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用手机拍照,感觉自己还有点天赋,</strong><strong>可以骂醒我嘛?」</strong><strong> </strong>这是我前几天在某平台上看到的一位手机摄影爱好者的问题,问题下方附有几张他拍摄的照片。看到该网友的照片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再看看题主的问题,还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也恰恰是大部分摄影初学者所面临到的尴尬期。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学摄影需不需要天赋这个问题?但在回答答案之前,我想先来和你简述一下普通人学摄影必将经历的三个阶段,或许可以帮你少走些弯路。<strong>凭感觉拍照对吗?</strong>在摄影初学阶段我们总会跟着所谓的“感觉”在拍照。这个阶段拍摄者还没有建立构图意识,更别说观察环境的细节了。大多数人和该网友一样只是把所见、所闻、所感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来,这时候会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我拍得挺好的! 而学摄影的第一阶段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专研器材,研究参数。“摄影穷三代以及三分前期七分后期”成为圈中口口相传的经典语录。以上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我们暂且称其为摄影萌芽期。在萌芽阶段你所接触的知识面是宽泛的,五花八门的摄影教学干货让你应接不暇,因为知识都是新鲜的,所以你会有很强的获得感。 <strong>但学得杂就容易走偏,找不到学习的方向!</strong>如果你运气好遇到一位摄影伯乐,那么也许你很快就过渡到第二阶段,当然也有好多人兜兜转转好多年才迈过第一阶段。但是我们身边绝大部分人在第一阶段就躺平了,虽然学到很多知识,但眼睛会了手不会。此时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没有摄影天赋”。学摄影一时兴起,买完相机角落吃灰,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每个人对摄影的理解以及定义都不同,所以你的兴趣点在哪里我也不太清楚。但在这里我想和摄影初学者分享的是,<strong>在学习摄影的第一阶段你一定要在海量的知识面前,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习基础构图,并应用在日常拍摄中,学会给照片做减法,例如可以把建筑列为主要的拍摄对象。</strong><strong> <strong>照片同质化怎么办?</strong>学摄影的第二阶段也是在学构图,但是除了基本的点、线、面之外,你会开始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同样是拍建筑,你会将错位、光影、色彩等技术运用其中让照片有更多可看性。虽然元素增多,但你依然会遵循「画面简洁、主题突出」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你在学习摄影第一阶段所打下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你会接触到另一个层级的摄影内容,你会根据个人喜好,有目的的去搜索,学习一些摄影知识。有这种学习热情是件好事,但要注意不要“错误越级”,比如有人告诉你“忘记构图”,然后你真的就开始瞎拍,最后看看自己的照片变成“四不像”,你会进入所谓的摄影瓶颈期。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摄影,记录生活琐事。那么第二阶段则是培养兴趣,挖掘趣味视角。这个阶段你会发现,摄影不仅仅只是记录眼前所见,它也可以在一个二维画面中呈现出生活中肉眼所看不到的精彩瞬间。在这个阶段当中冲突、错位、光影、色彩等关键词成为我们摆脱照片同质化的锦囊妙计。 随着你的摄影技术日渐成熟,作品获得认可,你的微信好友列表中自然而然会多了好多优秀的摄影创作者。你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都是很多大佬的美图,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拍的东西和别人似乎都差不多,天天拍光影和决定性瞬间也变得没意思了,你有了突破自己的想法!那么恭喜你!你即将迎来一个蜕变的过程。<strong>自我蜕变?</strong>如果说前面两个阶段我们还能在网上找到许多学习教程的话,那么进入学摄影第三阶段,更多是一种自我感悟了。回想起学摄影萌芽期常常挂在嘴边的“感觉”,和第三阶段所悟出的摄影哲理,其实是两码事。除非要向专业摄影方向发展,你需要找到适合你的导师。而如果你只是把自己定位为手机摄影大众中的一份子,那么在第三阶段最经济高效的学习方式是看图、收藏优秀图片,提升审美丰富思维。 看图、收藏优秀图片,伴随着我们学习摄影的三个阶段,只是你的“标准”在每个阶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第一阶段,你收藏的是画质清晰的,小姐姐漂亮的,后期独特的。第二阶段,你收藏的是视觉冲击力强的,构图巧妙的等等。第三阶段,你开始注重内容本身以及艺术价值。对于摄影美学你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你会喜欢上某个摄影师的风格,从他的作品中读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再是基础的构图以及后期。比如被奉为手机摄影奥斯卡的IPPA,每年公布的获奖作品中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作品。如作品题材、观察视角、表现形式等等,而如果你正处于摄影萌芽期你也许会感叹一句“拍的是啥?”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6cP6NqOIgsSFG9h1d1kj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