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惠风嘉音难再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深切缅怀恩师楚风音先生</b></p> <p class="ql-block">惊闻恩师楚风音先生病逝的噩耗,我悲痛万分,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p><p class="ql-block">昨天我还去许昌市中心医院ICU病房探视过他。只见他骨瘦如柴,少气无力,但神志清醒,精神尚好,还能与我简单交流。我说“你的面色还不错。”他回答道“可以。”当我告诉他老朋友给他带信儿等春暖花开想与他相聚时,他用力地点点头表示感谢!当我与他告别时,他还抬起手向我致意……</p> 我从病房出来后心情十分沉重,深感这次重病对身体孱弱的他是沉重一击。我默默地祈祷他能够挺住,祝愿他能够平安闯过这一关……没想到仅仅一天之后,他就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楚老师前些年得过重病,做过两次大手术。近些年每到冬季都十分谨慎,一旦得了感冒就会出现呼吸困难。三年疫情期间更是小心有加,提心吊胆。没想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他还是不幸中招,一直住院治疗。两个月来,家属遍访名医,遍寻良方;医护千方百计,尽心尽力,最终未能盼来生命奇迹,他还是离开了眷恋的土地、牵挂的亲朋、热爱的事业和盼他归来的学生……<br>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楚风音老师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眼前,谆谆教导萦绕耳边…… <p class="ql-block">楚老师是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候我就仰慕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超凡的语言艺术,由“理”改“文”。跟他学语文,学习是件快事,上课就是享受。听他讲《荷塘月色》,朦胧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的精神世界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情由景生,景为情用”;听他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全班的情绪随着琵琶女的纤指起落而跌宕起伏,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使我们写好《初冬的早晨》,他同我们一道迎着寒风出操跑步;为了让我们广阅博览,他陪我们掌灯抄写课外读物……为了培养我们的品格,他让我们写作《泡桐礼赞》,体悟“宁折不弯”;为了开阔我们的视野,他带我们登临鸠山之巅,领略“江山多娇”……</p> 母校是一所农村高中,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候除了几本教材,几乎没有教辅材料。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复习备考,楚老师想了许多办法。他到各地寻觅模拟试题和复习资料,常常于深夜手工刻版、油印页子,有时候来不及了就在黑板上抄写。说来也怪,那些抄写的内容记得特别牢固,《琵琶行》《春》等名篇到现在仍能倒背如流。他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细致,周到入微。他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唯望学生成才,不图任何回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爱伟大!师恩难忘!<div><div><br></div></div> 在楚风音等老师的辛勤培养下,我和所在班的许多同学都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我读大学期间,常与恩师有书信往来,他每函必复。读楚老师的来信,宛若渴饮甘露,醍醐灌顶。结尾处的那句“愿你快长!”始终是我努力进步的强劲动力。 <p class="ql-block">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与楚老师联系在禹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两届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函授大专班。我校派去授课的教师,就在楚老师家里吃饭。由于品味相投,他们喜与楚老师叙聊。楚老师出口成章,语言纯朴风趣,俚语掌故俯拾皆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驭术令我的同事们甚为折服。譬如在谈到农民对待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时,他说:“农民分得了土地,就像鸭子见到了水一样,恨不得一头扎进去……”“农民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耕作,犁地犁得深,耙地耙得匀,耙过的土地就像小姑娘梳的辫子一样,平整光滑。” 