景客观地重现,严格把关,坚决剔除一些为猎奇而杜撰的稿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庭的全力支持,是老萧的底气,因为他有一个同是老兵的志同道合的妻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实现老兵的心愿是金山银山不能买来的,爸爸为此所有的付出都是我的骄傲。”这句从孩子口里说出的话,就是全家支持献群的真情实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老萧与夫人(邵新平)、儿子在部队时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副主编张安福近影和他工作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副主编刘绍亮近照和他创作和参与编纂的部分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编委定期联席会,会商编纂情况的截屏,按照阅读顺序分别是:金德均、袁修庆、陈长清、张安福、王灿学、萧献群、兰景泉、刘连国、萧宝瑾、刘绍亮、惠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全体编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此献群和编委们就进入了一种忘我的高速运转状态,他们不但要保证自己写稿的质量,还要面临写稿的老兵在文化程度、工作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差异造成的稿件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老兵们对于记忆也有个人好恶的选择性表述,杜撰或张冠李戴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可见校稿的难度和工作量之大是超乎想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此他们对每一篇文章作者的都做了细致的了解,对每一篇文章中的疑点都进行了核实,并且把每一篇初稿都在战友中进行公示,以保证《日子》的史料价值的客观性,文学层面的可读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萧还别出心裁地在家里办起了食堂,隔三差五地就要邀请当年一起入寮的战友相聚,战友相聚的热闹和愉快可以缓解一些编纂工作的疲劳,释放一下紧绷的情绪,但听取知情者对一些重要稿件的讨论,集思广益大家的意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的家庭食堂还有另一批常客,是他请来帮助校对稿件、推敲修改文字的高中同学,同学们被部队在老挝发生的故事所吸引,为那些把青春和热血奉献使命的军人感动,为那些英勇作战的战士、烈士的事迹流泪,为那些忍着巨大悲痛的烈属不向国家提要求,不给部队添麻烦的高风亮节感慨。同学们被这些军人感动,被英雄所激励,从而更加以敬重之心认真校对修改稿件,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对老萧说,他们在稿件里面收获了感动和鼓励,得到了珍惜每一天的幸福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萧也从同学的们的反映看到了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让他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把《日子》做成精品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追求完美是体现自我价值的内在本能和动力。对完美的追求有人源于爱好;有的为了名利;有的是职业素养,然而老萧要把《日子》打造得尽善尽美,在于他浓厚的军人情结,在于他对军人价值观忠实的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初心决定了立意的崇高,“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歌颂军人献身使命、为在老挝牺牲的烈士树碑立传、为入寮作战的战友保存记忆、把抗美援老的宝贵资源留给国家、书写历史,教育后人。”这就是老萧自述的初心。这样的初心当然得到了战友们的支持和拥护,才有了战友们踊跃地投稿,众编委们无怨无悔的志愿投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把《日子》编纂的质量标准标定为:“力争精品、保证成品、杜绝废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从小深受《红旗飘飘》(开国将帅回忆录的汇集)的理想启迪和影响,他心中的《日子》就要向她看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编纂工作启动伊始就《日子》编纂和出版发行的有关问题,书面请示了,在军委总政治部担任领导的,原自己所在部队的老领导,经领导交办后,总政有关部门答复:鉴于援老抗美作战涉及中美、中越、中老关系,政治敏感性很强,暂不安排公开出版,可交军事科学院或解放军档案馆供研究使用。这样就赋予了《日子》的史料性价值,增加了编纂工作的严肃性和艰巨性,也给予了为此努力的巨大鼓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子》共有十四个方面组成,其中受命出征、对空作战、英烈事迹、战勤保障四个方面成为了编辑工作着重的着力点。为保持史料的客观性,老萧与众编委把不在文章里出现杜撰和似是而非的现象,作为红线,宁缺毋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们为了核实有关事实,或者与作者取得一致的修改意见,长时间的通话使手机发烫成为常态,他们丢下了家务承担,舍弃了规律生活,其中的辛苦和操劳难以一一表述,他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不舍昼夜地操劳保证了编纂的高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没有目标,没有压力,确实体会不到什么是殚心竭虑,”这句发自老萧内心的感叹,道出了他们付出的艰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获得征稿的广泛性,老萧和编委们广泛发动人脉,联系一同执行援老任务的兄弟部队的战友投稿,同时还在尽量包罗各类人员的覆盖上孜孜以求,找到了当年的老语翻译,找到了当年为伤员治疗的经治医生,找到了当年为战友传递鸿书的军邮员,找到了当年为战友献血的志愿者,甚至找到了当年为烈士制作棺木的木匠,每一个“空缺”的消除,都凝聚着他执着的寻找,他都感到万分的欣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做则已,作则至全。