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一片遗失花季的土地 ——久远以前的青春祭</p><p class="ql-block"> 引子</p><p class="ql-block">那一片土地,</p><p class="ql-block">我埋藏在心底……</p><p class="ql-block">轻易不去触碰,</p><p class="ql-block">因为岁月已经开出了花朵~</p><p class="ql-block">不用常深翻耙犁……</p><p class="ql-block">那一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对于我</p><p class="ql-block">是个似乎遥远、</p><p class="ql-block">却又很清晰的梦境…</p><p class="ql-block">梦里,</p><p class="ql-block">我莫名回到那里,</p><p class="ql-block">在那陌生又熟悉的田头、塘边,</p><p class="ql-block">一遍</p><p class="ql-block">又一遍,</p><p class="ql-block">找寻,</p><p class="ql-block">找寻……</p><p class="ql-block">那个</p><p class="ql-block">一直呼唤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片被我深深埋进记忆的土地,我以为已经日长天久,自然会慢慢黯然失色。可它常常闯进我的梦里,就像一张老照片,黑白分明,中间的灰调子,细腻而丰满,充斥着各种明晦交织的细节……这么多年过去,心的刻痕深深浅浅,岁月之河经年的冲刷流淌。那些依然清晰、赫然在目的事和人,我将把心为载体留下的真诚,用情作笔,以白描的手法,忠实描摹我记忆里那片土地上的风情和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那天,那一片冬日里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下乡前夕。与南师附中同班部分女同学合影,摄于南京山西路广场口、国营山西路照相馆(当时改名为红wei 兵广场,长征照相馆)。不日后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中,15位女生中12人分别去了苏北淮安、洪泽插队,南通启东(回老家),东海农场、我(上排中)与中排中、下排右二,三人跟我妹学校(玄武区都安排在苏南、我校属鼓楼区,都在苏北)单独去了离南京90里远的句容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句容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的开阔平地上,有一对庞大的带翼的石兽——傲然雄踞、昂首向天、颇为壮观,似乎能听见它仰天嘶吼的长啸……看着像狮,人皆谓之“石狮”。石狮后面不远处还有一对石柱,这是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它们是中国南朝陵墓石刻中保存最宏伟的一处。已有1400多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公社名字的由来,南朝石刻——辟邪。当地人不识,唤为“石狮”。</span></p><p class="ql-block">我和小我两岁的妹妹还有一位同学插队在当年的句容石狮公社,后莘村上(另一个中排中那一位,是开春后,才来的。)从我初见,这一对离我们村挺远石狮,并无大路可达。只有蜿蜒曲折的田间小径,可近距离观赏。雄伟的南朝石刻,坐落在一大片平坦的田中,冬季种麦、夏季植稻。秧苗初起,“石狮”倒映在粼粼波影中,远比这幅网上搜来的图要好看百倍。几年前,网图还有“石狮”稻田为伍的照片,现在一张都找不到了。这也不是留在我脑海里的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这幅句容县政府大门的网图,倒还保留着70年代原原本本的样子。记得70年,我入选县蓝球队,县中住宿、县体育馆训练、县武装部(军管,县武装部长是县革委会主任,第一把手,武装部就在原县政府大院内)大院食堂一日三餐。(部队伙食极好,中晚都有荤菜。如果晚上比赛,还有夜宵。何况我们吃的还是更高一档的干部食堂!当时生产队的物质条件太差,一年每人一斤菜籽油,油都吃不上,何谈荤腥?!我担任第一阵容主力中锋,训练非常艰苦,常常练到腿抬不起,浑身疼痛,上不了学生宿舍上铺床。可天天美食,足足享了三个月福!(看见这大门,第一想到的是穿军装的部队大厨和蔼可亲的笑脸、大碗满上的红烧肉、肉丸子、各种大骨汤、肚肺汤!新鲜菜蔬农村多的是,但烧得油漉漉的,真好吃!)</p> <p class="ql-block">我也参加过会战句容河。只不过70年代的规模小很多,先从各公社汇入的小河小渠入手,开始初期改造。犹记得刚过长江的苏南地域,冬天与长江划分南北的“江北”——北方,天寒地冻并无太大区别。迎着呼号的北风,挑着的“羊篮”(句容话念“羊腊”,图中挑河用的一样)要爬45度以上度的跳板上渠顶倒土。侧身抵御山坡高处的大风,脚下不足20公分的窄跳板上,结着冻成固态的严霜,踩不稳当,一步一滑。艰难地横着倒步、每一趟都是对意志、平衡能力、挑担技巧的考验。那提心吊胆、颤颤危危的步伐,至今还仿佛踩在我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我与同学下乡时回南京的合影。近三年的插队生涯,并不能阻止青春年华爱美的心。寥寥无几的黑白照片,留下了青春的笑容与身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搜到70年代句容农村麦收时节的照片,具体地点不知是哪里。那场景、氛围和我的记忆吻合,也是这样的河浜、土路,用“尖担”(两头装有铁制的尖头,用以插入麦捆的木质扁担)挑着麦把,一路送到晒场上…</p><p class="ql-block">没有照相机,没有什么照片的年代,所有的一切,都寄存在脑海里…有待追忆,转化为文字。</p><p class="ql-block">为了那些远去的蹉跎岁月,</p><p class="ql-block">为了那些不能再来、</p><p class="ql-block">原本应该繁花似锦的青春年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