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古城2:南北大街,无问西东

懶人國%逍遥王

<p class="ql-block">  当每天的远方只是苟且的眼前,当身处喧嚣却有着宁静的感觉,那颗原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的童心,就会渐渐古井无波。经常出去走一走,探寻一下未知的远方,尝试一下每天的不确定,生活或许可以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生趣。</p> <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内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延伸出三条大街,历史上曾存在过略显弯曲的西大街,今已不见。古城内有1纵5街52条巷,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东部称街,西部称巷。</p> 1从南入城 <p class="ql-block">↑在南城门下,恰遇“元帅出巡”。</p> <p class="ql-block">↑女兵们长枪高举,交错相架,形成威风霸气的门状。</p> <p class="ql-block">​↑开路女将顶盔掼甲,手握长枪,横眉竖目,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前锋女将步出枪门阵后,闪立一旁。其后缓步走出巾帼女帅,慈眉善目,饱经风霜,好似远征西夏、久历沙场的佘太君。</p> <p class="ql-block">​↑古代扛帅旗的士兵叫旗手,直接受主帅指挥。一支军队的核心领导是主帅,但在交战时,成千上万的将士根本看不到主帅的位置,指挥军队的最好办法就是高高的旗帜,摇旗兵通过摇动手中的旗帜来发号施令,护旗手要在两军交战中力保帅旗不倒。旗手们往往都是由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亲兵组成。</p> <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明末清初猛将郝摇旗的绰号由来。郝摇旗,原名不详,有一次闯王高迎祥率起义军与明军交战,在明军进攻下死伤惨重,阵地开始动摇。郝摇旗从掌旗官手里夺过“闯”字大纛旗,在马上不住地摇动着大旗,狂呼着向敌阵冲去。义军由此士气大振,都跟在帅旗之后,边呐喊边向前冲杀,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转眼间战场局面完全扭转,明军被杀得大败而逃。</p> 2进士坊 <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内的南北大街铺满了青色石条,年代久远的商号货栈鳞次栉比。古城的街道巷口原先都竖有坊表,南北大街上曾有四大牌楼,皆为连三规制,即四柱三间,土木石结构,数楹重檐,跨越街心,彩绘金碧,色泽粲然。</p> <p class="ql-block">↑进士坊,又称“王家牌楼”,是为了纪念王治所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两道牌楼,牌楼并肩而立,位于顺城街和秀容巷之间。</span>王治是忻州人,字本道,号心庵,曾任太仆少卿、太仆正卿,属兵部,管理全国马政,从三品。</p> <p class="ql-block">↑《忻州志》中记载,王治曾主动请缨远赴边关,消除守边文武将士的怯战心理,处分冒领军功之人,奋勇作战,斩获敌将,并为真正出生入死的将士报功请赏。在任“吏科都给事中”一职时,严核内府诸监局岁费,审核开销,惩治腐败。</p> <p class="ql-block">↑南侧的第一道王家牌楼,匾额正面为“进士坊”,<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背面为“连登科第”,</span>以纪念王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举,第二年殿试高中进士。</p> <p class="ql-block">↑王治是嘉靖皇帝倚重的忠直之臣、实干之臣、无私之臣。《明史》中记载。王治丁忧归乡后,热心兴学育人,因此桃李满天下。死后葬南张村。忻州王氏宗谱中,尊王治为忻州王氏始祖。</p> <p class="ql-block">​↑北侧的第二道王家牌楼,正面匾额为“太仆正卿”,背面为“祖孙继美”,以表达对王家祖孙三代勤政爱民的赞誉。</p> 3八座门 <p class="ql-block">  八座门初建于明万历年间,2019年复建,通高11.98米,占地面积153.7㎡。南北各开三道门洞,东西各开一道门洞,共有八个拱券门洞,故称为“八座门”。</p> <p class="ql-block">↑八座门上是文殊阁,为单檐悬山顶、前带抱厦的木构门楼建筑。八座门也称“文殊阁”牌楼。</p> <p class="ql-block">​↑正中的大门洞供车马出入,两旁各有一个行人通行的小门。在大门洞与小门洞之间各有一堵隔墙,加上台顶中央文殊阁处的一个门洞,上下一体,大小相见,各施其用,排列有序。</p> <p class="ql-block">↑八座门虽然只有两层,但门楼上足以眺望古城城景。图中右侧为南城门。</p> <p class="ql-block">↑俯视南北大街。</p> 4南北大街 <p class="ql-block">  古城内的南北大街曾是太原以北唯一的大道通衢。南北大街从北城门至南城门,纵贯古城南北,将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民居里巷纵横排列。