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乡下记忆

清水宜湖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老娘。</p><p class="ql-block">一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一辈子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家”是她人生的全部,从开始的小窑洞到最后的大平房,几十年几次翻新,也耗尽了她的青春,累弯腰。她要的不仅是舒适,还有精神上的富足。</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按自己想法,自己规划创造了自己的“王国”。她独立自主,说一不二,自信中带有倔强,终于也耗尽年华,渐渐老去,不得不暂时离开。就这样,离开农村跟随儿女大多时间在城里生活,一晃也几十年了,她想“家”的感觉,就像别人想孩子一样,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回去,有时周末只能满足心愿回去看看,当天来回过过眼瘾,但每年清明前后会想尽办法住回农村,住进乡里的老屋一下就恢复的青春,扔了平日里离不了的拐棍,忙前忙后安排各种活计,也让所有大小人物都有了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整个夏天她住在乡下,在她的安排下,所有物件都乖乖归位,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稍不顺眼,老娘会让他们“挪窝”,哪怕是长了几年的树,她也让去它该去的地方😀她不会让田间墙头有根杂草,不会让每寸土地闲着无聊,都会按自己的意愿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和蔬菜,让整个屋前屋后恢复生机。</p> <p class="ql-block">回到农村,时常都会坐在大门口,家里准备很多小凳子供村上邻居前来休息聊天。</p><p class="ql-block">门前一条大路,村里路过的熟人走到门口会停下脚步聊聊天,喝点水。</p> <p class="ql-block">70年代中期我家第一个离开窑洞,将家安在这里,当时北边盖了三间平房,西边盖了两间平房和一个厨房,后陆续都拆了重新修建,直到90年代末,成了现在这个格局,再没大动过。</p><p class="ql-block">我没在这里出生,也没完全在这里成长,但这里是我的家,一直都是一头连着城市的喧嚣,一头接着乡村泥土的芳香,这里以前是孩子的归宿,也是以后一直的牵挂。</p><p class="ql-block">当年母亲凭着自己的那份执着和倔强,靠着她勤劳、智慧和节俭将这个小院打造成自己的王国,这里有母亲的青春,有她一辈子的辛劳。现在母亲年纪大了,可每年夏天都得送她回到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家。</p><p class="ql-block">夏日黄昏她坐在院门口的那种满足,足以见证这里才是她的一生的骄傲,是她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三娘。</p><p class="ql-block">住我家隔壁,她娘家也是这个村子,嫁给三叔后,奶奶就一直跟着他们,记得那时父亲买任何东西都是双份,他家一份我家一份。后爸爸又买了队上饲养室将三叔一家和爷爷奶奶从沟沟里搬到我家隔壁。</p><p class="ql-block">两妯娌就这样相处一辈子,每次回去三娘就过来了,她给我们说些村里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一起,没几天两个人也会因小事争吵,但过不了两天,又和好了。有时两天不见又会操心,自己也会去看看,见不得也离不得。我们回去,他俩也会相继告状,各说各的道理,说对方的不对,逗的我们总是哈哈笑😊两边劝说着,哄骗着。回到城里,两人也常电话说村里东长西短。</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姨,我妈的亲表妹,也我最喜欢唯一的姨。</p><p class="ql-block">姨比我妈小约五岁,但我姨有文化,会生活,和人沟通很是巧妙,和她一起总让人感觉舒服😊我们常让我妈像姨学习。可我老娘性格天生倔强,说话生硬,一个活生生的刀子嘴,豆腐心😀</p> <p class="ql-block">每天早晨十点左右,老娘会对着太阳☀️拜天公😁保佑自己保佑儿女。</p><p class="ql-block">她每天虔诚的拜天公,需要30分钟左右,一直再唱歌,我们不认为迷信,只当锻炼身体。😀</p> <p class="ql-block">​往年回家,很少在村子转,今年假期大多傍晚都去走走,才发现很多美景。</p><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p> <p class="ql-block">我每天转时,三娘说也想去,我俩天天村里转,她村南村北的人都认识。