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来到,又是一年开学季,孩子们怀着各种心情开始了新学期的各种忙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受疫情影响,反复停课、隔离和长时间宅家学习与生活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看上去似乎随着新学期的到来隐入烟尘。但同时我们清晰地知道,儿童和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一个脆弱的发育窗口期,在关键时期发生任何应激性挑战,都可能引发短期和长期的认知和行为的损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最新研究,新冠一代的儿童大脑已然受到疫情的影响。疫情导致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异常:睡眠异常、浑身不舒服、注意力不集中、活动效率低、强迫行为、囤积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心理科学显示,疫情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会高达10年左右;半年时间没有恢复,就会变成一种慢性心理问题;更长时间没有恢复,需要寻求专业帮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使我校学生在新学期尽快消除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凝聚家校社教育合力,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学校特准备了以下后疫情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指南,希望以下内容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们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现状,与孩子们建立和谐的亲子、师生关系,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学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情绪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行为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学业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人际关系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躯体化反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伴随着躯体化反应,当发现孩子出现如厌食或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或嗜睡、肌肉酸痛、胸闷心慌、头晕头痛、肠胃不适、容易疲劳等症状时,需引起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来讲,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和老师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疫情后创伤应激障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似乎已经随着放开政策的颁布逐渐愈合了,其实不然。据调查,疫情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会高达1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较于成人,儿童青少年是疫情后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他们更容易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不尽早地发现和干预,今后当他们再面临类似情境时,那些看似已经愈合的伤疤将被再次揭开,大脑会促使记忆中的那些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反复地、无意识地被加工,并且会以强迫思维、闪回或恶梦等方式闯入意识中来,出现一系列情绪、行为等方面适应不良的应激反应,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亲子关系冲突加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子冲突主要有言语、情绪、身体冲突三种表现形式。居家学习期间,儿童青少年与父母冲突最多和最激烈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人际隔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期间,孩子被迫宅在家里上网课,长期处在单一的家庭环境里,孩子被剥夺了玩耍时间和社交互动,和同龄孩子一起交流玩耍的机会变少了,孩子对同伴交往规则的了解和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变得越来越陌生,社交技能逐渐减弱。时间一长,特别是原本性格就内向不善表达的孩子,有可能会产生人际适应障碍,甚至产生人际恐惧心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手机过度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形势严峻,家庭氛围压抑;线上学习,规律的生活被打乱;“宅”在家里,需自行掌控的时间增多,上网容易变成一种习惯;不能或很少外出活动,充沛的精力得不到释放;同学之间不能“面对面”的交流,稳定的伙伴关系受到考验;老师的管理出现空洞,鞭长莫及等都可能是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与网络的诱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躯运动不足体化反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动除了会使我们的体魄更加强健以外,还会使人体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物质会让我们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甚至帮助我们排解排遣压力和不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注意的是,居家期间孩子的运动量减少了,心肺功能会下降,如果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势必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伤害,也会增加心血管方面的负担,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增加运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自我效能感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效能感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情况。这能让孩子在消极生活事件中保护自己,减少对自我的攻击,避免对消极生活事件的过度思考,从而将自己的心理状态维持在一个较稳定、健康的状态。而疫情期间,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和因素增多,导致人们尤其是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降低,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缺乏安全感,对未来越来越迷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对家长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关注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宽容约束平衡,允许孩子适当“犯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分宽容会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和师生关系。儿童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努力做事。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家长和老师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那些在大人看起来很“傻”的错误往往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家长和老师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多问自己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害怕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没有过度反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多参与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孩子们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和完善人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注意识别孩子的躯体化反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绪与行为是一个有机整体,躯体化是情绪在表达,在呼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说不出来,只好用生病、用躯体化方式来传递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家长和老师们不要仅仅以为是孩子身体弱、装病逃避功课或学习态度有问题,要注意识别,不要让心理问题被学习或其他问题掩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正视心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