今日所见忻州老城的布局与风物,大多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葺后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忻州地处晋北交通枢纽,历史上一直都是晋北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经商也就成了本地人的必然首选。忻商以诚信闻名,“坐贾”在本地经营店铺,“行商”则遍布大江南北,1935年曾有数据统计,当时20万人口的忻州,从商者竟达3.9万。</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是忻州商业的黄金时期,商贸繁盛,“南绛北代,忻州也不赖”,470多家商铺遍布古城。南北大街更是繁华一时,154家店铺货物齐全,种类繁多,经营的门类有醋、酱、糕点、粮食、肉类、豆制品、纸扎、杂货、银号等等,城中心的十字街成为最为热闹繁华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古城商业以“十大行”为主,绸、币、纸、钱、粮、铁、药、估、木、当。以郜、王、张、陈、石、连等姓氏家族为主要业主,六大财主开办钱庄、发行钞票、办理汇兑,在城内设有账庄,负责总、分商号的结算,成就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与人文背景的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不用走近,很远就可以闻到空中飘荡而来的醇醋香气。古城醋坊是家祖传的老店,“辛公府醋”严格按照祖上传承的古法酿造术,与中国醋都制醋大师技艺相结合,“不仅构建了华夏几千年的味觉基础,更以其独特的滋味沟通古今,游走于舌尖,承载着千古文明”。陈醋的亮点在于香与酸融合,生津之余仍有回甘。</p> <p class="ql-block">↑辛公府古城醋坊,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现历史味道的新工坊,也</span>是有口皆碑的老字号,是忻州十四县市唯一的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好醋不在酸,而在原味的自然香。山西面食离不开醋,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公元前八世纪太原已有醋坊,春秋时期遍及城乡。门联:</p><p class="ql-block">辛公祖传醋神坊,</p><p class="ql-block">府第溢香五谷旺。</p> <p class="ql-block">↑陈醋古法酿造的过程复杂而漫长。第一道工序是“蒸料”,第二道是蒸料的18天糖转酒的“酒精发酵”,第三道是需要一周时间的酒转酸的“醋酸发酵”,第四道是“熏醋”,熏的主要作用是把醋的颜色与风味给熏出来。中国四大名醋里只有山西老陈醋才有熏醋的这一过程,这也是风味独特的主要原因。第五道是“淋醋”。</p> <p class="ql-block">↑高粱经过蒸、酵、熏、淋这几道工序之后,完成了64920分钟(约45天)的制醋旅程,这样的纯粮酿造的无添加剂、无勾兑、纯天然发酵的酿造香醋的过程,只是酿造老陈醋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院中的大醋坛子。酿造醇厚的老陈醋,还需要经过夏晒冬冰。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经过一年以上或数年之久,夏季通过阳光的照射,把水分自然蒸发除掉,冬季再把坛中碎冰捞出,以便酸度更纯,度数更高,营养价值更好。</p> <p class="ql-block">↑走在南北大街,既可以沉浸在恍若隔世的忻商古韵古风之中,又能清醒嗅探到乔装扮古的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棉花糖小贩。</p> <p class="ql-block">↑兔子棉花糖应该是兔年的最爱,十二年一次轮转,不得不爱。</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的商铺百货琳琅,繁荣依旧。</p> <p class="ql-block">↑有的商家忙忙碌碌,应对着不同需求。</p> <p class="ql-block">↑有的店家却在门口懒懒晒着暖暖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南北大街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商帮车马,但是冷冷的风中夜中,一间间沉淀岁月的老字号商铺里,不曾改变的是为了生活而不停忙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碾砣碾碎了无可计数的辣椒,如同岁月碾过了世间万千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暖阳让人更加感觉寒冷的常在,孤独使人向远方走得更远。</p> <p class="ql-block">↑“陈家牌楼”位于南北大街北段中部,为连三牌楼形制,高大雄伟,是为纪念忻州高洁人士陈功而建的功德牌楼。原牌楼的南面匾额“鲲奋春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赞扬了陈功鹏举万里振翅远方之志;</span>北面匾额“鹗横秋汉”,为鹰击长空,纵横秋水高天之意,赞扬了陈功卓然高绝的人性与品格。</p> <p class="ql-block">↑陈功,祖籍忻州顿村,明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京畿道监察御史,人称“陈巡按”。