这是老萧做事的准则,也是他做人的遵循,他在完成四册一套的《日子》后,不想让那些没有及时得到征稿信息而想要投稿,和许多还想继续投稿的战友留下遗憾,也需要补充反映许多当年在战场上立功受奖的战友,回到地方再立新功的风采。他和编委们又抖擞精神投入了续集的编纂。他的执着,让人感到他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子》的完美还在于对书的设计的每个细节的要求,恢弘大气具有军队特点和突出炮兵军种的封面,让人一看就受到鼓舞。扉页和附在每个作者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的设计更加暖心,扉页是在印有天安门和老挝塔銮塔暖色插图上嵌入了受赠者的照片,一行大字从上到下写着“xxx惠存!”照片下面是编纂小组的寄语,受赠者一看就温暖到心。作者简介有作者入寮期间在部队时候的经历和职务,还介绍了作者以后的成长以及在工作中建功立业的褒奖,这是对作者和受赠者最可见、最诚恳的尊重和感谢,让他们感到见字如面的那样亲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萧对每个作者的情感和感谢是付诸行动的,他一旦知道谁遇到了困难,就要前去帮助,有人病了哪怕是百里千里他也去看望,一位老兵带病撰稿五万多字,完稿不久就悄然离逝,他得知消息后不远千里去看望安慰他的亲属,次年清明他又费尽周折地前去扫墓,他在点点滴滴上用心用力,是那颗重情重义的热心使然,他是发自内心要这样做的,不然就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日子》的封面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送给烈士家人《日子》的扉页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送给二等功以上功臣《日子》的扉页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送给因战负伤的伤员《日子》的扉页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送给老首长《日子》的扉页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送给供稿作者《日子》的扉页设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10月,《日子》续集三册印刷完毕,共计七册圆满完成。国家图书馆、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解放军档案馆、空军档案馆、西部战区空军数字史料馆,和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和档案馆均已收藏,这已经可以使人扬名立万的完美结果,并没有让老萧心里画上编纂工作完成的句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老萧在部队常说的一句话。把书送到每一个受赠者的手中,才是老萧的心里的任务终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部队他就有一股子认准了就百折不挠的轴劲儿,为了实现他认为的圆满,他一定会坚韧不拔、不死不休地不惜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印刷厂送来的书在老萧家里堆积如山,每册书的扉页都印有受赠人的照片,邮寄就必须保证收件人和印有受赠人照片的书相一致,此一项的工作量就非常繁重繁琐。印刷厂把书送到的当天,老萧就立即邀约就近的战友和同学开始了紧张的整理打包和邮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正在陆陆续续的邮寄,不料因为疫情全城静默管理,小区封闭快递停运,十几天后甫一解禁,老萧却感染了新冠,病情不断加重,不得已住进了医院,在医院每天四个小时输液,十二个小时趴卧,二十四小时吸氧的危重病情下,他依然牵挂着寄书,住院期间他得知两个烈士亲属地址的知情人因为老年失智,说不清联系地址了,他不顾自己的病情执意费尽周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落实收件人的地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定要把书送到烈属手上,让烈属感受战友对烈士的情感,对烈属的敬重,这也是老萧的初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得知急切盼望看到《日子》的两个战友相继去世的消息后,认为是自己生病影响了邮寄,使得他们生前没有看到自己文章的光彩,深深地自责让他流下惋惜的泪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老萧发出的致歉和承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病情一有好转,老萧就要求出院了,不顾医院居家休养观察的医嘱,又投入了工作。因为住院长期卧床和趴卧的强制姿势,使得他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难忍,面对触手可及的一本本的书却徒呼奈何,夫人专程从北京赶回来照顾老萧,见此情景她连忙把两百多套书打包邮寄了,夫人的辛苦让老萧心痛,战友能早日收到《日子》又让他欣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送来的书刚刚卸车,住在附近的战友同学赶过来紧张地分类包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老萧与当年一起走出这所校园的战友们向母校捐赠《日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日子》的成功要感谢全体老兵的支持,感谢全体编委的努力工作,更要感谢主编箫献群的坚持,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些年每年都要定期做一次手术,切除肠道内不断赘生的息肉。很少有人知道他在血压210的情况下依旧浑然不知的工作到深夜,他用眼过度引起了难愈的眼疾。很少有人知道他病重住院后担心自己恐有不测,在病榻上把还没有来得及寄出书的战友名单、地址、电话,一一列举造册,通过微信将寄书的后事托付给办事牢靠认真的战友。