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高中毕业以来,一晃五十年过去了,现如今已白霜满头,这其间又几次上过课堂,许多往事早已“风打雨吹去”。而“高中”则成了我的高光回响,总是个常常不息地叩击着我的心房,一幕幕,一桩桩,一个个……不时重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半世纪前寒假的一天,我收到了来自瓜沥中学(萧山八中)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总算圆了高中梦,欣喜万分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本是71(1971)寒届初中毕业,按理72年可上高中,但那一年读高中的名额是由公社统一分配的,因我们大队小,分不到名额,只能望人兴叹,然几次求读的反映,引起了公社教办的注意。后来教办胡慧琳老师告诉我;你再等一年,明年如有高中名额一定分配给你大队一个,你可以争取。同时又把我介绍到党山中学读补习班作过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后,胡老师告诉我:今年升高中要考试,僧多粥少,三取一,你是唯一历届生参考,希望你考中。应试后不久,在日夜盼望中,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后“文革” 年代,读高中是奢望的。那一年过年我特别开心,在小朋友之间炫耀了一阵子:我要去读高中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七四届高二(2)班毕业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8年校50周年校庆时班级同学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p> 峻伟的雪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宵时节正式入学,进入学校的东门后,再走过一段黑黝黝的煤渣路,迎面就是桔红色的教学楼。这年瓜中招了二个高中班,我们是高一(2)班,教室在朝南楼二层的东南间,暖暖的阳光洒进教室,室内铺设木地板,南窗外是一排齐楼高的梧桐,从窗口望去,东边是操场,西边是校园花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坛以一株大雪松为中心,四周用灌木花带作围栏,里面布置着四季花卉,一条鹅卵石小径贯通南北楼。春暖花开,那满园的新绿吐翠,花卉竞相绽放,满园芬芳馥郁,真是温馨醉人,尤其是那颗既挺拔潇洒又随风摇曳的雪松,令人遐想。待冬雪飞舞,那雪松展现出最强大的矜贵,威武岁寒不褪色,常青冬令展雪韵,焕发出特有的魅力,轻轻地抖一抖它伸展的枝条,一股雪花洒向你的脸颊。这条件,这环境,对于我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确实惊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坛内的东边是两块南北对应的大型黑板报,里面登载着学校的最新动态和好人好事,中饭洗碗后常常驻足细看,那都是高二年级的手笔,不仅文章精彩,更难忘的是那一手粉笔字与插图,令人赞叹。那时高中为两年制,心想,明年我也是高二,也能成为他们这样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中建校初期学校大门和1950年代建造的教学楼</span></p> <p class="ql-block"> </p> 阳光的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是学生的襁褓,是知识的泉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课董永兴老师严谨式,每篇课文总是抽丝剥茧地分析,通透入味,几课下来,布置了作文,说是要写记叙文。啥?还自己写作文?我从小学到初中,从未写过作文,不知道怎么写。小学一二年级耕读班,上午上课下午玩,书费减半,每学期五角钱。我娘为省学费啊,二年级后才让我去上全日班。拼音课时老师叫我站起来拼音,我之前没学过,只能靠蒙,我一拼,全班哄堂大笑。笑话我是傻冒。三四年级的语文课是毛主席语录,老师嘛,清一色贫下中农,基本上以教生字为使命,只有“老三篇”背得滚瓜滥熟。五年级重点学党的“九大”文件。初中虽然有了语文课,但以批判性的课文为主,记得傅老师教过我们写信,写批判文章或大字报,学的都是大批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等等,倒是那个哲学课记忆不浅,什么“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感性与理性”。后来换了个“H”老师,那绝对是个造反派的主,我们学生要和他打架。写记叙文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同学们都在认真写,作业是必须交的,怎么办?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有了,给它来个改头换面。于是,曾经补习班上的课文找了一篇,对人物地点作了“润色”之后交上去,千万别露馅,只求过关。结果董老师的批语只有一句话:是抄来的吗?哇,无地自容。听着董老师对好作文一篇篇的推荐,羞愧啊!