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7):小时修行屋

包淑

以下是我2016年等待系列语音的文字版。时隔7年,看看那时侯的自己给现在的我留下了什么信息吧。 在聊今天的话题之前,我先问一个问题:你会觉得无聊吗?<br><br><div>在我的历史印象中,我是甚少觉得无聊的,大概只有在大四的时候有过短暂的无聊,没有什么正经课要上,没有老师辅导论文、做课题,广播台虽被荣升为“副台长”,实际上是从节目制作中退出来。所以,在找工作的压迫感还没有到来之前,是有点无聊。</div><div><br></div><div>那个时候我已经过了网聊的热乎劲;联网的游戏大概玩过一、两个通宵,便本能地排斥;也和室友打打牌之类,一时的时间很好打发,结束之后便觉得无聊更甚。于是,我开始准备考研,从过程上说应该是借考研的名义看书。我煞有介事地从北大买来心理学的教材,把家里的书桌上堆得满满的,还有很多是学校图书馆里借的书,有心理学类、有哲学类、也有小说类,我妈像我要准备高考那样好吃好喝伺候我,还不敢打扰我,而我也确实看了书,终于,那套教材勉强看完了,考试也考完了,成绩很烂,我想妈妈大约是有点失望的;而我别的杂书也看了七七八八,有什么收获已经不记得了,只觉得那样打发时间没有什么懊悔、内疚的。</div><br>我大概觉得无聊之中看看书是无害的,而把时间花在游戏上、或者谈一场毕业前的恋爱,是我不感兴趣的。但在那时的无聊中,我只是自信地认为这个国家一定需要我这样的人去工作,但却没有更认真去想想我未来的工作,未来的事业,也没有找更多人聊聊,简单点说就是没有宏图大志,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我只是顺从我的际遇,但真的独立吗?真的有理想吗?我曾经、现在,会因为模糊而遥远的什么,而斗志昂扬、竭尽所能吗?嗯,就算我现在又感觉无所事事,我仍然没有深刻地思考什么,哈哈,大概,我学会了观察我的无聊。 <div>无聊的时候你会干什么?</div><div><br></div><div>我发现我喜欢给自己挖看上去不那么无聊的坑,比如毕业前考研、看书,比如现在我要做有声作品,计划再多做几个都有啦,就是执行好难,哈哈。再比如“生个二宝”,啊!二宝这么大的事,怎么能说是无聊时候干的呢?哈哈,反正大概我感觉无聊时,也希望做点无害的事情,既掩饰眼前的无聊,又不至于真的一无所获。</div><div><br></div><div>因为有些事真是很无聊啊:谁和谁掐架啦,谁和谁站队啦,你应该是谁的人啦,谁应该是你的人啦,是你的人怎么了,不是你的人又怎么了?没有办法理解这其中的平衡,想不明白这样的生存规则,就是去想,都觉得无聊啊!哈哈</div> 但是一旦离开你所研究的课题,你的平台,你的团队,你的人生还能经营得精彩吗?这个我可真不敢说。肯定会有逆势崛起的励志故事,但也应该也有我现在这样百无聊赖吧。 花钱去接受培训、再教育,有过几次便知道:学习很好,但想就此混到别的行业上,从头开始,兢兢业业,但机会仍然不是说有就有的,不能想得太美、太便宜了,至少不会太快;<br><br>花钱去旅游,那些风景、那些人、那些风俗、怎么能那么陌生呢,已经多了对各种风险的警惕,却没有洋洋得意时的开放、分享、交流的心态,对着雪山、湖泊、山川,只是默默地和他们说hello,却好像不再与他们融为一体。<br><br>本来还以为看看影视资源会很丰富、很经济,会有趣、会放松,没想到是更生气的,公开资源、即使是付费的,能公开播放的部分,居然好端端就切掉了情色镜头,不管剧情是否连贯,不管情感发展是否自然,不管画面是否正常,我原本只是当笑话听说,但真的看到这样的管制、这样的阉割,在影视作品中如此大面积、如此恶劣地存在,我是愤怒的!不仅把人的精神需求理解得太可笑了,而且对国内作品的创作进行想当然的打压,对于他国作品的完整性也完全不尊重,播出居然都要服从于某些指导性原则?!但是,打压不过是明面上的,被剪辑过的小视频不是很多吗?完整作品上淘宝自动发货不是很多吗?各种网络工具、空间、云,不是妥妥在传播吗?但走向所谓的暗面,对于一个按规则行事的人来说,像是真的要把人逼到猥琐的狭缝里去,那是谁的不正常?因为个人无力抗争,又生生生出了无聊。 今天的怨气不少嘛,哈哈,好,说了这么多,就是当你百无聊赖,当你发现外在的刺激不能让你感觉充实、快乐,不能让你感觉有所得时,你仍然可以继续去尝试、去发现,或者去沉溺;但另一方面,你同样不能放弃,你的内心会有一个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声音要说话,但你听不真切。我期待出现的一个场所,我本来想叫她“酒店式书房”,但我感觉酒店的小时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约炮房”,好像不适合,于是我努力努力想,我先想到英文含义是”part-time temple“,中文名字我叫她”小时修行屋“。 我觉得庙宇的作用是能帮助人们和自己对话的,帮助人们和历史对话,帮助人们和未来对话的。