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李花盛开的地方

詹有星

<p class="ql-block">  内炉村距西洋镇10公里,有7个自然村,总人口1300多人,是福建革命老区之一,因种植芙蓉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0年被命名福建美丽乡村。</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听到“内炉村”,是缘于龟山公园的观音石。2003年龟山公园北侧入口处安放了一块千年“观音石”和一个大型天然“官印石”。观音石高10多米,最宽处近4米,最厚处约3米,重约120吨,矗立于花岗岩砌成的莲花基座上;“官印石”长3.6米、宽2.5米、高2米,重达40吨,基座上方下圆,预示天地合一。</p><p class="ql-block"> “观音石”和“官印石”均有碑文,诠释他们的出生地皆为西洋镇内炉村。那时我想,这个村一定景观秀丽、怪石林立,否则两块吉祥物何以皆出自同一个村?如果有机会要去一睹芳颜。 </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家住西洋镇的一位同事说内炉的李花开了,要带我们去看李花。内炉的“芙蓉李”闻名遐迩,据说村里芙蓉李的种植面积近万亩,每年李花盛开之时,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有了这个机会谁不动心?</p><p class="ql-block"> 阳春二月,百花盛开。车子一驶入内炉村,道路两旁山头上的李花一树树,一丛丛,一片片,洁白的李花如云似雾,漫山遍野,让人不由的想起南宋诗人杨万里《丙戍上元後和昌英叔李花》的“春暖何缘雪压山,香来初认李花繁。”车上的女同事看到远近山头处处银装素裹暴出阵阵惊叫,而我的心思更多的放在村容村貌上。内炉村是个“两面青山夹一谷”的狭窄盆地,南北两面青山连绵,一条小溪蜿蜒曲折,自东向西而下。进了石牌坊不久,见一跨溪桥亭,西洋的同事说,那亭子的位置就是当年观音石的立身之处。我们下车进亭观赏,感受明万历本《永安县志》记载的:“观音石,大溪中,高耸如观音佛” 情景,只是记载中的“大溪”现在变成了“小溪”,周边也不见我想象中的“怪石林立”,然而两面青山,满目青翠,弯弯曲曲的溪流清可见底,一尘不染的空气弥漫着李花的馨香。</p><p class="ql-block"> “春国送暖百花开,李花怒放一树白”此次的内炉之行,对李花的感受大体和李白7岁时与家人合作的诗句一样。意外的收获在中午的午餐中。那天上午,西洋那位同事一位在内炉的同学与我们巧遇,非要拉我们到他家“吃便饭”。席间,主人了解到我与他同姓,都姓詹,一下拉近了距离,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了内炉村詹氏的由来,以及村里的人口、土地和村民的生活状况。他说“感谢共产党对革命老区的支持,这几年村里的公路、水路都是政府拨款修建,就连他们种芙蓉李的灌溉设备都是政府补贴……”</p><p class="ql-block"> 内炉村是个革命老区!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的情况。1934年7月,为宣传红军抗日主张,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小陶、洪田,经西洋林田村出内炉村杉岚后,经青水、槐南,到达大田、尤溪北上,内炉至今留有“红军就是工农群众自己的队伍”等红军标语。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闽西北特委书记林大蕃为首的闽西北游击纵队,在大田、永安、尤溪一带广泛联系当地群众和各校师生,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内炉村是游击纵队长期开展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群众为游击队捐款、捐物、送饭、送情报,支持革命斗争。1945年9月下旬,林大蕃奉命潜回大田筹款筹粮,在攻打龙门乡公所时队伍陷入重围,他沉着指挥,边战边撤,浴血奋战九昼夜,最终因寡不敌众,在内炉村黄春洋遭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内炉人民为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辛勤耕耘,遗憾的是,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仅仅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在村支书詹元兴等村两委的带领和推动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村芙蓉李的种植面积达到了9000多亩,约占西洋全镇果树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2017年“内炉芙蓉”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内炉芙蓉李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不仅畅销江浙、广东一带,还“红”到了国外,远销东南亚, 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p><p class="ql-block"> 去年八月的一天,市作家协会组织部分骨干会员到西洋镇开展“福满燕城、美丽永安”主题采风活动,我随采风团再次走进内炉村。其时,2022年西洋镇首届芙蓉李节刚落幕不久,村子里依旧红旗招展,整个村子还处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芙蓉有李、只争朝西、一路向洋”的标语随处可见,它仿佛向我们昭示,这片红土地,通过发展芙蓉李种植、精深加工,积极推进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人文底蕴的深度融合,不断延伸“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条,村民的日子一定像那飘扬的旗帜一样,越过越红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