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外杭州研修日誌(二)

铿锵行

<p class="ql-block">今天有幸,得以聆听浙江大学屠莉娅教授关于《走向核心素养的实现与全面育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标准修订的理念与要求》讲座。</p> <p class="ql-block">陈烈操作为学员代表,向大家隆重介绍屠教授。</p> <p class="ql-block">屠教授开题阐述主讲纲要。</p> <p class="ql-block">屠教授向我们呈现出时代的趋势、课程变革的背景。以前的学生学习既定的知识,以背诵为主,现在的学生则要有能力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思考学校课程设计、教育理念的时候,不能只从某一学科出发,不能局限于学校及地方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层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契合“三有”时代新人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屠教授说道,我们的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态度,秉持的价值观和理念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育脱离不开跨学科融合,课程结构化组织能更好的了解学科的本质。屠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学习完古代史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可以穿梭时空,分小组来整理人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事件,编辑成册,册子中的内容要包括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学生通过收集资料,验证想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古人的智慧都在历史中,知史明史,学生在今后也可以用历史的眼光来解决问题。在方张松教授的讲座中也提到过数学圆周率的教学,有的老师只告诉学生背下来,或者讲一讲圆周率发现者的小故事。但是,这些授课方法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可如果老师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计算,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结果,那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学校的课程中知识点很重要,可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学生发展了什么样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此项内容,屠教授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往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倾向于习题练习,也是题海战术,而这些练习都脱离了实际生活,对学生而言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知识点或者是几个数字。如果同一个知识点的考察方式有所变化,很多学生解答不出来了,很难跳出思维的惯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对特定案例的依赖,更富有创造力。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多学科应共同合作,实现学科间的融合,创设情景主题(比如:劳动课也可以在语文学科中实现),帮助学生树立知识框架,提供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把控问题的能力。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课程与学习变革的关键维度”三个大论题入手,全面分析了课程变革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发展的趋势,面对时代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思考,如何培育“三有”新人,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怎样去发挥学科的价值等等。</p> <p class="ql-block">教育追求的是“变”与“不变”。变的是随时代的发展,人的观念与价值发生了变化,教育者也应与时俱进,要跟时代的发展“变革”教育思路和方法;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p> <p class="ql-block">课下,学员与屠教授的交流、互动。</p> <p class="ql-block">汕尾青研班扬帆组全体成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