但现在的庙宇好像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有人把它看成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有人却把它看成封建的一部分,我觉得如果把她看成是一个阅读、写作、对话、交流的场所,你会发现她就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所需要的一个空间,已经有很多现实的载体,但在满足个性化需求上并不是那么好,而在我看来,满足个人修行需求的空间,可以被商业化运作。 我们先看看已有的资源:<br><ol><li>如果你的家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私人空间,很好,多数时候你的需求不会像我那么迫切。但这也许是以你单身、独身为代价的,请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好好利用你的空间;如果你有家庭,甚至三代同堂,你仍然有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恭喜你,你很富有,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分享你的空间,你也可以获得更多交流机会;</li><li>如果你居住的附近有公共公园,这是个好地方,有花、有草、有树、有水,有自然的风和勃勃生机,她很适合作为一个临时性自修的场所,但因为天气不可控、温度不可控、还有很多跳舞、锻炼、社团的人共用这样的场所,她很难成为独处、自修的首选;</li><li>如果你有常去的书吧、咖啡吧,有不错的简餐、不错的饮品,更重要的是有相对安静的氛围,你感觉能静下心来、不被打扰,做一些你自己的事情,这很不错。但这往往只适合你有目的地工作,或者已有交流的对象,如果你需要过渡再进入一个状态,在这样的空间里进入状态往往很费力,也许好不容易找到感觉,可能时间已经所剩不多,或者又不小心被带出了;</li><li>图书馆容纳了大部分人安静阅读、写作的需求,不定时会有讲座、论坛,可以进行一部分交流,作为免费的公共资源,还是非常值得被推荐的,而且现在图书馆也有wifi,支持搜索、查看视频,有微信公众号,各类信息的查询、预约也会越来越方便。图书馆的不足之处在于图书馆的数量有限、可能不容易到达;开放时间固定、可能和你的时间不匹配。虽然大的图书馆也有所谓的自修室、双修室,但只是隔间,并非单独的房间,同时也是要求保持安静,那么对于私人有目的的、长时间的:对话、练习、交流的需求,还是不能满足的。</li><li>所以,酒店客房也是解决方案之一,酒店的小时房是比较经济的选择。但酒店的问题是:越是经济的房间,越不注重环境质量,可能无窗,面围墙,或者除了床之外,移动空间有限;小时房往往有时间段的限制,而不是24小时通用,而按日使用,又往往有时间上的浪费,所以如非必要,酒店客房并不能给人性价比高、能坚持使用的印象,毕竟酒店客服只是替代方案,而不是针对共众书房这种需求设计的。</li><li>还有一些酒店式公寓、创业格子间等,在形式上似乎也是满足私人空间的需求,但因为租期长、计时不灵活,比如要一年的租约,付三押一,如果有工作室、或创业的计划,还可以考虑,只是一般使用,都很难把这类场所当作解决方案,替代方案都很难考虑。</li></ol> 如果有像连锁酒店那样的”小时修行屋“,我希望她能增加考虑这些需求的满足:<br><ol><li>单独的房间,隔音要好;</li><li>单独的房间,要有看得见风景,不一定是海景、山景,花园、树木、街景都可以,就是能便于人们放空的、随四季变换的景色;</li><li>单独房间主要按书房设计,一定有大大的书桌,一般没有床,但考虑过夜的需求,可以有弹簧床,就是节省空间的那种;</li><li>单独的房间是按小时收费的,最好能支持24小时自助check。</li><li>在公共区域,也合适开辟一些公共书房,就是仿照图书馆的要求,有大大的书桌,但需要客人安静使用的。目前一些交通方便的酒店、创业格子间适合做这样的改造,但并不是把所有的房间都变成书房,可以是住房+书房的灵活搭配。在非出租屋区,也适合引入一些简餐和咖吧的商店。</li><li>我觉得除了如果有专注于私人书房、公共书房的设计及运作的公司,他们也一定会考虑为私人作品提供展示空间,就是在自修的时间里面,你到底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是看书写了一篇读后感,看电影写出什么感触,是画了一幅画,是制作了什么工艺品等等,除了个人的分享途径外,也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展示、交流,在受困于个人思维时,可以在别人的创作中得到一些灵感。</li></ol> 所以,如果庙宇穿过时空,变成现代书房的模样和你相遇,你愿意使用她吗?你有什么需求希望通过她来满足、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