很少有人知道,前几天老萧由于腰腿疼痛难忍,退掉了返回北京休养的火车票,而不能成行,他为《日子》透支的身体竟然已经如此羸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萧将生命付之使命的执着,是《日子》成为精品的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萧献群,人如其名。莫非正如他父母所愿,一生献与大众的理想,通过这个名字真真切切的赓续在了他的身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原15师老师领导对老萧编纂《日子》忘我投入的精神的肯定和赞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当年伤员住院的主管医生吴忠娣给老萧回信的摘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面这段话说出了战友们对老萧最深刻的感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当我们打开《日子》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年轻的自己和当年的战友跃然在面前,火热的战地生活和战友的情感可以温暖一生,哪怕是那些已经远去的战友,这里依然留着他们的气息,无论何时打开这本书,就能获得温馨的心灵慰藉,得到勇气的鼓舞,抚慰自己对军营生活和践行军人使命那份情感上的缱绻,充实我们的余生更多的能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当我们打开《日子》的时候,一定会在心里油然升起对老萧的感谢,就想对老萧说一句:何其有幸,我们有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2-1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附:我与老萧相识于少年,只是他在高中,我在初中。我们学校的前身是太行干部子弟学校,有着重视德育教育的传统,经常选派高中生当中品学兼优的同学,到低年级帮教,那时我虽未见过他,听到其他班接触过他的同学都讲他有多么好,让我记住了箫献群的这个名字,以后看到他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既严肃又亲切的学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萧在同学间有着极高的威信,在那个无政府的动荡的时期,他的多次干预,避免了多起严重的侮辱和摧残老师、学校领导的批斗,这样做是他内心的善良和品德的选择,他的建议大家都听,都认为是对的,缘于同学们对他的信任,对过激行为的制止力是他人品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是我们师当年兵里面最早入党的那批人,更是第一个提干,当兵两年就任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在一般情况下,这是需要努力十年左右成长时间的,在我们那批兵中间他也是最早担任团职干部的,我们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时,总是与他的不断进步相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比我大几岁,到我们团任参谋长的时候刚过三十岁,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一年多就调到其他部队,与他就很少联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直到退休回到家乡后,才经常与战友同学们相聚,断断续续听说了老萧的一些情况,部队精简整编,他转业到山西省高院工作,其中一个职务的职责之一是核准死刑,在这个岗位上他严格践行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惜身家性命和各种压力,不该执行的发回重审,应该执行的绝不改判!无论高低贵贱,不惧威胁恐吓,严拒说情送礼,但凡与判决相关的人员上门,他都会拒之门外。听许多去过他家的战友说,经常看到在他家门口堆放着被他拒收的“特产”,老萧说这是他严禁上门说情送礼的“公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是山西省政法系统少有的两次一等功荣立者,三次被评为山西省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这才是他身上真正的含金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的一身光亮来自于众口铄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学老师的认可,战友和首长的认可,单位同事的认可,老百姓的认可......,这些许许多多的认可却不含他一丝丝的讨好迎合,而是他的品质的纯正,人格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人的品质、秉性、性格就如基因的特性,是固化在一个人的言行之中的,就成了一个人特有的符号,这就是人品,对一个人的人品认可就是这个人的力量,就是可用,可靠,可托付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世间常有托孤的不情之请,但被请之人一定是人格有力之人。战友们信任老萧,把自己最珍贵的回忆交给老萧,把最殷切的希望托付给老萧,就是对老萧的信任,这就是老萧人格的魅力、人格的号召力,这是编纂日子的一个最基本的重要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认识他好久我才知道他是高干(首任省长)之后,但他身上却没有丝毫的落拓不羁之气,只是看到他先人后己关心他人的忙忙碌碌,为了帮助他人,哪怕是给予情感上的安慰,他都会不辞辛劳地奔波操劳。常说,浑身是铁又能打多少钉,然而他一贯不弃以身为钉的自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没有参与《日子》的编撰,不了解他和编委们的具体工作情况,只是可以想象他们四年来付出的艰辛和劳动,需要的体力和志气,是远远超出古稀老人所能承受的,不禁就想为老萧喝上一彩,把我所知道的告诉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萧在老挝作战时拍摄于指挥所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拍摄于与老挝民众交流和提供临时帮助的工作室门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与战友的合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