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彩石有座“围子山

蓝山咖啡

<p class="ql-block">  围子山是村人对顶部建有军事防御功能石围子之山的俗称。西彩石周边地区分布着数座围子山,比较著名的有小龙堂围子山和赵山围子山。</p> <p class="ql-block">石围子残墙</p> <p class="ql-block">  小龙堂村围子山位于东小龙堂村东、庄科村西、鹊山村北。该山本名“灯山”,旧《章丘县志》有载,清咸丰年间山顶建防御工事石围子,故被周边村民称之“围子山”。此围子山地处西彩石之东,距村约2.5公里,村人称之“东围子山”。东围子山的石围子依山而建,地势险要,石墙总长约200米,残高1至2.5米、宽0.9至1.5米,没发现碑刻,但估计为清代防捻军犯境而由周边小龙堂、庄科、鹊山等村联合修筑。</p> <p class="ql-block">  赵山围子山位于赵山余脉,东依西顿邱和沙沟村,西临唐冶村。该山原名“冶山”,旧《章丘县志》有载,山顶建石围子后亦被称之“围子山”。又因山处西彩石之西,故村人称之“西围子山”。西围子山东距西顿邱村1公里,西北距唐冶村1.5公里,西南距西彩石村约4公里。该山石围子规模比较大,由石寨围墙、寨门、堑壕、屯兵屋等建筑组成,围子墙连绵数百米,将两个山头围于寨内,墙高垒深异常坚固。该石围子由沙沟庄、武家庄、枣园庄、山头庄、和二庄、唐冶庄、西流海庄(另一个村名石刻漫漶不清,疑似西顿邱村)等周边八个村庄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联合修筑,是一处为防御捻军而建的军事防御设施。该山石围子建成后,匠人在附近摩崖石刻七律诗一首(详见《赵山石刻》一文)。有传山下唐冶村因抗捻有功,咸丰皇帝下旨表彰并镌刻“圣旨碑”,其实捻军犯境时并未侵掠至彩石、顿丘、唐冶、邢村诸村,也未发生战事。</p> <p class="ql-block">赵山围子山石刻</p> <p class="ql-block">  除上述两处围子山外,西彩石村也有一座连本村人也鲜知、但山顶建有石围寨墙的围子山。该山即位于村子东南的丘子山,村人多称之“小山坡”。小山坡石围子位于山顶东北部一平旷开阔的山头,面向俗称“东南头”的村子东南部而建。该处石围子大致呈正圆形,直径10余米,石墙总长200余米,合围面积近4000平方米。围墙用不规则大块石料堆积而成,残墙高1至2米、宽1至1.5米,北部和东部比较坚固,南部围墙相对较低,所用石料体积也比较小。石围墙西南角面向主峰方向留有一约3米宽的缺口,面对村庄的一面辟有出入口,疑似是进出石围子的寨门。</p> <p class="ql-block">  考小山坡石围子,应该也是村民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为防捻军袭扰所建。清末捻军多次过境济南一带,其中两次路经或逼近西彩石周边地区,并在历城东部和章丘北部发生过激烈战斗。据《山东通志》载,清咸丰十一年七月,“捻匪窜莒州,扰及东三府。另股南捻犯省城,旋亦东窜”。清同治六年五月,“任柱、赖文洸股匪由豫窜东境,渡运河图扑省城,时东阿知县周毓南防河戴庙与贼战,死之,贼窜登、莱、青等府”。《山东通志》的记载虽然很简要,但也可以看出捻军曾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两次进逼济南,省城告急,在官府严密防范下弃城东往,中间途经并侵扰西彩石周边地区。</p> <p class="ql-block">  捻军过境虽未在村境内形成兵难,但周边地区发生过激烈战斗。《章丘乡土志》记载:“咸丰十一年,捻匪自西南一带窜入邑境,连陷城西马棚庄、城北张官庄土圩,杀伤甚重。城北刘王四庄人素娴拳勇之技,与贼力战自辰至酉,杀贼数百人,嗣贼大股继至,众寡不敌,村中老幼杀无孑遗。贼闻僧忠亲王统兵至始窜。又,捻匪自济南东窜,邑人督率练兵在历邑之龙山镇唐王道口、韩家桥一带防堵,设险据守,其后贼出敢死军冲突而前,众遂不支,阵亡数百人”。“同治六年,匪首赖文洸率众匪在各村劫掠后,官军自西来,贼乃东窜。带兵官杨统领统兵数千在县城东关、南关立营防守,贼遂未得西窜”。</p> <p class="ql-block">《章丘乡土志》关于捻军犯境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关于咸丰年间捻军窜扰西彩石周边,村北赵山之巅同治元年刻立的《重修赵山庙记》碑载:“去年(咸丰十一年)秋反寇西来,……既而贼转北趋东,周围十数村独免于难”。据村中老人相传,当捻军经过赵山一带时,周边四邻八乡团练乡勇及青壮村民在乡绅带领下手执刀枪棍仗,鸣锣聚众于赵山周边,摇旗呐喊以壮声威,最终捻军见无机可乘未及抢掠即行转往他处。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个事实,袭扰山东地区的捻军属于兴起于安徽北部淮河平原的农民武装,武器装备落后,作战实力特别是攻坚能力并不强,只是善于平原地区流动作战,遇到土圩子或许能攻陷,但对深沟高垒的城市和山区石围寨子则束手无策,一般不会贸然攻击坚固设防的石围子。故而捻军至赵山周边地区,见到坚固设防的石围寨墙,也只能望山兴叹,“既而转北趋东”。这应该是西彩石周边地区没有遭到捻军侵袭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围子墙内岩石上的角石化石。“角石”是奥陶纪海洋中分布很广的头足类生物,距今3.5亿年左右,那时候村境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p> <p class="ql-block">  小山坡石围子应该是这一时期由村子东南部(主体为四大队)乡民所建。当时西彩石老村子部分修建了数处哨门和土圩子墙,另有白土山大圣院坚固的寺院墙体可做防御工事以防匪患,而“东南头”所处地理位置开阔,周边无险可守,村民们便在乡绅、首事倡导下在小山坡山顶修建石围子藏民储物,以备紧急时所需。</p> <p class="ql-block">从卫星看石围子,中间环形建筑即围子墙残址</p> <p class="ql-block">  令人存疑的是,该石围子几乎是用大块石料堆积成墙,整个围子未见明显的砌垒墙段,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处已经备好建筑材料,但又没有开工建设的半拉子工程。估计是当时修筑石围寨墙工料都已经备好,因匪患已平,社会趋于安定,工程随即放弃,形成一处烂尾石围子。也许正是因为山顶的石围子没有筑起,从山下看不到高高的围子墙,故而山名未改,仍称小山坡,否则该山也有可能被称之为“围子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