知道了吧,那年月,语文教学先逻辑,后形象,这是颠倒式教学,拔苗助长,置苗何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课骆英白老师启发式,徐国庆老师形象式,都听得懂,循循善诱,渐入佳境,高一中期数学测试100分,不吹的,数学是我的强项,这是基础好啊,初中吴老师上数理,我听得很入神,有些题好多同学做不了,我基本无问题,有几次还超出老师的要求,往往虚荣一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物理课祝孟杰老师复叠式,不厌其烦,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你完全听懂为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语课王佩珍老师基础式,这外语最神奇,从未上过,听说王老师原来是翻译,太厉害了。一切从“0” 开始,王老师从一字、一声、一笔、一划教起,现在一年级的课,那时在高中才有。每天早晨在寝室里狠命地读,朗朗书声响彻校园,有一天一高二学生进来说,你们晨读英语非常用力,可是你们有些音不准。这么说白费了?不是白费,是要改进。现在,这英语只记得二句经典:English不及格,其他科目都Good。</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政治课(历史)李柏良老师故事式,这课我最喜欢听,至今记忆最深,李老师从北京猿人讲起,从头盖骨一直讲到共产主义,他用故事的形式,把个人类历史掀了一番,好几堂下来,竞然在课本上无处找,这样的课与兴趣邂逅,考试当然没问题。还有化学,生物,体育……老师们呕心沥血,同学们求知若渴。总之,我们班不仅是个阳光的课堂,更是个甘露的天堂,我们在这里吸吮、汲取、滋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0年代,学校表彰“学雷锋”先进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8年,校庆50周年,与李柏良老师(右一)叙旧</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沉甸甸的粮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师生就餐每人都有一只铝制饭盒,用于蒸主食,但城镇居民生用的是小号,而农村生往往是大号,为什么呢?是农村生特别能吃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农村普遍缺粮,尤其是沙地,耕地主要种植由国家计划下达的络麻和棉花,只有非耕地上可种些杂粮,以添补粮食,而国家配发的定粮又很紧,两者相加,仍不够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高一上学期的一个周日下午,我正准备装满米袋去上学,打开米筒后,发现米筒快见底了,正要装米,我大嫂走过来了,说:小叔,你看米不多了吧,我们家人多,粮食本来不够,细粮粗粮掺掺吃还是很够呛。现在你三哥四哥都在外打工,你又在读书,一家子三个人在外面吃饭都要带米。他们是小伙子,在外面要面子,带去的都是米,家里的米自然少了,何况家里还有四个小的(我的侄儿),他们小来,总是要吃米饭的,我们家里的大人老早吃麦麸饭了。你在读书用气力不多,只有和我们家里人一样吃了。大嫂的话,让我一阵心酸,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情景,不止是我们家有,那时很普遍,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喊缺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居民生和农村生生活上有明显的区别,居民生只带钞票粮票,来校时镇上随手量上米就行,农村生必须从家里背上粮袋子。这粮袋子有两只,一只袋子装点米掺麦麸,另一只是网袋,里面盛着老南瓜或蕃薯,沉甸甸的从家里背到学校,远的有二三十里路,有的同学星期天还要在小队里劳动一天,挣点工分,头天不能来校,只有星期一早上来,所以必须起个老早,背个粮袋再急匆匆赶路,到学校两腿发软了。所以,居民生饭盒里是白米饭,农村生饭盒里下面有点米饭,上面大半盒蒸着南瓜或蕃薯。这蒸法,当然须用大号饭盒。至于菜嘛 ,居民生食堂买,农村生来校时从家里装满一大杯子的咸菜或干菜,要吃四五天,吃完后也买几分青菜吃,那当然是少见的。因而我们的寝室里总是霉气弥漫,酸味扑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年学校正好搞基建,下午下课后经常组织高中学生劳动,还举办比赛,这个农村生有先天优势,总是勇夺冠军,而一到体育活动就傻眼了,居民生生龙活虎,农村生只有跟着玩。那时农村初中都是单班式,校舍多是老早的祠堂或旧屋,有一俩个老师上课已经不错了,哪有体育老师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全光泉校友当年的学籍卡</span></p> <p class="ql-block"> </p> 体训争第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二上学期,学校里来了一批杭体院实习生,学校领导很重视,以此为契机,掀起一个体训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训的重点是基础课目,即队列训练,以班为单位组训。课时多了,要求严了,叫准军事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军训常识与集体精神(现在叫团队),为期一月,到时作全校汇报演练,评出前三名。开训前,班主任徐国庆老师作了动员:“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是纪律严明英勇顽强的革命战士,你们常说,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是我们的理想,今天我们将参加军训,是向解放军学习的好机会,那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状态参与呢?