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柳林独特文化一一水船秧歌

自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柳林水船秧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月里闹秧歌,是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的活动,但我的家乡柳林的水船秧歌(亦称“旱船秧歌”),却与其他地方的秧歌截然不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日前,朋友转发了一贴柳林青龙水船秧歌的视频(@武林回收废品录制),我看后兴趣盎然,又转发给自己的一些朋友欣赏,谁知一友人却回复戏谑说“戏剧装,不接地气。”我亦和友人调侃说他不懂得欣赏。其实这也是一句大实话。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戏耍完毕,想到可能有不少人看柳林水船秧歌只是看红火,并不清楚其历史渊源与历史内涵。而鉴于我的家庭与水船秧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己对柳林水船秧歌的了解自然比常人较多,为此感到有必要就自己所知,做一期关于柳林水船秧歌的浅显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之所以讲我的家庭与水船秧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来自于我的外爷。我外爷大名白占雄,小名白玉厚,生前曾经是柳林三镇方圆几十里水船秧歌中有名的“艄公”(闹秧歌时的领头人)。在柳林三镇长大、现在七十岁上下的人大多都应该有所记忆。据长辈人讲,当时柳林民间有一句戏言:“宁愿跑得断了腿,不误看玉厚的胡子摆”(指闹秧歌时艄公的一个重要动作)。由此可见外爷当时在柳林三镇当艄公的名气及其声望。记得我们儿时,常有人到外爷门上拜师学艺;每年到了腊月,就有许多地方纷纷送上请帖,与外爷约定第二年正月的出场时间,外爷往往应接不暇,只能设法滿足各地的要求,常常要从正月初二三闹到二月上旬。有时还得接受方山,离石等地的邀请。因此说外爷是近代柳林水船秧歌的祖师爷,一点都不为过。原离石县志及其由刘廷奎先生主编的《柳林三镇溯源》(《柳林文化经济丛书》系列)、刘小平先生主编的《柳林水船秧歌》,都曾经对外公当艄公做过介绍并拍过表演照(见下图)。其次,我的父亲虽是一名中医,但一贯酷爱乐器,每当正月里秧歌起,父亲总要抽空去秧歌场上过几回“打板”瘾(闹秧歌时指挥乐队的一种乐器),也在柳林三镇较有名气。从这样的家庭氛围成长,自然与柳林秧歌有着许多不解之缘,受外公和父亲的影响,我家及其亲戚中的孩子们自然从小就对柳林水船秧歌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耳濡目染,有关水船秧歌的知识也比常人听得较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刘廷奎先生主编《柳林三镇溯源》对外爷当艄公时的介绍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刘小平先生主编《柳林水船秧歌》对外爷当艄公的介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要讲清楚柳林水船秧歌,首先必须了解柳林水船秧歌的历史内涵。水船秧歌队伍由艄公和“身子”(秧歌队员)两部分组成。两位艄公(男艄、女艄)不但是主要表演者,而且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总指挥和牵头者。而男艄和女艄,其实分别扮演的是一对父女,这一点非内行人较少知道,即使在网上查询,也未见到这方面的介绍。因此有必要根据家中长辈的言传,详细做一些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水船秧歌的男艄和女艄,源于古装剧《打渔杀家》。该剧是我国传统剧目中的名剧,取自于《水浒后传》中的故事:梁山老英雄阮小七易名萧恩,获得一颗宝珠,顶在头上入水,可以避水开路。后来萧恩的女儿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订亲,该宝珠成为定亲信物。萧恩从梁山上与众兄弟分手后,带女儿萧桂英在江边打鱼为生。遇故人李俊携友倪荣来访,同饮舟中。因天旱水浅,打不上鱼,欠下了乡宦丁士燮的渔税,丁自燮遣丁郎催讨渔税,李、倪斥之,得罪了丁府。丁府派教师爷率家丁锁拿萧恩,萧恩忍无可忍,将众人打得落花流水。而后萧恩又向衙门状告渔霸丁士燮。但丁府与官衙勾结,县官吕子秋反将萧恩杖责四十,且逼其过江至丁府赔礼道歉。萧恩愤恨之下大发英雄神威,带着女儿黑夜过江,以献宝珠为名,夜入丁府,杀了渔霸全家。这场戏,描画出了贫苦渔民辛勤劳动,却受尽地主、官吏、恶棍等的欺侮和迫害,逼得走投无路,才挺身起来反抗,体现了传统戏剧中典型的善与恶的对立与斗争。