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昆明不到石林,在我看来相当于没到过昆明。当然,肯定不是因为石林离昆明仅78公里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名讳够大、够响亮之故;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我记忆中的石林如遗世存在,孤傲而高贵、广袤而多彩,值得细细体察、反复品味,儿童撒欢其间,于自然中与山野相拥,更是想想就乐的事。</p> <p class="ql-block"> 早上九点钟到达景区入口时,等候的队伍已经蜿蜒曲折一公里余,好在这石林吐纳能力够强,未见任何拥挤,便有序、快速地进入了景区。进去后的人流更是很快被分散、消融了,人流如织的场面只在少数几个标志性景点可见,大多时候是三五成群、悠闲而过,更常常是只闻声不见人。整个行程显得轻松、惬意,加上美丽的撒尼族姑娘娓娓道来的解说,对石林的前世今生和独特之美有了更深的了解,最终浓缩在几个关键句之中。</p> <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的变迁。约三亿年前,云南石林还是一片汪洋泽国,而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过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行走其间,眼见着比比皆是的、硕大无比的坚硬巨石,刚开始还常常不由自主地生出些疑惑“这石林的前世真是无边泽国么?”慢慢地,随着一个个嵌在石壁上、石缝里、石林深处那些生物化石以及水波冲刷的石痕映入眼帘时,脑子里瞬间跳入“沧海桑田”四个字并挥之不去,那些困扰我的疑惑被由衷的感叹代替,被自然之力所折服,切身体会到人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p> <p class="ql-block"> 引人入胜的美景。云南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它不仅形成时间长,而且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发育完整,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是世界上唯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等等。这些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溢美之词,注定了云南石林带给游客的美感也是丰富和令人震撼的。在这里,峰林幻化成各种形态,忽见一柱擎天,玉树临风;忽见莲花朵朵,梵音缭绕。时而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时而巨石布阵、敦实厚重,又似古堡幽城。时而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刚见过唐僧入定潜修佛,又遇见大象母子信步走;才从巨帆前面侧身过,又见雄鹰展翅头上飞。还有那能敲出悦耳之声的、承载着美丽传说的……千奇百怪、美轮美奂,构成一幅神韵流动、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让人流连忘返,怎么也看不够。</p> <p class="ql-block"> 独具特色的文化。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据导游介绍,石林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以勤劳、勇敢、热情著称,两千多年来,世代生活在这里与石林共生共息,创造出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云南石林也被称为“阿诗玛的故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电影《阿诗玛》,讲述了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与勇敢的青年阿黑不畏金钱权势,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的同名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而今,阿诗玛身背背篓,回望远方的巨石成为小石林最有名气的景点,却不见阿黑哥的身影。回想起电影情节,一双恋人被恶势力生生拆散、天人永隔,心里莫名地生出些酸楚。好在,现实的石林撒尼人已经过上了他们理想的幸福生活。在石林景区,随处可见他们自发组织的小队演出,欢快的乐曲、鲜艳的服装、质朴的笑容,吸引着游客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石林游让人意犹未尽,那接下来的官渡古镇游则多少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做出游攻略时,官渡古镇便以“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 宋、 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深深吸引了我。而它又正好在石林返回市区路上,大门牌坊就在公路边,十分的便捷。下得车来,但见古镇牌坊古香古色,庄重威严,颇有气势,让人顿生恭敬,并对即将开始的行程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 话说这官渡原不过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名“窝洞”,到南诏时,因官家舟船均在此停靠,然后登岸,穿状元楼而入昆明,古而更名“官渡”,唐宋时已是滇池东昆岸的一大集镇,元代与昆明同时设县,明清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很发达的乡镇,王公贵族在此置地建墅的甚多。与此同时,宗教文化蓬勃发展,留下众多人文景观, 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文化建筑遗址。</p><p class="ql-block"> 打开手机导航,按图索骥而去,兜兜转转,终于在嘈杂、喧嚣的各种小商品、小食品贩卖场包围中,找到了几处隐于市的宝藏宗教文化建筑。</p><p class="ql-block"> 土主庙:建于南诏时期,已有1200多年。《云南通志》载,土主庙“蒙氏城滇时建,滇人奉为土神,各村邑奉之,独在官渡者灵异”。土主庙庙门依然古朴而气势犹存,只是时间关系,加之对建筑完全是“外行看热闹”,只粗粗看了一下介绍便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 妙湛寺:官渡“六寺之首”,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来西塔于公元1833年毁于地震,现存为2001年重建,而东塔保留至今。据说每值冬秋夜晚,玉兔东升,两塔倒影似笔尖,阴影移动,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故称“笔写苍穹”。 我们到那里时,妙湛寺大门紧闭,寺名匾额被屋檐遮掩,不走近根本看不见,两塔到是在太阳余辉下傲然矗立,但除我们和另一家游人外,只剩下小商贩振耳欲聋的喇叭叫卖声和遍地垃圾,有种亵渎圣贤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金刚塔:又名“穿心塔”,紧邻妙湛寺东、西两塔,是我国现存的十余座金刚塔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该塔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地震,塔上部毁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1982年又加修茸。在官渡古镇宗教建筑中名气最大,最引人瞩目,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现在四周被铁栏围着,不仅近观不得,也有失美感。</p><p class="ql-block"> 法定寺:始建于南诏时期(756年前后),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这是我们到过几个寺庙中,唯一有点人气的,却已经累得不想拾级而上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古建筑外,官渡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犹如天然玉石磨制而成云南围棋“云子”;媲美北京景泰蓝的“乌铜走银”技艺;官渡“滇剧花灯”传习等等。可惜,也许是我们到的时间不合适,大都关门闭户,留下不少遗憾。</p><p class="ql-block"> 到官渡,还有一项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美食。华灯初上时,早已逛得精疲力尽的我们,在美食广场中心坐下,开始逐个品尝官渡的特色美食,官渡饵块、官渡米线、官渡凉粉、官渡各色烤串……这些东西并非官渡特有,但这里却是官渡特有的做法,便有了不一样的风味。遗憾的是别人极力推荐的“李家官渡粑粑”,居然无视火爆的假日经济,在关门歇业,也够牛掰的!即使如此,我们也是只恨胃小了,赶紧收拾回返,生怕胀出个好歹,还不好对人言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