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学前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通常是指儿童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对新知识很敏锐、渴望学习等。也就是说,好奇心与学习兴趣通常是指儿童在面对新的人、事、物时,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开展中,幼儿的好奇心驱动产生一系列驱动性问题,从而贯穿一整个活动。</p> 课程缘起 <p class="ql-block"> 新学期我们班加入了一个新老师- -张老师,张老师来了不久小朋友就发现张老师怎么跟王老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原来张老师的肚子比王老师的大,这一发现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张老师的肚子为什么这么大?张老师肚子里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 幼儿围绕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始展开了猜想:</b></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肯定是吃太多了,所以肚子才这么大!”</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张老师肚子里可能是个气球。”</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张老师肚子也许是西瓜籽长成了西瓜苗所以才变大。”</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张老师肚子里全都是“茶叶茶”,因为我看到她每天都喝茶叶茶。”</p><p class="ql-block"> “不对,张老师的肚子里是个宝宝呀,因为我妈妈的肚子里也有一个宝宝。</p> <p class="ql-block"><b>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方式表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驱动性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才能知道张老师的肚子里的是什么呢?</b></p> 实录一 <p class="ql-block"> 子昕:“用耳朵听。”</p><p class="ql-block"> 一一:“叫医生可以把肚子打开看看。”</p><p class="ql-block"> 姝妘:“我天天趴到妈妈肚子上,天天看。”</p><p class="ql-block"> 毅毅:“先涂一点液体在机器上,机器放在肚子上,机器还要动,就可以检查宝宝的心脏,再传到电脑上。”</p><p class="ql-block"> 欣冉:“我知道!毅毅说的就是照B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体教学活动《张老师的B超单》</b></p> 实录二 <p class="ql-block"> 思琪:“我看不到哪里有宝宝。”</p><p class="ql-block"> 欣冉:“那个黑色的部分就是宝宝所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子昕:“好神奇呀,原来做B超真的能看到张老师肚子里的宝宝。”</p><p class="ql-block"> 子铭:“为什么张老师肚子里面有宝宝,王老师的肚子就平平的,没有宝宝在里面呢?”</p><p class="ql-block"> 思雨:“对呀,宝宝是怎么到张老师的肚子里面去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驱动性问题:宝宝是怎样到张老师的肚子里的?</b></p> 实录三 <p class="ql-block"> 姝妘:“我猜是小天使把宝宝放进妈妈肚子里的。”</p><p class="ql-block"> 群英:“我猜是妈妈吃了很多好吃的,之后宝宝就在妈妈肚子里了。”</p><p class="ql-block"> 柯柯:“妈妈告诉我,她是跟爸爸结了婚,就会有小宝宝。”</p><p class="ql-block"> 小沈:“妈妈以前跟我讲过一本书,叫做《小威向前冲》,小宝宝就是小威变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体教学活动《小威向前冲》</b></p> <p class="ql-block"> 绘本 《小威向前冲》 用童话一样的语言清楚地讲述了精子、卵子、受精、遗传这些事情,把比较羞涩的一件事讲得既准确又唯美,更加帮助大人寻找到一种用幼儿的思维来回应幼儿好奇心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集体教学活动之后,幼儿都知道了原来小宝宝就是小威,但是为什么小威遇到卵子姐姐之后就不见了呢?小威去了哪里?幼儿就这个问题再次引发猜想与讨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驱动性问题:小威去哪了?</b></p> 实录四 <p class="ql-block"> 玥玥:“我觉得小威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轩轩:“我认为卵子姐姐把小威包围住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小威。”</p><p class="ql-block"> 雨欣:“小威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芊妤:“我猜小威和卵子姐姐都变成了宝宝,所以有两个宝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体教学活动《胎儿的成长纪录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教师的介入与支持:</b>以动画的方式让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精子在与卵子结合后就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生活在妈妈的子宫里一天天的长大,形成一个胎宝宝,幼儿通过纪录片了解到:胎宝宝会在妈妈的子宫里生活十个月,并且每天都在不断的发育。</p> <p class="ql-block"><b>幼儿绘画表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驱动性问题:宝宝会和妈妈长的一模一样的吗?</b></p> 实录五 <p class="ql-block"> 柏霖:“会啊,我就跟我的爸爸长的一模一样的,大家都这么说!”</p><p class="ql-block"> 彦博:“我觉得不会,因为每个人都长的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彤彤:“我觉得会长的很像,但是不会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欣冉:“我认为不一定会跟妈妈长的一模一样,也许会跟爸爸长的一样,因为宝宝不仅是妈妈的孩子,也是爸爸的孩子。比如说我,我就跟爸爸长的很像。”</p> <p class="ql-block"><b>教师的介入与评价:</b>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你长得像谁”的讨论和采访活动。我们鼓励幼儿能够清楚地、大胆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采访过后,幼儿的答案是每个人都会长的像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或者两个都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体教学活动《基因大冒险》</b></p> <p class="ql-block"><b>教师的介入与支持:</b>通过绘本,幼儿了解到生活中大部分生物都是由微小的细胞组成,而细胞里有个小房间,叫细胞核。细胞核里有一些x形状的“小支架”叫染色体。染色体则由一种特殊物质组成,就叫DNA。DNA里有可以决定身体外显的特征信息。这些特征通过DNA,携带着从父母的身体传送到我们的身体里,就成为了我们独一无二的身份印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驱动性问题: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什么?