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蒙爱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过罢元宵节,就盼望二月二了,家乡偏关的二月二有许多传统习俗,非常隆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月初一早上,爷爷和一大盆泥,全家总动员,有拿小铲子的,有握泥匙子的,把家里犄角旮旯所有缝隙都泥严实,奶奶说是“泥蚰蜒窝”,泥住了虫子们就不会出来叮咬我们。上午,妈妈和一盆面炸油炸食品,说是“炝蚰蜒窝”。二月二早上我们还在被窝里,妈妈就每人递给一把炒豆子,瓜子,花生之类,说是“咬苍蝇”,这天早上吃炒货,这一年就不会遭苍蝇祸害了。这天,家里的吃食也有讲究,我们家早上吃莜面饺饺叫“安龙脚”,中午吃饸饹或擀豆面叫“提龙头”,晚上吃“荞面圪坨”说是“安龙眼”。最讲究的是,天不明父亲就要从旱井里挑一担水回来,水桶内放着几枚铜钱,叫做“引钱龙”,为的是求财源茂盛、全家人过上富有的生活。这一天,理发师可忙坏了,男女老少都洗澡,女人修头发,男人剃头,名曰“抹龙头”。 晚上,家家张灯结彩,户户门口都垒旺火,名曰“点火龙”“发火龙”,摆供品上香,爆竹齐鸣,热闹非凡,一点也不亚于除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传统习俗意图只有一个,求龙神保佑,万事如意。小时只是觉得红火热闹,高兴的不得了。现在想想这些习俗有其历史溯源:一说,偏关县为历史边关要塞,又是内外长城与黄河的交汇处,来自中原的戍边将士及其后裔,以及迁来的移民,大都是龙的传人。他们在二月二这天,怀着忠君爱国的思想,以振兴黄河与长城的龙威为职责,举行隆重活动,祭祀龙神,祈祷边关的宁静,求得龙人的江山永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又说,偏关位于晋西北角,地处黄土高原,春来较晚,每年二月二前后,正逢雨水、惊蛰节气,气温刚刚开始回升。人们视此为主管云雨龙王露头的日子,降雪变为降雨,故有“冰消河开水长流”的谚语。偏关是十年九旱的地方,土地贫瘠,耕地像画一样斜挂在山坡上,祈求龙王下雨,看老天爷脸色吃饭,历来形成了一种迷信心理。当然,这是过去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习俗渐渐淡化。但二月二对于家乡偏关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对促进县域经济交流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开展,助力特色产业、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天,能走动的人几乎是全部出动去县城赶二月二了。乡下的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拥向城里。小县城里街市装扮一新,到处张灯结彩。大街上熙熙攘攘,万头攒动。街上闹红火的队伍一拨紧接一拨:撑旱船的姑娘左右划动,坐彩轿的大妈得意忘形,扭秧歌的高跷队活蹦乱跳,背媳妇儿的猪八戒呲牙咧嘴,威风锣鼓队大显身手,彩扇队的媳妇扭腰作怪……看,那一条条巨龙在“空中飞舞”,在十番锣鼓的伴奏下,唢呐吹着《将军令》、《得胜令》等各种曲牌。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舞龙人和舞狮队统一步伐,舞起龙灯和狮灯,浑如一条条火龙在空中飞舞,煞是壮观。一辆辆彩车装饰得色彩斑斓,缓缓驶过。看红火的人摩肩接踵,一个个伸着脖子尽情地观赏。随着闹红火队伍前行,人群也向前蠕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最壮观的是矗立在新台子广场的大旺火。有十几米高,上面搭着两条大红飘带,随风飘扬,十分威武。几个师傅在焊接的铁架子上,一层一层地把大块炭垒起来,底座大,顶部小,很像埃及金字塔。二月二下午旺火就点燃了,晚上,那大旺火熊熊燃烧,旺气冲天,映红了半壁天空。众人们围着烤火,孩子们则围着它跑着、跳着、笑着追逐打闹,不时把兜里的鞭炮扔到旺火里。鞭炮的爆炸声,人们的说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那旺火把一个个冻红的脸蛋烤得更是红光满面。据说在这个旺火前烤烤肚子,一年不会肚子疼,许多家长抱着孩子烤肚肚。那旺火得燃烧好几天才能燃尽。现在想想那大旺火实在不安全,近些年大旺火变成电子旺火了,整齐好看,也是火苗从缝隙间射出。虽然不污染环境,也安全,但它缺少了温度,人们对它似乎不太感兴趣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古会期间,新台子上有省晋剧团唱戏助兴,唱的都是精典戏剧。什么《打金枝》《五女拜寿》《杨家将》……看戏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老太太老头子们坐着小凳子仰着头看得入了谜。有的人还不时跟着摇头晃脑“哼哼”两句,也有不识戏的坐在懂戏的人旁边看边听人说戏。讲戏的人讲得津津乐道,听戏的人听得有滋有味。年轻人没有耐心看戏,三五成群,到处跑着看热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届时,各种小商贩,耍把戏的马戏团都云集小县城,集市上一派繁荣的景像。妇女们购买各种日用品,和小商贩们竭力讨价还价;小孩子举着糖葫芦,添着棉花糖,在玩具摊位前欣赏把玩;年轻人则体验各种游戏,射击,飞枪,碰碰车。在小吃摊前坐下,喝一碗杂羊肉汤,热乎乎的;吃一个凉碗托,真过瘾。满满的烟火气,盛世年间,市场繁荣,到处欢歌笑语,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近些年,由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振兴局牵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每个乡镇都展示各自的特色农产品。偏关地属黄土高原,宜种杂粮。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农业技术员指导下,特色农产品层出不穷,展厅里农产品玲琅满目:那金黄的小米,珍珠似的糜米,玉米粒粒饱满……品种多,产量高。大会将对这些产品做出公正的评选,优胜者会获得奖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围观人群最多的是赛羊现场。一只只肥硕的羊被人们牵入会场,有肥壮的绵羊,有矫健的山羊,有环形角的公羊,有多胞胎的母羊……它们昂首挺胸,步骤不齐。经过评委严格筛选,得胜者头戴大红花,由主人牵着上台领奖。这些活动大大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夜幕降临,花灯初上,万家灯火,各种花灯放射出奇光异彩。大街小巷还是人流如海,一片龙腾虎跃的景象。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响,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向天空,几声脆响,夜空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许许多多,绚丽多彩。那烟花朵朵,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蘑菇,有点像一条银色的瀑布,有的烟花散开了,我形容不出它的样子,红的,蓝的,绿的,黄的,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美丽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偏关的二月二古会越办越丰富,它将民俗文化和旅游结合,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盼望偏关乘祥龙腾飞,偏关的明天更繁荣富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