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的西边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组壁画,这组壁画堪称一绝。因此“法海寺”这个名字名扬于世。</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坐落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翠微山南侧。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历时5年。其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寺内有大雄宝殿、伽兰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选佛场、钟鼓楼、藏经楼、云堂等建筑。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是由明英宗朱祁镇的一个近侍太监李童所造。相传李童永乐初年(1403年)入宫,历事四朝都深得皇上的重用。在明英宗正统四年,他决定找块福地建座寺庙,来报答皇恩。一天,李童躺在床上,正琢磨着在何处选地,昏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一位白胡子老人给他指点了京西的一块福地,这里有一座破败的古寺,古寺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悬崖,这寺就像坐在巨大的太师椅上,“风水”极佳。寺的西侧有龙泉,泉水从石壁流淌而下,落入一满井。水传量稳定,冬不枯,夏不溢……。李童醒来,立马派人按梦中说方位寻找,果真在京西蟠龙山腰处找到了梦中的福地:峰峦环抱,翠柏参天……与白胡子老人指的地方丝毫不差!</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有“五绝”,即四柏一孔桥、白皮松、古铜钟、藻井曼陀罗和最为著名的明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走进法海寺山门,左右各有一个石碑和亭子,石碑为明正统八年礼部尚书胡滢所撰《敕赐法海寺碑记》和吏部尚书王直所撰《法海寺记》。亭子是以前钟鼓楼的遗址,现没有重建。</p> <p class="ql-block">碑文里记载了法海寺修建的故事:“累蒙列圣宠眷洪恩,无由补报,欲建梵刹,虔奉香火,愿籍佛力,少酬答焉”……“聚财庀工,及募众缘,以助不给”。意思是李童建寺的初心是为报圣恩。皇帝说了,允许李童公开募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的。碑文也提到了,李童对于那些善男信女提供的建寺资金“受而不辞”。托梦择地的故事,也写在了法海寺记里。</p> <p class="ql-block">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是新复建的。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比较有意思的是四大天王不是雕像,而是立体画。</p> <p class="ql-block">佛龛背后是韦陀菩萨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在侧殿有法海寺历史展,陈列了许多历史遗留。</p> <p class="ql-block">展品中最为珍贵的是青铜佛钟也是皇家敕建,规格很高,铸造十分精美,甚至有说法可与觉生寺里的“永乐大钟”齐名。钟身满铸梵文经咒,钟内最下缘一圈是藏文咒偈。在集资铸钟的人名中,赫然可见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宦官王振之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殿前有两棵古白皮松,它们都高达30多米,其中西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5米,比北海团城上的名松“白袍将军”还粗壮。东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米。这两棵白皮松的白干绿冠与雄伟的大殿相映相辉,把深山古刹增加了神秘色彩,人们称这两棵白皮松为“白龙松”。</p> <p class="ql-block">这种古树名木在北京实为罕见,也是珍贵的树种。相传此处原为“龙泉寺”遗址,最早建庙时间大约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1年)到金章宗二年,白皮松年龄已远远超过法海寺了。在驼铃古道模式口村百姓中,一直流传着“先有白皮松、后建法海寺”之说法。</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寺院里只有大雄宝殿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主体建筑,殿内藻井、壁画也是原来的。里面的三尊佛像都被毁了,两侧石台上的十八罗汉也没有了,现在的三尊佛像是后复制的。这里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大雄宝殿六面墙上,至今完整保留的十铺壁画,据说其价值可比美山西永乐宫和敦煌壁画。虽法海寺壁画在规模、力度、气势上不如永乐宫壁画,但在人物刻画、图案精微多变,多种用金等画工技巧方面,却比永乐宫成就要高,壁画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而敦煌壁画自6世纪发展至清代,连绵不绝,却唯独缺少有明代的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能够以其精湛的绘画艺术、高超的製作工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补充这一缺憾,弥足珍贵。现在殿内为了文物保护,每天限时、限人对外开放,有专业讲解员用冷光手电导释。</p> <p class="ql-block">1937年的时候,有一位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姆瑟意外的发现了法海寺,她给法海寺拍摄了一系列照片。然后写了一篇叫做发现法海寺的文章,发表在《伦敦新闻》。文章惊奇的写道“这幅深藏不露,迄今默默无闻的壁画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令法海寺明代壁画声誉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雄宝殿,迎面供奉三尊佛像,佛龛后壁绘有三幅《祥云图》,每幅宽4.5米,高4.5米。