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影

高山流水(公众号:觉者之道)

<p class="ql-block">观梅后序</p><p class="ql-block"> 梅花是国人的爱,文人墨客更为钟情,凌寒,迎春,清香,铮铮铁骨,艳而不媚,屈而不卑,种种赞誉集于一身。依我看其实是文人清高孤傲、外尊内卑、自我赏析之心影也。</p><p class="ql-block"> 梅花只是梅花,没有特别的。虽然有“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的诗中画之境,但那是想像而已。还是李商隐说的直白:“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梅花易老更易谢。王冕曰:“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太夸张了。这几日我在梅园中转,实在闻不到清香。再看蜡梅都谢了,却不见哪儿有春天的气息郁发。</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一些文人把书读死,以为古人说得都有道,跟着吟唱,于是乎变成了“跟屁虫”的不少。</p><p class="ql-block">梅花只是梅花,野生的梅花是有少许清香的。但需靠近它才能嗅到,梅花本不需要文人的赞美。虽知梅花有时还是很孤独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深山中的梅花是最可贵的,“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p><p class="ql-block"> 现在梅园中的梅花,大多是人工扶养和嫁接的,看上去似乎美,若三年无人理睬,生理的残、心理的病也就完全显露出来了。大众却还捧其为花中菁英。</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所见的梅花,几乎“只有花态度,全无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我连续三天去上海世纪公园看梅,就是要看透它的脸皮、骨头和内在。第一天是“看花”,观看梅花的形和状;第二天是“赏花”,赏析梅花的形和神;第三天去看,已不见梅花之美,枝头上尽是花萎瓣落,昨天的少女今天已是卖瓜的黄婆,这就是内在的本然。虽然梅花还是梅花。</p><p class="ql-block">这使我联想起学习、工作,凡事都可以从认识其表象始,悉知其底里,然后了知其内在的必然,这样才能超越事物的外在和事物本身。</p><p class="ql-block"> 人生或谓生命似乎亦同此理,此即知道、识道,超越有形之道。若不如此,人生难道只有食色性诸事,而终日溺于色声香味触意乎!</p><p class="ql-block"> 观梅赏花,岂限于观赏🌸姿而囿于诗画旧框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