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年研究情怀一一退休三部曲

银河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言事有高论 ,为学在敏求”,这是2009年3月,时任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先生祝贺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晚霞论》的题词。该书汇集了百多篇我的主要在全国报刊和老年学术会发表的论文、评论以及反映老年题材的随笔等作品,见证了我退休后对中国老年学,以及老年教育、老年体育的研究足迹,亦即我的退休三部曲。</p> <p class="ql-block">退休三部曲之一</p><p class="ql-block">我与老年学研究</p><p class="ql-block">研究老年学必先学习老年学,这对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全新的考验。老龄部门的朋友说,全新的课题更有全新的意义,全新的价值。我想,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的中国将面对人口迅速老龄化难题,研究老年学,其意义不言而喻。 2005年,我已成为老年群体一员。老年学是以老年人个体和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因此,研究老年学也是研究自己。联合国早就提出“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我和我的众多老年朋友在老年边缘化的严峻现实中,如何得以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能够尊严、健康、快乐、有保障地生活?这是每个社会成员、更是老年人自己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不研究谁研究?首先,从学习开始。自己重温了以往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文学、经济学、逻辑学、管理学等,并对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教授主编的《社会老年学》,对中国老龄问题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博士所著的《老龄社会引论》进行了学习并做了两大本笔记;通过对订阅的《老龄问题研究》、《中国老年》、《老同志生活》、《中老年保健》、《晚霞报》、《三峡老年报》以及当地图书馆的书籍、报刊杂志的学习,收集了大量信息,保存剪报约3万多字;同时,建立了自己的邮箱、博客、QQ和微信,并加强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年学学会和我地高校、科研单位、文联、作协及新闻媒体朋友的联系,参加中国老年学学会和当地的学术组织及活动,开展经常性的信息交换与思想交流,踫撞思想,拓宽视野,吸收营养,积累知识,不断提升研究能力。这样,心中感到格外充实、自由、自信和自尊,为开展老年学研究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老年学研究的意义,让我感受较深的是2005年 ,我发现国家某部门一领导口出“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期,……届时将要达到10个在职人养活4个或者更多的退休人的比例。”,我认为这种“在职养退休论”既缺乏理论根据也不利于职工队伍的团结,社会负面影响太大,于是在全国一刊物发表了《在职养退休论可以休矣》。尽管该领导曾电话责问,但编辑部主任说,北京的老同志很赞成这个观点。能得到广大老年人认可,我就觉得研究老年学很值得!</p><p class="ql-block">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所撰写的30多篇论文和相关评论文章很荣幸地得到了全国、省级老年主流刊物和理论研讨会的肯定,连同我的一些老年题材的随笔在《中国社会导刊》、《老龄问题研究》、《老年博览》等杂志以及《新华日报》、《晚霞报》等报刊发表。有的也还在全国或全市的讲台上作过交流,特别是我的《老有所为实现条件之管见》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大会被安排发言,以及参加在山东举行的《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期间,和济南老年学学会会长、济南市政协原主席邢玉墀及河南大学孙学士教授共同担任分会场主持工作并发表论文后,又在《全国老年宜居城市和医养服务业高峰论坛》宣读论文,其论文获优秀奖并纳入论文集。面对一篇篇文章,一次次发言,一个个成果,一步步跨越,都感觉到老年学研究给予我的荣誉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吴醒黎潜心老年学术研究 </p><p class="ql-block">本报讯 最近,万州区科委干部、万州区老年学学会理事吴醒黎收到中国老年学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出的邀请函,将于今年3月参加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全国“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会”。这是吴醒黎继前不久撰写的《谈谈党政机关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入选全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对策研讨会”后,又一篇《老有所为实现条件之管见》论文入选全国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吴醒黎潜心于老年问题的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撰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目前,吴醒黎正在搜集和整理我区老年事业、重点产品和旅游资源资料。他说,他除了要在会上与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信息外,同时,还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宣传三峡库区的老年事业和经济发展情况,为提高万州的知名度作出努力。 </p><p class="ql-block">(原载《三峡都市报》,记者:钟偉</p> <p class="ql-block">笔耕不止写夕阳</p><p class="ql-block">与科技事业打了30多年的交道,在科委系统一直没挪过窝的吴醒黎,在2001年的区县机构精简中正式离开了这个岗位。 “其实我从事老年学学会工作才3个年头,还是个‘新手’!”他谦虚地说。吴醒黎是个说话爽快的人,脸上一直挂着温和的微笑,如今即将步入老人行列的他,思维依然敏捷。他说,在单位上班期间,虽然有些工作压力,有时甚至是精神折磨,但依然觉得生活有目标,也有这个“疼”那个“爱”,对老年人的生活知之甚少,没有时间也没必要去考虑老年人的事。现在从事了这项工作才知道,老年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刚下岗的那段时间,没有了工作时的规律,日子也过得清闲。”他介绍说,几十年都是家里和办公室两点一线,退休以后忽然无事可做,开始时还真有些不习惯。后来,他时不时安排一些时间到城郊去登山。一次偶然兴起,决定到老年大学去看一看,和一些老年朋友打打乒乓球、参加老年歌咏队、唱唱歌。自那以来,他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眼界也开阔多了。原来他从事单位办公室工作,事务繁杂少于到外面活动,退休后也让他了解到以前无法关心到的老年问题。 自从和老人们一起参加了不少活动以后,才感到这个群体其实很“孤寂”,这些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就像离开了社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圈子里慢慢变老。 于是,他听到了牢骚也感受到了怨气。“其实,老人的心理感受不同时代的人的确无法理解!”与老年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他感到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应该提高,也应该关心一下这个群体的思想。 