我们班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争取佳绩。全班同学听后热情高涨,精神振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搞好体训,除正常课时外,我们经常早晚加训,从立正起步开始,一步一动,一人一行,一组一班,全要素满标准的训练,祝老师现场督训,全班同学累不叫苦,练不嫌烦,一条心一股劲,在集体主义至上的语境下,一步步走向体训的水准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全校体训汇报演练暨比赛活动在校操场举行,那天设有观礼台,校领导和老师们观摩并评估,按由低向高年级的顺序逐班演练。经过训练,各班的队列状况明显好转,看来效果很好,观礼台上常有赞语。我们班排在最后,临近出场,大家不免有点紧张,空气都有点凝固,一个月的训练,成绩在此一举。随着口令的下达,高二(2)班在操场中央亮相:立正一个钉,报数一个响,看齐一条线,起步一个声……网格式的队列横平纵直,整体划一,尤其是跑步行进,坚定的脚步声与口号声重合一致,声势嘹亮,震动了校园。全套动作一气呵成,精气神够足,好一个准军事化队列!,台上台下响起一片掌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无悬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开心,班主任老师和校领导也开心,悄悄说一句,从此校领导对我们班更加重视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校当年的运动会开幕式。</span></p> <p class="ql-block"> </p> “三学”与“二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70年代大“文革”之后,党和政府教育重建,城镇恢复了高中。但到74年我们高二下学期,尚处于后“文革”时代,故教育的风向仍有一些特别的方法。在校“工宣队”的督导下,广泛开展“三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三学”,即学工学农学军。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分子要同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课堂內的学生必须走向工农兵,把所学知识与生产一线相贯通,求得实践出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工开始在校内,为校办厂制电容器,绕线圈什么的,几天后,大家反映这是为校办厂免费打工,没有走向真正的工厂啊。校领导感到这话也对,于是把高二学生分配到瓜沥镇上的几家工厂中去。这次真的学工了,所学的岗位尽在车间,有车工,钳工,铣工,电焊工等等,我的岗位最酷——帮厨,老实人干老实活。俩周下来,同学们兴致致拜师而归,与“工”度过了一段愉快的蜜周期,技术初进,几乎成了半个师傅,我也不错,吃了半个月白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工之后是学农,时值沙地农业络麻收剥期。农村生回家劳动,期满返校。居民生一律集中落实到相应的大队去参加实践劳动,初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听说,居民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所有学生返校后必须写一篇心得体会,以示实践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了工农之后是学军,学军哪里去?校方一时无语。有人提出下部队,有人说请部队来校,就在众人纷说之间,高二(1)班提出去杭州,去亲自领略那滚滚(意思热闹繁华)的杭城。理由是尼克松万里迢迢都要来,我们只有百十里地,为什么不去?尼克松说杭州是“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那么我们的杭州到底是;“破烂”还是“波蓝”?只有走进去亲眼看一看,才会有真知。在一波又一波的呼声中,校领导同意了。但有个前提,学军要有学军样,去杭州必须步行——“练好铁脚板,埋葬帝修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月中秋,经过一番准备,学军队伍一早出发,前面有红旗引路,后面有收容队压阵,沿南沙大地内路向杭城开进,这叫拉练学军。下午三点左右快到西兴渡口时,有人走不动了,喊累声不断 ,后一段想坐公共汽车。带队的祝孟集老师索性停下来让大家休息一会,并趁机作了再动员:“学军走杭城是大家的要求,你现在想半途改车吗?不行的。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这动员给了同学们新的力量,于是整队再出发。直到六点多,总算到达宿营地,在一个学校里“下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夜蒙头大睡之后,第二天个个生龙活虎,直奔西湖去了:三潭印月、玉泉观鱼、岳王庙、武松墓……当然还有宽阔的马路、闹市中心的百货大楼,以及远远眺望的大烟囱,这些都是工商业繁荣的景象。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早已看得眼花缭乱,尼克松凭什么说我们杭州是“破烂的城市”?