下图为网上搜索的《打渔杀家》剧照,诸位可以与现实中柳林水船秧歌中男艄与女艄的人物扮相做一比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打渔杀家》剧照(来源网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柳林水船秧歌男女艄扮相</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柳林水船秧歌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介绍,最初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是在汉族传统祭祀舞蹈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来自西域的民间舞蹈特色,于宋末元初初步形成,明代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以男女艄引领为特色,反映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柳林水船秧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水船秧歌的表演按照大类划分,分为“过街”和“掏场子”两部分。“过街”主要是在秧歌出场或在一个地方表演完毕后,到另一个地方去时沿途的表演。“过街”比较简单,就是全体列两路纵队,男、女艄手舞木桨率先,两只水船左飘右摇相随,“装身子的”踩着节奏扭摆行进,锣鼓和唢呐组成的乐队吹吹打打。到行至广场时,才开始进行“掏场子”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掏场子”是水船秧歌表演的主要形式。表演开始时,首先由男女艄出场,进行一系列动作表演。这也是艄公的亮相。特别是男艄,能不能将萧恩粗犷豪放,自由爽朗,刚劲有力的特色表现出来,直接代表着男艄的水平,也影响着整个秧歌表演的氛围。男艄在表演前,先要向“板师”打手势要板,一般分为垫板、六锤子、四锤子等节奏。表演动作一般包括二起脚、扫堂腿、三角不落地,坐马姿等,然后是摆支口(摆胡子)。这些非有一定的武术功底难以完成。其中“摆支口”是最具功底的,即在有关表演动作完成后,要一边走,一边一左一右摆胡子。摆胡子时艄公是以武术中“马步”的姿势,边走边摆,手中拿着的“桨”还要挥舞,既摆出萧恩的气势,还要动作和谐,优美。外爷在世时,能连续摆二三十次胡子,动作异常潇洒,一般艄公很难做到。而女艄的动作却相对文雅。下图为今年柳林青龙水船秧歌视频中艄公表演部分截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表演颇具气势,水平相当不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男女艄开场表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男女艄开场表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男女艄开场表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男女艄开场表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男女艄开场亮相表演完毕后,首先需要“摆场”,也叫“摆头子”,即男女艄从“关口”(乐队所在的地方)上,向左右分开,分别领着两路人,开始扭秧歌。男艄牵头,女艄在后边找到男艄所引领队伍的尾,将自己引领的人接上跟着走。“摆场”一个跟着一个扭就行,没有花样特点。“摆场”按规范需要转三圈,现在也有图省事,转一圈、两圈就结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秧歌队排序上,男女艄后边分别跟着做成船样的一艄水船(或称旱船,见下图),水船后边过去应该是提茶壶的“侍童”,意为侍候艄公的跟班(现在很少见提茶壶的了)。然后才是“装身子的”秧歌队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水船及后边跟着的侍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辛苦的水船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柳林水船秧歌“装身子”是颇有讲究的,按照正宗的规矩,首先应该是《打渔杀家》中的各色人物,现在一般都是分别扮作各种民间的“会子角色”。即按照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组成各种团队,俗称为“会子”。在这些“身子”中,既有传统剧目中的生、旦、净、丑,又有现代戏中的工、农、商、学、兵,还有傻小子(柳林土话叫“傻性”,读为xian-xing)、丑婆、瞎子等,人物众多,舞姿各异,随着鼓板声节奏,边舞边走,变换各种队形,极富观赏价值。参与扭秧歌的人数一般根据村庄的规模而定,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二、三百人。各类装身子角色见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各类“身子”截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各类“身子”截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摆场”完毕后,男女艄会合,相跟着到了“关口”,就开始引着“掏场子”。掏场子开始时,男女艄首先要在关口表演各种动作,表演完后,就分左右引上两路人马从不同方向开始“掏场子”,还是男艄在前引,女艄从后面找到男艄队伍的尾接上。