陈功审案明察秋毫,断案公正;替人办事,不收礼物;举荐人才,谢金不纳。清廉一生,家无余财,逝后子孙频频以借贷维持生计,几乎连家宅都难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陈公祠,始建于明末,为纪念明代廉吏陈功而建,俗称“陈巡按祠”。其秉公办事的作风得到百姓的拥戴,官府在陈氏祠堂为其塑像祭祀。明末清初,忻州特制立台宪追荣坊。清顺治年间,忻州为陈功立“清朝柱史”牌坊。原建筑不存,现为2020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南北大街上的老字号商铺先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歇业,店铺原建大多却得以完整保留。平心静气仔细寻觅,就会发现:“</span>聚源谋账庄”变成了银行,“永康绸缎庄”变成了俱乐部,“义聚隆”变成了派出所,“元恒泰”变成了糕点铺,“公益长”变成了合作商店,“焦氏宅院”变成了储蓄所……</p> 5明月楼 <p class="ql-block">  明月楼楼体高峻,屹立于南北大街北段,又称“凌云楼”或“明远楼”,人们登楼如有“凌云”的感觉,二层最初曾悬“凌云楼”匾额。建筑造型美观,做工精巧。解放初期文化部门把底楼设作图书馆,1954年因阻碍交通而拆除。2019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距离北城门南端约百米,砖木结构建筑,高台之上筑起三檐歇山式阁楼,层层四角飞檐,明柱周匝,底层明窗棂隔扇围拢,台四周有护栏,顶有圆形脊楼。楼体中部有门洞,行人车马可从中通过。</p> <p class="ql-block">↑据传清康熙帝曾在凌云楼用餐,即兴挥笔写下了“明月楼”三字,“明月楼”声名大振,由此替代“凌云楼”。</p> <p class="ql-block">↑每当夜幕低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灯初上,人们</span>登临这座仿古还原的高楼,环顾四周,将一城繁华尽收眼底,醺醺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陶醉于绚烂与梦幻之间,欣欣然赞叹其华丽与精致之美,仿若穿越千古。如果遇到</span>周末的互动式表演-抛绣球招亲,更会让无数游客沉浸古风其中,无法自拔。</p> 6遗山祠 <p class="ql-block">  遗山祠位于南北大街的北段西部,创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纪念“金元文宗”元好问先生而修建。由于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原祠堂大门已被拆毁。2010年遗山祠重建完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体结构保持祠堂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遗山祠,又名“元好问祠堂”,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2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大门外墙石雕。</p> <p class="ql-block">↑没有经过天翻地覆的生死恋情,写不出感天动地的绝妙好词。“<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在汾河雁丘留下的这句“千古一问”,濡染的又何止是文人骚客。</span></p> <p class="ql-block">↑“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p><p class="ql-block">_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p> <p class="ql-block">↑前院。</p> <p class="ql-block">↑遗山祠既是纪念元好问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元好问文物的陈列室。祠堂有南北配房等大小房屋29间、牌楼2座、石碑10通、砖石木雕百余处。2007年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二院门。</p> <p class="ql-block">↑遗山祠后院。正殿、偏殿、耳房等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建筑。中轴线上有西大厅,南北两侧各存有碑房11间。</p> <p class="ql-block">↑偏殿。</p> <p class="ql-block">↑祠堂现存西大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殿)坐西向东,</span>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span style="font-size: 18px;">檐</span>硬山顶式,为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石碑,</span>清同治七年所立,位于西大厅的右侧檐下。</p> <p class="ql-block">↑横匾“金元文宗”。元好问,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字裕之。