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银杏一一忆在甪直见到的叶圣陶先生遗迹

淸明茶

<p class="ql-block">叶老的书法也很了得,上图4字可能是特殊情况下所题</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吸引我们的,不仅有那黑瓦粉壁马头墙下那石板长街,小桥流水间户户临水人家,小船穿过高高石拱桥时的涟漪桨声,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厚积千载的文化宝藏。</p><p class="ql-block">记得前些年和一些爱旅游的朋友去了苏州城外几个江南水乡古镇漫游,来到了一个叫“甪直”的小镇。几乎所有人都不认识那个用字上多了一撇,角字上少了一笔横撇的“甪”(|u)字,光一个甪字由来的传说就见证了水乡古镇神奇而又古老的历史,激起我们的好奇心。但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镇内的兴建于唐代的古老的保圣寺,因为那里有我们崇敬的文化教育先贤叶圣陶先生的足迹和后人为他建造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在保圣寺院区,与“唐贤甫里先生之墓”为邻的还有一个名人墓园,那就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的墓园。奇怪!叶圣陶先生并不是甪直人,为什么把墓园也建在这里呢?</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但苏州城东约20公里的甪直小镇,可以说是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因为叶圣陶先生成为现代教育家、文学家,甪直是他起航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出身家境清贫的平民家庭,1917年早春,18岁中学毕业后,即应甪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邀请,开始了他在甪直的教育生涯。</p><p class="ql-block">在叶圣陶先生的墓园一带,保留着他当年执教过的学校旧址,现在已开设为“叶圣陶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亲睹叶圣陶先生早期的新教育改革实践和倡导新文化的环境,我们对于叶圣陶先生为什么受到几代人的尊敬,会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传统的陈列与现代声电技术的结合,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望着纪念馆大厅上叶老的半身胸像和上面悬挂的赵朴初题写的“为人师表”匾额,每一个走进纪念馆的人都会不由自主肃然起敬,听到有人叹息:当教师的人如能达到这种境界,该是无怨无悔了。</p><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各陈列室里有丰富的史料,有珍贵的图片和实物资料,详尽地介绍了叶老作为现代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当年叶圣陶先生走进这所有枝叶繁茂的千年古樟和甫里先生墓园、历史人文积淀厚重学校后,就在新文化思想的感召下,团结学校进步青年同仁,顶着当时旧势力“老学究”的们反对,大胆开展反传统的新教育改革实践。他们自编各种通俗易懂的课本,辅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他们开设学生喜爱的手工课,把一块2亩多的荒地开辟为“生生农场”,寓意先生、学生一起“生生不息”,让学生联系实际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学习;他们还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增长见识;捐款倡办“利群书店”和“百览室”,方便学生博览群书,……</p><p class="ql-block">这一切在小小的古镇自然掀起了波澜,但叶圣陶先生和他的同仁处事不惊,与顽固的守旧势力不懈斗争,不惜放弃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座神奇的江南古镇,奉献给了水乡的莘莘学子,奉献给了中国启蒙期的新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在当小学教师的同时,教学之余还从事文学创作,投入当时全国反帝反封建开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他一生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感,都有很大的社会影响。我国文坛上第一个新诗刊《诗》是他创办;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是他出版;记得我十三岁时就读过他写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他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五六十年后,还记得那些句子:“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如今小说原型地“万盛米行”也成了中外游客们甪直之游必到的地方,叶老直到现在还在为他的第二故乡的发展做贡献,一定是他当初不曾想过的,如果他在天有灵,也当为此而高兴;八十来年过去了,他主编、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至今受到热捧,还被有些地方的学校选用,被认为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语文教科书……叶圣陶先生影响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p><p class="ql-block">所以,叶老对于甪直的眷恋,难以用言语来来表述。他难忘甪直,难忘第二故乡的乡亲、学生,难忘他执教过的当年学校,作博览室的四面厅、作办公室的鸳鸯厅,专设的女生宿舍“女子楼”、和学生一起播种收获的“生生农场”,还有那校园内的百年罗汉松等……他特别难忘与他相伴的保圣寺内几人合抱不过来的高高银杏树,在他离开甪直的岁月中常常令他魂牵梦萦,这几棵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银杏,曾多次出现在他创作的作品中,至今还被收入小学生语文教科书里(见附件)。1989年,当地政府批准叶老生前愿望让它魂归故里,由叶老家属在甪直古镇保圣寺的千年古银杏间建墓园,埋葬他的骨灰遗骸,赵朴初在花岗岩碑石上题书镌刻“叶圣陶先生之墓”。</p><p class="ql-block">叶老的品格与这银杏同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国为民,万世不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叶圣陶写的《三棵银杏树》</p><p class="ql-block">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p><p class="ql-block">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p><p class="ql-block">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每年冬天,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p><p class="ql-block">到了春天,绿叶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扮演戏剧。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p><p class="ql-block">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被人忽略。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了银杏树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儿淡黄的小花。</p><p class="ql-block">说起银杏果,不由得想起“烫手罗,热白果”的叫卖声来: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热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p><p class="ql-block">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等到黄叶落尽,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