这些形象生动、出神入化的语言,如今还时常被教授们运用在大学的课堂上。一个形象的比喻好像一叶渡船,把人的思绪渡向朗朗的彼岸,渡进宽广无垠的精神世界。这种“楚式”表达法,在他的著作和言谈中随处可见,成为他的一种语言风格,一种表述习惯。用这样的语言写人状物叙事,神形兼备,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我的同事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楚老师的魅力所征服,20多年过去了,还</span>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和往来,有时还专程前往禹州看望他。</p> <p class="ql-block">楚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忘年之交。我每逢回禹州都会抽时间拜望他,与他泡上一壶茶海阔天空地叙聊一番。</p> 2011年和2019年教师节,我曾委托楚老师邀请在禹州居住的当年鸠山高中的其他老师一起相聚,重聆谆谆教诲,再叙师生情谊,表达感恩之心,送上美好祝福,给他们端上一杯酒,以致敬意!<br> <p class="ql-block">2022年教师节前夕,我给楚老师打电话,想让他再约请老师们一起聚聚。他说疫情尚未结束,不宜聚集,建议暂不安排……没想到,以后这样的聚会,他再也无法出席了……</p> <p class="ql-block">我与楚老师的相处中,在聆听他诙谐、睿智的谈话之余,间或会看到他信手撰写的散文手稿。从山寨、窑洞、河流、山峦、怪坡、树木、林果,到景区、古迹、家祠、学校、孩童、家人,乃至放羊、借粮、读史、颂经、远足、近游、垂钓、听涛、看河汤、学骑车等无所不包,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甘冽如清泉,醇厚似美酒。他的语言词句简净,内涵丰厚,表达透彻,具有极强的穿透性和张力,透出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重! 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语言还可以如此美,虽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却动人心魄,扣人心弦。</p> 1998年退休后,楚老师应亲友们的要求开始整理他的手稿,拟编成一部文集。我高兴坏了,像一个等着吃蛋糕的孩子,痴痴地盼着他的作品早日结集出版,便能一卷在手,品赏永久。 然而,楚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的他并不比在岗时轻松。先是为家乡的大鸿寨景区开发而奔走,后又兼职党务、编纂村史、修立族谱、修缮家祠、创办学校、倡导读经,再加之经常邀朋品茗、聚友畅叙、携侣同游……实在无暇顾及成书之事。谁知正值他老骥伏枥、踌躇满志之时,一场大疾险些夺去他写作的权利。<br> 2008年和2009年,两场大病向楚老师袭来,先后在北京和南京施行两次大型手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濒临鬼谷,在死亡线上反复挣扎。” <p class="ql-block">谢天谢地,总算老天护佑,让他再获康乐,重新秉笔。也许是卧床让他的节奏慢了下来,方能得暇整理书稿;也许是抱病让他对人生重新思考,有了新的感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从而加快了编纂进度,2012年终于将他的手稿辑成文集,定名《萍踪拾遗》公开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我很荣幸,在文集付梓出版之前如愿先读,似饮甘醴。很难想象不会使用电脑打字的他,是如何凭借着博大坚韧和天赋才情在那段艰难时光里辛勤劳作,才为我们烹饪出这道丰盛的文化大餐。</p> 楚老师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他对自然的认知和对人文的感悟愈来愈深,对文字的感觉与把握也日趋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描写乡亲们在小河边吃浆面条的情景时写道:“吃晚饭时若逢三五月明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河边、在水中,坐着、蹲着,喝着浆面条,边吃边说边听流水,那浆面条泛出的浆粉味在河上漂浮,人在水边泡足、吃饭、纳凉,一天劳顿的疲惫一扫而空。”浆面条的气息飘浮在河上,与河水的气息混合在一起,河水的气息又饱含着生命的气息,这正是“天人合一”的气息,也正是《萍踪拾遗》的气息。在描写颍河谷的荷塘时,他写道:“突然间有条好大的鱼在跳跃,打破了水面的宁静。望着那扩散开去的波光,我在想,若是热月再来,塘里荷叶如伞如盖,荷花箭儿窜出水面,有的盛开,有的含苞,红白缤纷,那画面该是任何大手笔也难以描绘的荷塘巨制。”楚老师写这些山水游记,不是怀着休闲的心态,以赏玩的目光去品鉴,而是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以敬畏的目光去打量。他不是在享用山河、消费山河,而是在关怀山河、感恩山河、祝福山河! 《萍踪拾遗》写的是一方山水间的风物人情,作者立足故土,描绘山水,记录人物,状写风物,探察文化,思考生命。他勤于观察,敏而善思,梳理文化脉络,感受人情冷暖,抒发诗意体验,表达哲学沉思。我相信语言与河流一样是有流域的,楚老师的语言就带有浓郁的涌泉河流域、颍河流域乃至淮河流域的地方气息。