难道你美国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人剥削人的社会,比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还好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之后,课堂外时间占了一大把,应该可以消停了,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吗?不。“批林批孔” 运动正如火如荼,校园也不能世外,于是又投入“二批”运动中,用大字报批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 ,批林彪辽沈战役中不按毛主席的部署,畏敌如虎迟迟不下锦州,批那个臭名昭著的“571” 工程纪要,特别是狠批上大学论分数这个资产阶级的产物。张铁生以白卷上大学,《决裂》(电影)以手上老茧资格上大学……该死的封资修,读死书考大学,真是迂腐透顶!完全是白专道路。这给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烙印,今后出头与考试分数无关,要凭表现。虽然“三学二批” 多与教育精神相悖,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内容还是很好的(如学军等),给我们带来许多回忆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0年代,学校”学工学农学军“(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热烈的欢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学”“二批”之后,人的心思有点出野,上课最怕叫到名字回答问题,可越怕叫得越多,回答不是残缺就是茫然,老师对我“刮目相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一月中旬,一个好消息传来,征兵开始了。这个我有优势,我是56年出生,班里老大,也是我班里所得唯一的第一,已年满十八,属于适龄青年,其他同学多是57、58,暂时甭想。我们高二几个适龄生去找征兵办要求应征,接兵干部的回答是:高中生部队很缺,但你们是在校生,应先完成学业,再应征不迟。当头一盆冷水,无奈啊。灰溜溜地回到教室,郁闷极了。眼看着当兵无望。这时的我,郁闷极了,上课出魂,下课瞎遛,基本半个混蛋,狠不得早毕业早解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熬混了半个月后,好消息真的来了,征兵办来通知,鉴于本届高中是寒假生,学课基本完成了,接兵部队同意招应届学生兵,但必须要个人打申请。于是,第一时间,箭一样飞出教室,去递交应征申请书:我要去,我强烈要求去,我坚决要求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年冬天特别冷,我是穿着步余君同学的大棉袄去一次次体检的。体检结果,其他应征同学都刷下,只有我独中一元。消息传开,同学们都为我高兴,至于我自己,完全飘然在外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快,入伍通知书下来了,并穿上绿军装。班主任徐、祝俩老师很重视,专门为我召开“全光泉同学光荣入伍” 欢送会,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同学们羡慕、祝贺、送纪念品,老师们叮嘱、教导,大家都对我抱有殷切期望,同时,因为我入伍,还提前拍了全班毕业照。这是我人生中最开心最幸福的一个会,真是没齿难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家出征那天,同学们又来瓜沥后花园送我,汽车开动了,汪官友同学仍在车后跑步送行。我知道,他不仅是送,更是追,追逐他的从军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同学来信告诉我,这年的全校工作总结会上,沈子正校长也讲了我的事,说今年我校有一名学生光荣入伍,这也是学校的光荣,希望今后多出学生兵,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几年后,我“光荣退役”―回乡了,还是和同学们一起打拼,投入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毕业证书丢了,立马去找祝老师,可否补证?学校很快为我又办了个毕业证书。于是乎,我的高中毕业证上比别人多了一个 “补”字,没想到,后来在招干中真的派上用场。母校啊,你对我终生有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乐,秋千架上衬衫薄”。人易老,只有母校忘不了。瓜沥中学,你“传道”了我青春的憧憬,你“授业”了我人生的方向,你“解惑”了我学习的源流,你是心中永不远去的灯塔。建校65年来,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知为社会输送了多少莘莘学子,今天的你,与往日已不可同日而语,更加朝气蓬勃,更加深厚博大。作为曾经你的学生——“我们”,不管今天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年长或年轻,都对你怀有难以忘怀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全光泉校友在部队期间。</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谨以浅作与校友们共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友全光泉 2023.2.10于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