有了这个想法,他随后作了进一步调查,走进更多机关退休人员的内心世界,并写出了一篇很有深度的调研论文《谈谈党政机关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入选“全国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对策研讨会”。 这一年他因此而被有关领导看中,推举为万州区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成为老年事业的热心人。 “老有所为”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认同的结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1.3亿人,还有众多提前退休、下岗的准老年人,他们当中不乏高素质人才,绝大多数却被闲置,难有所为。吴醒黎认为,老年人才应该开发利用,而不应被浪费掉。因此,他撰写了《老有所为实现条件之管见》论文,在老年学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3年中国老年学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出邀请函,请他参加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全国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会”并安排大会发言。其论文作为优秀论文被编入清华大学《老年人才资源开发论文集》。</p><p class="ql-block">(原戴《三峡都市报》,记者:丁靳)</p> <p class="ql-block">时任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为作者的《晚霞论》书籍提词:贺吴醒黎同志论文集问世 言事有高论 为学在敏求</p> <p class="ql-block">时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张文范先生在老年学术会作报告</p> <p class="ql-block">时任民政部副部长、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宝庫(右)为作者签名。</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时任民政部副部长、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右)在重庆。</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中国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宋玉华(右)交谈</p> <p class="ql-block">作者受到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宝华(右)接见</p> <p class="ql-block">中国老年学奖</p> <p class="ql-block">参加首届“中国老年学奖”颁奖大会人员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顧秀蓮等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部分合影人员(前排就座左7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2006年首届“中国老年学奖”获奖论文作者(左起1万州区社保局局长晏水河、中作者、3重庆三峡学院余章华教授</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院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学术部主任姚远(右)教授在济南</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老龄风采》主编(右)在重庆</p> <p class="ql-block">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和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联合举行全国首届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会通知</p> <p class="ql-block">作者(主席台右1)参加《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并担任分会场主持工作,同时发表论文。</p> <p class="ql-block">全国老年宜居环境高峰论坛获奖论文作者,左起作家任小蓉、《三峡老年》主编徐成万、区委党校教授杨佐熙、作者、教师朱全奉、作家谭爱诗。</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全国老年宜居环境高峰论坛”发言</p> <p class="ql-block">万州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主任林宏仁(右3)设晏祝贺区老年学学会多篇论文获中国老年学奖,为家乡增光。前左1作者</p> <p class="ql-block">交往1</p> <p class="ql-block">交往2</p> <p class="ql-block">《老龄风采》杂志的賀年卡</p> <p class="ql-block">在万州区老年学学会年会上作学术工作报告</p> <p class="ql-block">作者(左3)在万州区老年学学会常务会上发言。(左1党校教授卫之祥,左2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余章华)</p> <p class="ql-block">老年学术论文、评论以及随笔等作品入编三本书中</p> <p class="ql-block">中国老年学学会征文通知</p> <p class="ql-block">《晚霞论》被“纪念科教兴国戰略实施十五周年”活动列入学术专著</p> <p class="ql-block">获全国老年学术论文奖等多项奖项</p> <p class="ql-block">多篇论文和其他作品在《中国社会导刋》、《老年博览》等多刋多期发表</p> <p class="ql-block">多篇文章在《新华日报》、《晚霞报》、《三峡都市报》等报刋发表</p> <p class="ql-block">作品戴入《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p> <p class="ql-block">入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论文发表1</p> <p class="ql-block">论文发表2</p> <p class="ql-block">论文发表3</p> <p class="ql-block">受邀参加万州区老年学学会文化学组研讨会并发言(右1作者)</p> <p class="ql-block">在万州区老年学学会庆祝党的90华诞时唱红歌</p> <p class="ql-block">与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左)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老年学研究收获</p><p class="ql-block">一个预言两个目标一种形式一个概念:(一)在老年学研究中,2003年建议《三峡都市报》“增设老龄问题栏目”时,首次提出“我国的老龄政策必将上升到国策”的预言。获得该报奖励;(二)在老年教育研究中,2008年提出“培养健康老人、快乐老人、尊严老人、爱心老人、价值老人、时尚老人是老年大学的重要目标”,受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肯定并发表在《学术通讯》上;</p><p class="ql-block">(三)在老年体育研究中,2014年提出开展“五个活动”的目标,即“健康活动、快乐活动、安全活动、文明活动、科学活动”应成为老年健身活动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四)2004年发表《从郝麦收现象看中国养老走向》论文,极力主张“居家养老应成为今后中国养老的重要形式”。</p><p class="ql-block">(五)2010年在中国《老年教育》发表《老年大学的文化养老功效》论文,首次提出“文化养老”概念并做了定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