</b></p> <p class="ql-block"> 幼儿的猜想与表征:首先幼儿把关于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什么的猜想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向同伴分享了自己的猜想。“他肯定是每天都在妈妈的肚子里睡觉。”“他要边听音乐才能睡得着。”“他也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玩。”“他还会在羊水里游泳呢!”</p> <p class="ql-block"><b>教师介入和评价:</b>关于宝宝会在妈妈肚子里干什么这个问题,教师与幼儿一起查阅了资料,最后,我们知道胎宝宝会在妈妈的肚子里游泳、吞咽羊水和踢腿、玩脐带......于是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胎宝宝每天在妈妈肚子里干啥》,通过图片以及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幼儿知道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集体教学活动:《胎宝宝每天在妈妈肚子里干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集体活动结束后,幼儿小组讨论中提到:宝宝每天在妈妈肚子里做那么多事情,妈妈的肚子会痛吗?于是我们就幼儿的问题开展了实践活动:体验孕妈妈的一天。</p> 实践活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体验孕妈妈的一天”</b></p><p class="ql-block"><br></p> 实录六 <p class="ql-block"> 姝妘:“实在是太不方便了,我洗手的时候手都够不到水龙头。”</p><p class="ql-block"> 瀚丞:“我吃饭的时候,坐凳子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到我的肚子。”</p><p class="ql-block">思琪:“还有上厕所也非常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b>教师介入与评价:</b>通过孩子们一天的实践活动,幼儿的描述多样,虽然只是模仿孕妈妈的大肚子,幼儿的体验各不相同,但都体会了作一个孕妈妈的辛苦和不易,萌发爱妈妈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驱动性问题: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会不会感觉闷?ta怎么呼吸的?</b></p> <p class="ql-block"> 通过实践活动后,小沈提出一个疑问:“我在体验孕妈妈的时候,我感觉到宝宝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很难呼吸,那宝宝在我的肚子里是怎么呼吸的?他每天都在肚子里,会感觉到闷吗?”这时,立刻有幼儿说到:“当然不会,如果无法呼吸的话,那他怎么能在妈妈肚子里生活十个月那么久?”幼儿顿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p> 投票活动 <p class="ql-block"><b>教师介入与评价:</b>根据幼儿的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一次集体投票活动。幼儿在投票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认为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不会闷,一小部分的人认为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闷。为了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用于挑战难题,教师建议幼儿寻找身边的孕妈妈,让她们告诉你答案。第二天幼儿回到幼儿园绘声绘色的与同伴讨论着从孕妈妈那里得到的答案。</p> 实录七 <p class="ql-block"> 小沈:“昨天晚上,我打电话问了我姨妈,姨妈肚子里有宝宝,她告诉我,宝宝在肚子里是不会感觉闷的。”</p><p class="ql-block"> 欣冉:“对,我妈妈也告诉我,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闷,因为有脐带连接宝宝,所以妈妈呼吸的时候宝宝也在呼吸。”</p><p class="ql-block"> 丘语:“妈妈说每个人在肚子里的时候都有脐带。”</p><p class="ql-block"> 志堃:“脐带是什么?是我们之前视频里看到的那根长长的东西吗?”</p> <p class="ql-block"><b>教师的介入与评价:</b>通过幼儿的分享谈话活动,也引出了下一个探究方向--脐带连接哪里?幼儿似乎脐带很兴趣,因为他们觉得很神奇,原来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都是靠这根脐带传输营养,提供氧气,幼儿对此产生非常强烈的探索欲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集体教学活动《肚脐,你好吗?》</b></p> <p class="ql-block"><b>教师的介入与评价:</b>活动开展之后,幼儿说“还觉得肚脐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原来宝宝就是通过神奇的带子从妈妈那里吸收营养的。”通过活动幼儿了解到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这个带子就会被剪断,脐蒂慢慢结痂后就露岀肚脐了,肚脐是我们曾经生活在母亲肚子里的证明,因为有它,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才能慢慢长大。这是我们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的重要标志。幼儿活动中之后不自觉的进行了一场“肚脐观察活动,”看一看自己的肚脐跟别人的肚脐有什么不一样。</p> 观察活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的肚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展到这里,幼儿的关注点开始转移到“张老师肚子里的宝宝什么时候出生?”“好久都没看到张老师了,她应该是去生宝宝了吧!”“我们感觉已经过了很久了。”“十个月还没到呢,小宝宝还不能出生。”“我们打电话问问张老师小宝宝到底出生没有。”“等小宝宝出生了我们一起看看她是不是长得像张老师。”......</p> 张老师来电话啦! 实录八 <p class="ql-block"> 菲菲:“他是谁?怎么是个小宝宝。”</p><p class="ql-block"> 一一:“张老师,这是你的宝宝吗?”</p><p class="ql-block"> 瀚丞:“肯定是张老师的宝宝,张老师肚子里的真的是一个宝宝!”</p><p class="ql-block"> 嘉驿:“我就说张老师肚子里的是个宝宝!不是西瓜和皮球!”</p><p class="ql-block"> 小米:“张老师,你的宝宝是男孩还是女孩?”</p><p class="ql-block"> 皮皮:“张老师,你的宝宝像爸爸还是像妈妈?”</p><p class="ql-block"> 钟榆:“你们都别说了,听听张老师怎么说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教师的介入与支持:</b>为了解开孩子们心里的疑团,在张老师生完宝宝后,在孩子们不经意的一个日子,王老师告诉孩子们,张老师今天会跟大家视频通话…张老师告诉大家:“小朋友,我的肚子里真的是个宝宝哦,他的宝宝是个男孩子,长得像爸爸也像妈妈。”</p> 教师思考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指南》指出,4-5岁的儿童应具备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相同与不同,因此在幼儿发现“张老师与王老师的不同之处”时发出疑问,也正是本课程的缘起部分,根据一个驱动性的问题,通过幼儿的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span>并且通过简单的调查和收集信息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开展课程活动时,教师的支持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将幼儿活动合理有效地与幼儿园各领城教学、与幼儿的游戏、日常生活、家庭资源等进行整合,充分凸显活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戏反映生活,反映学习,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