细品此卷,除了感受到语言流域的亲切外,还有挥之不去的泥土芬芳的气息。这是山里人特有的禀赋气质,也是作者文思泉涌的根本所在,更是他眷恋这方土地、挚爱这方土地上的人的真实观照。 掩卷之际,凭窗而立,忽有一阵轻柔的乐曲随着微风飘来,顿觉神清气爽,酣畅淋漓。阅读楚老师的文章,聆听他的教诲,不正如沐惠风、闻嘉音般美妙么?于是,我难掩风吹麦浪般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读后感《惠风嘉音》,有幸被楚老师收入《萍踪拾遗·读后评》中。 <p class="ql-block">楚老师在《萍踪拾遗》里写道:“我的一生恰似这么一杯茶,苦涩一半,甘甜一半”。纵观他的一生,虽饱经沧桑,却乐观豁达。他自幼于战乱中苦读诗书,高中毕业后却因“成分”问题无缘大学。后被禹县四中聘用为教师,所教“铁鹰班”闻名全县。因自然灾害影响,学校减员,他被迫回乡务农,曾沦为当地煤矿的装煤工。后来他所幸成为鸠山高中民办教师,我们才有了这段师生情缘。</p> 在把我送进大学两年之后,楚老师自己也搭上了“民师高考”的特殊班车,被许昌师专(今许昌学院)中文系录取,已逾不惑之年的他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毕业后,他返回禹州工作,曾任鸠山一中副校长、方山高中副校长、禹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总务科科长等职。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他都是一股清流,一块磁铁,一只火把,一面旗帜,具有清新脱俗的个人魅力和天然的凝聚力,并给人温暖和力量,引导人生前进的方向。 正因他坎坷的经历,深知知识和教育的重要,决心为培养下一代发挥余热。<br> <p class="ql-block">2007年,他倡议创办禹州市春蕾学校,并亲自担任董事长。他把“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作为校训,鼓励学生成为品学兼优、内外兼修的栋梁之才。在他的倡议下,学校推行国学诵读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树立学生志向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赞赏和肯定。“国学经典诵读”成为该校的一大教育特色。</p> 由于春蕾学校的成功实践,在禹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楚凤音老师为首的14名热心推行国学教育的老同志于2008年3月共同发起成立了传播儒家思想、推广国学经典诵读的专门机构——禹州市孔子学院。 该学院以春蕾学校和10余所中小学校为依托,免费提供国学经典教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在不影响中小学课程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活动。孩子们在洒满书香的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迹,写满了一串串动人的音符。读经典的书,做有德的人,经典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清澈、灵动、细腻、高尚。他们是经典诵读的实践者,更是经典诵读的受益者。 春蕾学校先后荣获禹州市示范学校、许昌市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学校、河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河南省民办教育名片学校、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中国十佳特色民办学校。楚风音老师个人也被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授予“国民办教育终身成就奖”。 <p class="ql-block">在获悉楚风音先生病逝的消息后,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发来唁电,对楚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惊悉楚风音同志逝世,全体民办教育家协会同仁万分悲痛,……楚风音同志在退休后,不忘初心,坚持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原则,兢兢业业,奋斗不息,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楚风音同志的风范至今难忘,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而深感痛惜。楚风音同志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呜呼——</p><p class="ql-block">嵩山垂首颍河吟,</p><p class="ql-block">惠风嘉音难再闻。</p><p class="ql-block">缅怀恩师无以报,</p><p class="ql-block">惟作此文表寸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3年2月19日</p> 师恩难忘 思念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