</p> <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间柏油路,晚上有路灯,很多住户家有了小汽车,蹦蹦车,摩托车,有些人家还装了空调……,走在村里,大多人都不认识,人家也都认为我是外地人,有个别认识的老人,脸上也少了当年那个年纪的褶皱和沧桑 ,算算时间也就二十几年吧,在变迁和迁移中,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仍然在挖窑洞,只是比以前窑洞漂亮了,特别是儿子婚后和父母分家,首先要给自己置办一口窑洞,那时仍然一家挨着一家挖,窑洞上面也都盖一间简易的房子,不知什么时候窑洞全推平了,变成了庄家地,但那个简易的房子还屹立在哪里,好像给人证明那个阶段这里曾经也是出现过人间最美烟火。</p> <p class="ql-block">我家院墙外,直后面的是二叔家。也是在后来在窑洞顶加盖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我家后面二叔家窑洞顶的小房子。</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三叔家老窑洞,现推平摘成树林。</p> <p class="ql-block">我家西边本就有一个很大的地坑院,是原生产队的饲养室 ,当时窑洞很好也很大,其中一半给了三叔,另一半给了别家。现在都推到盖起房子。</p>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保住老宅,就是留住了根。因为故乡的那点情怀已足够寄托儿时记忆。但对于已与故乡拉开了一段距离的子孙后代,他们以后是否会怀念故乡,如何对待父辈留下的这点微不足道的家业,就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p> <p class="ql-block">以前窑洞上面总要盖一间房子,好像是门房,现大多都已废弃。</p> <p class="ql-block">去老老屋一趟,勾起我的回忆和好奇心。今天下午再次让三娘带领前去继续追寻,一看究竟。</p><p class="ql-block">三娘说我家窑洞还能看见,带我下去到树林深处,一一介绍,我拍下都做好标记😄。这些窑洞当年住了三家人,最外面那个窑洞旁边有个土桥,我妈说她嫁过去就有那桥,总感觉要塌了,但还坚持了几十年,还说这几口窑洞是石头的,特别大而且坚固,直到现在窑顶还完好。</p> <p class="ql-block">记忆里​那时家家户户都住地窑,我所在的生产队,中间有一条特别深的沟,两边都挖的窑洞,一家挨着一家,出门就是沟,感觉就是直接挖穴而居,想不通的是有大多平原为什么不去住,我家在最里面,好大的院子大大小小有五口窑洞,我妈分得最小的一口,院子有一颗核桃树和一颗枣树,还没熟就在奶奶出门一会功夫,我就偷偷爬上树摘下一口袋。</p> <p class="ql-block">妈说​我们村有12个生产队,只有我们7队住在这个沟两边,我为此也不理解,她说好像是为了能就地取材。</p> <p class="ql-block">出门向东有个小桥,爷爷没事就维护他,上去也有很多住户,但相对平坦,视野开阔,一道道梁,一道道茆,纵横交错,我在这里没有住几年,随后断断续续回去过,院子的轮廓还依稀记得,可窑洞里生活的记忆全然消失,到了七十年代中我家盖了房子先搬走了,但大多人还在那里,不知什么时候大家已陆续搬到了平原地带,但还是修窑洞居多,只是变成了地坑窑。</p> <p class="ql-block">荒废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现老窑洞上面都废弃栽树,成了风景也成了回忆😊</p><p class="ql-block">记得出门不远就是沟,小时候因调皮,妈妈怕我掉沟里,就吓唬我说:那里面有个“血脸红头发,腰里憋着二十四个血娃娃”专门拉孩子,吓的的我一直不敢去。😂</p> <p class="ql-block">现远看还是一条沟,只是旁边杂草丛生,无法接近,想着那个年代,几十户人家祖祖辈辈在此生活,里面留存生活印迹,现都成了时间里的尘埃,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沟还是那个沟,窑洞已被推平,勤劳堂弟种上了皂角树和楸树,有些人还种植苜蓿,那个连接的上下的桥早已不在,站在这里眺望远方,风景这般独好,不由得也让人浮想联翩,陌生中还是能找回那么点亲切,因为我在这块土地出生。</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繁华地带,现成了荒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看完老窑洞,出来摘点苜蓿。</p> <p class="ql-block">村上为数不多的老窑洞,就让他封存在我的相册里。</p> <p class="ql-block">出了村,延这这条大路往北到舅舅村,往南到姨姨村子,对面是表妹村子。</p> <p class="ql-block">乡野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姨家。</p><p class="ql-block">以前这里也是窑洞,记得小时候每次来姨家,窑洞里穿出穿入,大炕上滚来滚去,去窑洞顶摘树上果子吃,和几个表姐妹玩的开心。</p><p class="ql-block">姨也住城里,夏天回乡,离我家不远,出了我家村,一条大路直向南,约20分钟就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