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的三次对话~两种学说的交流碰撞给我们的启迪(谱祠文化宣传之七)

吴振达【聚荣文化·延陵吴氏家谱】

<p class="ql-block">老子和孔子是古代两位有名的先贤哲人,两人生活在同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历史上两人曾见过三次面,每一次会面老子的话都道尽玄机,让孔子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老子是道家学说开创者,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两位哲人的学说影响了后世几千年。两人的交流是两种学说的融合和碰撞,其间每一次对话都值得我们后人反复品味。</p> <p class="ql-block">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p><p class="ql-block">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p> <p class="ql-block">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是在青年时期,孔子听说老子在周王室做国家档案馆的管理人员,饱览群书,学识渊博,便带着弟子南宫敬叔专门前去洛阳拜访。</p><p class="ql-block">孔子在洛阳逗留了几天,老子和孔子互相谈论了很多道理,孔子受益良多。临走时,老子前去送行,途中经过黄河,孔子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感叹:“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感叹人生年华易逝,如河水一般一去不回,又不知其归处。老子便说:“人是从天地之间而来,所以与自然本就是一体,人的生老病死就如春夏秋冬一样,都是自然规律,并没有什么可以悲伤的。人若顺然自然便不会被烦忧所乱,若为仁义奔走,若让名利留心,焦虑烦恼就会产生。”</p> <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为人间大道而忧虑,仁义不施,各国的战乱灾祸就不能停止。人生短暂,我长叹难以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p><p class="ql-block">老子指了指奔腾的黄河说:“你知道水的德行吗?”孔子很疑惑,老子就说:“上善若水,水就是最高境界的善。它能温养滋润天地间一切事物,却从不追名逐利,以求回报。它敢于处在人所厌恶之处,这样的德行反而更接近大道。”孔子听后恍然大悟,拜谢老子。</p> <p class="ql-block">水随波逐流,善于根据环境改变自己,顺应自然之道,从不随意争斗,虽柔弱,却又能击穿顽石,这便是最高境界的善道。具有完美品性的圣人,应该如水一般,不骄不躁,顺应自然规律,包容世间的一切。</p><p class="ql-block">这真是所谓:上善若水 至善之道</p> <p class="ql-block">孔子第二次拜见老子时,距离前一次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这时的老子已经辞官,回到了家乡苦县。</p><p class="ql-block">当时孔子收集了很多儒家经典书籍,想把这些书放在周王室档案馆里,以便流传后世。档案馆官吏不同意,孔子的弟子便说:“老子曾在此做官多年,不如找他求情吧。”于是孔子便带着弟子前去拜访老子。</p><p class="ql-block">孔子见到老子,说出了来意。没想到的是,老子拒绝了他的请求。孔子就向老子陈述起了收集到的经典书籍,想让老子明白,他的书确实是传世经典,值得流传后世。老子却听得很不耐烦,说:“你直接说重点吧。”</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重点就是‘仁义’。”老子就问:“你所说‘仁义’,是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吗?”</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这当然,君子没了仁义怎么在社会上怎么立足呢?没有了仁义的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修养仁义不仅是君子的本性更是人的本性,先生为何这样问呢?”</p> <p class="ql-block">老子说:“你的话太迂腐,太不现实了,世道如此之坏,你却教人博爱。人不停宣扬对人无私,推行仁义,反而才是最大的自私。”</p><p class="ql-block">“天地万物本就有其运行规律,日月星辰,散发光泽。禽兽飞鸟,物竞天择。花树草木,挺立大地。摆脱仁义的束缚,遵循大道而行,方能求得至高境界,不停宣扬和追求仁义,就如同敲着鼓去追丢失的孩子,不仅惹人发笑,对寻求大道也没有帮助。”</p><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宇宙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自有规律,人只要遵循天道本性,自安其乐就好,不断标榜和推崇所谓的仁义,反而会扰乱人的本性,离大道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真所谓:人之本性 顺其自然。</p> <p class="ql-block">孔子第三次拜见老子时是在五十一岁,此时的孔子已名扬天下,老子已隐居许久。已过天命之年的孔子依然还未寻求到心中的大道,便前去找老子请教。</p><p class="ql-block">孔子到来后老子就问:“你又来找我做什么啊,我听说你如今已经是北方有名的贤人了,难道还没有寻到心中的大道吗?”孔子有些惭愧的说:“是的,还未寻到心中的大道。”</p><p class="ql-block">老子就问:“你是如何追寻你心中的道的呢?”孔子回答:“最开始,我向天地寻求大道,过了五年,没有求到。后来我又从阴阳变化中寻求大道,二十年后依然未寻得大道。”</p><p class="ql-block">老子说:“你这样真的是很难求到道的,如果大道可以奉献,那么臣子就一定会把大道奉献给国君,如果大道可以举荐,子女都会把大道送与父母至亲,如果大道可以随意传授的话,那么人都会把大道传给子孙后代。但这一切显然是无法做到的。”</p><p class="ql-block">老子认为,大道之所以不可以随意传授,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品格,每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内心,用心去感受和体会道的运行,才能识得大道。内心开悟道理,没有外在顺应,道就不会运行,外在进入内心,心中没有主导,道就不会停留。只有心中开悟,外部顺应,方能领悟到真正的大道。</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大道之境 不可传授</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是儒道结合,相辅相成的文化,既讲究清静无为,又讲究积极入世,如何选择取决于那个思想更顺应时代,孔子和老子都是独具人格魅力的先贤,他们的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而孔子作为一代宗师,学识渊博,可以长途跋涉,虚心前去求教老子,这份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就值得后世所有人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