曾在遗山(忻州定襄县城东十八里处)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生。中国许多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用于日常称呼、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等。“号”分两类,自己所起的是“别号”,如春秋战国时的“鬼谷子”等,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别号;他人所起的是“外号”、“绰号”、“浑号”等。</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1190-1257年)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潜心著述。</p> <p class="ql-block">↑“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p><p class="ql-block">_元好问《骤雨打新荷》。</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擅作诗、文、词、曲、小说、评论等,以诗作成就最高,有“少陵嫡派”之誉,其中“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熔豪放、婉约为一炉,其散曲在宋词元曲的代变中也有倡导之功。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李杜、苏黄齐名的大诗人,是不朽的一代文冠。</p> <p class="ql-block">↑在元好问诗作中,既可以看到金代忻州太平生活的风情画卷,“太平婚嫁不离乡,楚楚儿郎小小娘”,“春晴门苍桑榆绿,犹记骑驴掠化钱”;又可以洞悉金元动荡之际百姓流离失所,故乡横遭涂炭的真实历史,“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p> <p class="ql-block">↑“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p><p class="ql-block">_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二》</p> <p class="ql-block">↑寻访遗山祠,品读遗山词。雁丘庄周梦,醒世独怅然。忻州城南的韩岩村,是“金元诗冠”元好问的长眠之处,幽幽“野史亭”,巍巍古榆树,绿荫掩映下的“诗人元遗山之墓”,是一代奇才的最后踪迹。</p> 7东大街 <p class="ql-block">  东大街,位于忻州古城“南北大街”北起的东第三街,街面宽阔,直通东城门。街北重要的建筑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衙署、</span>城隍庙、龙王庙等,两旁客栈、货栈、旅舍、茶楼、酒肆、商号相拥而列,旧时繁华不亚于南北大街。</p> <p class="ql-block">↑2019年的七月,东大街举行了盛大的开街仪式,标志着复建改造后的东大街也正式加入到了运营迎客的商业大军之中。东大街的街道两边店铺中,随处可见忻州丰富的餐饮文化,羊汤、油糕、烤串等地方特色小吃,一路招幌高张,深情款款地挽留着行人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古钟公园,大门坐北向南,主要景点有“元音觉世”大铁钟、动物园、溜冰场、双跨虹桥、子山亭、荷花池、人工湖、假山、长廊等。</p> <p class="ql-block">↑钟楼两层四角典雅古朴,平地雄峙而高阁托空,冠层错落而六面延伸,上钟下空而成屋容人,八根红柱排列均匀。传说晋国大夫程婴甘愿牺牲自已的骨肉,替换救下赵氏孤儿赵武,后人为缅怀与纪念这位大仁大义的历史人物,在东门内北侧安放铁钟,用来规劝世人积德行善,见贤思齐。</p> <p class="ql-block">↑“元音觉世”大铁钟重11500余斤,为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都维那张鼎的主持下,由朔州录事司铸钟工匠手赵世俊和赵孝宁、赵孝尔三人用生铁所铸。古钟呈圆锥喇叭形,吊环下有数孔,钟身布满花纹、鸟兽、铭文等。</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古钟原在忻州原平的东阳观音院慧济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被滹沱河水冲刮于忻口。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移来忻州城安家落户,奉为祥瑞之物。</p> <p class="ql-block">↑忻州紫庐茶具博物馆,是古玩街上收藏文化的代表,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茶文化主题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城门楼也是茶具博物馆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围炉煮茶,味品老茶,雅赏器物;</span></p><p class="ql-block">澄心静虑,远离喧嚣,穿越唐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摄影,文史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