“掏场子”根据扭秧歌的场地不同,有各种“牌子”,如“蒜辫子”、“内四外八”、“穿金钱”,“天地牌位子,”“里外罗城”,“十二连灯”等,具体扭什么“牌子”,男女艄一般到场后都提前约定。跟着“掏场子”的人,根据男女艄的引导,到了花样点上(俗话称为“格都都”)要会“掏秧歌”,即前后的人要互相转圈。每个人先从前面的人身前转过,然后又从后边的人身后转过。“掏场子”一般是一个左圈,一个右圈,既使掏出来的花样好看,又防止向一个方向转让参加的人转的头晕。不会掏场子的人,常常会拉下花样点(格都都),甚至把秧歌队伍弄乱。这个时候,女艄就要从后面补上“格都都”。各种“牌子”的路线都是固定的,既前后有序,又左右交叉,互相穿插,使每个角点都时能看到有人在流动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水船秧歌中,还有一项重要看点就是各色人物在“关口”上的“叫板”表演。这主要是“武生”和丑角。表演前先要在关口上向乐队摆出“叫板”的手势,然后是各色表演。武生一般是跳一种叫“三脚不落地”的动作。笔者在年轻时,曾装过《智取威虎山》剧中的杨子荣,在“关口”上叫板,是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动作,首先是右手挥舞马鞭,左手摆出拉马缰的姿势,表现出扬鞭策马的动作,然后跟着板眼,跳一个三脚不落地。年龄大了后,有时也偶尔表演一下就“舞双扇”。丑角一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丑角一般又分为独角和二人以上的“会子”集体表演等。下图即为丑角表演截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傻小子关口表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丑婆关口表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老汉背老婆二人“会子”表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七品芝麻官集体“会子〞表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秧歌表演到一定程度该结束时,男艄就到“关口”预示,进行“打拐”,“打拐”预示着秧歌即将结束,乐队乐曲停止,只剩鼓点。男艄“打拐”后,找到女艄,结束“掏场子”,然后男女艄领着人掏三次名叫“剪子库”的“牌子”,然后相跟着到了关口,再次表演各种动作后才算正式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水船秧歌伴奏乐器有:鼓板、圆鼓、铰则、铙钯、马锣、唢呐、硬铰等。音乐分锣鼓声和唢呐曲牌两部分,锣鼓声以配合男、女艄的舞蹈动作为主,也用于和武生、丑角等造型“要板”做技巧的动作,唢呐曲牌用于“过街”和“掏场子”,过街时一般用“得胜回营”、“拉兔子”等,“摆场”时用“葡萄架”等,掏场子时用“狼吃瓜”等,现在也有用现代曲调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水船秧歌“关口〝乐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柳林水船秧歌还有一项重要的表演就是“陷船”(柳林土话发音为Ran船)。陷船不是每场秧歌都表演,而是在场地宽阔,接待秧歌队的主家有要求的特殊情况下才表演。陷船节目的本意为:船在黄河中航行时,忽然陷入泥潭,无法再继续前行,因此需要众人在艄公的指挥下齐心协力,把陷入的船从泥潭中推出,以继续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陷船时,不是每个“身子”都参加,主要以男艄和丑角表演为主,女艄只在陷船以前和拔船时参加,中途不参加。男艄在唢呐曲牌的伴奏下,要先后做出脱鞋、攉水、挖沙、看陷点、找支点、拿桨撑船、拗船、站在船的两头翘船、张起船帆、拉开船绳、拔出“铁锚”、指挥众人拔船、起航等一系列夸张的动作。陷船有一项规矩:只有男艄逮住“傻性”才能开始拔船,但除“傻性”外,其余丑角是不允许和艄公直接耍笑的。但各种丑角可以保护“傻性”,防止“傻性”被艄公逮住。另外就是各个“会子”之间的丑角互相之间耍笑打闹,其中逮住某个对方时在关口前“求河神”——压住被逮住的人在“关口”上做出给河神磕头的动作。当艄公逮住“傻性”后,就开始拔船,表示着陷船成功,节目表演结束。整个表演情节完整、幽默诙谐,表现了黄河流域人民不畏艰险,敢于战天斗地、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是水船秧歌的精华所在。遗憾的是朋友所发视频没有陷船的表演,因此无法截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总之,笔者认为,柳林水船秧歌与古时的柳林三镇紧临军渡黄河码头以及明清两代被称为“小北京”的柳林商业发达,人文荟萃等地域和地方历史有关,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据悉,柳林水船秧歌已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介绍有不完善或不准确的地方,还请诸位内行指正,以使柳林水船秧歌有关知识和资料更加完善和丰富,发扬光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谢谢各位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