做为殿内三世佛塑像的背景装饰,气势宏伟,缭绕升腾。云朵状如灵芝,寓意天相吉祥。</p> <p class="ql-block">大殿东西侧壁绘有《佛众赴会图》,它以佛祖讲经,天上佛众菩萨赴会参禅为内容。生动表现了众佛、众菩萨赴会听法,诸天及各界神灵护法礼佛的佛国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高3.2米,长11米,所绘壁画主题、构图一致,均为五方佛与十菩萨的赴会图。红衣坐佛与菩萨三五成组,集中于画面上部,互有顾盼,飞天凌空乘云,舞姿绰约,画面下方则为大面积的墨绿山水,以台榭栏杆透视前后层次,奇花异草摇曳争艳,掩映其中。画面上方佛、菩萨居于祥云紫雾,突出佛国的灵妙。</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幅壁画中共有八条祥云带,就像八条龙。在佛经里有“天龙八部”,他们是佛教中的护法。那么,八条祥云带与八部护法又有着什么联系呢?有时我们看的文章中会有暗喻,其实绘画里也会有隐喻,而这八条祥云带表现的正是八部护法。</p> <p class="ql-block">画中还绘有盛开的莲花、桂花、牡丹花、茶花、梅花等,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花不长在同一地域,花期也不属于同一季节。画中所绘景象在自然界更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又为何要如此表达,是因为这里面体现了佛教中的包容,无法不包。</p> <p class="ql-block">主龛背面是《三大士》壁画,仪态庄严,精美绝伦,最引人瞩目。水月观音居中,舒坐于山岩蒲座上,头顶化佛宝冠,胸前璎珞、华绳垂覆,宝缯飞扬,与镶嵌宝石的宝瓶同在剔透的圆光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观音从肩上飘垂身侧的透明披巾。能看出薄纱是用一根根极细的白色线条混合上白云母的颜料绘制,纱上精致地绣着六棱花瓣。以白色勾勒,突出薄如蝉翼的轻柔质感,缀以粉色花朵,甚是精妙。座前下方左侧为善财童子,双手合十,憨态可掬,右侧是金毛吼,瞪眼龇牙,忠诚待命,与画面下方的层层波浪声形相合,使得静态的画面颇具动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居于水月观音的左右,体量、构图与之相当,神情和蔼安闲,各持法器,令人望而倾心,白象、青狮侍前,静静厮守,供养长者仰望于两侧,谦卑恭顺。</p> <p class="ql-block">最为经典的是大雄宝殿北壁东西两堵墙面上的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帝释梵天图》东侧由西向东包括大梵天与持珊瑚瓶、撑幡、捧盘三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功德天及天女、咒师、日天、摩利支天、地天及天女、水天、密迹金刚。</p> <p class="ql-block">西侧由东向西包括帝释天及持花钵、捧盘、撑幡三天女、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诃利帝母及毕哩孕迦、风天、焰摩天、密迹金刚。</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组浩浩荡荡、虔诚而立的护法礼佛队伍,一字排开,对称分立。西堵以帝释天及天女为中心的行列,诸天与侍从高低错落,前后照应,似有对话;东堵以大梵天及天女带领的队伍,僧俗相随,各执宝物法器,姿态多样。整幅壁画完整表现了以帝释、梵天为代表的二十诸天。据说这一题材自北朝早期以来就见于佛经,乃专职守护佛法的诸神,唐宋以来,广泛流行于佛寺石窟壁画,《历代名画记》中多有记载。法海寺殿内的这二十诸天形象,从形象特征和造型特点上来看,恪守了唐至辽宋之传统,实属明季佛教壁画的绝唱。</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壁画从明代英宗年间保存至今,而且也很完整,实属不易。除了50年代军队驻扎此处时,曾在墙壁上凿钉子,用来挂东西、晾晒衣物,壁画上留下了一些钉眼,还有几条不明原因产生的裂缝,此外,就没有较大的毁坏处了。通过那些凿穿进入墙体的钉眼,学者发现法海寺壁画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壁画的地仗里加了羊绒,所以不容易开裂。壁画用了沥粉贴金法工艺,在人物饰物、服装轮廓上加上了金粉描线,所以看上去立体。</p><p class="ql-block">法海寺壁画被认为是中国元、明、清以来现存壁画的巅峰之作,是古代壁画的经典和瑰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壁画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些精美绝伦壁画的作者,从法海寺中的一块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监李福善等立的楞严经幢上发现,其上所题的助缘协力善人的题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妆艺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许祥,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题名。经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后第二年所立,为工部营缮所副京囗陈敬所书,幢上听列人名无疑都是当时工部营缮所所属来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这些画士官和画士所绘。</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是药师殿。</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壁画,学者们对壁画进行了复制,并将复制品放在药师殿和东西侧殿内,供游人肆意进入观赏和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藻井曼陀罗虽是仿制品,但还可以观瞻到它往日的精美。法海寺的曼陀罗藻井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藻井上圆下方,通高有一米之深。分作三层,层层上收。最上层为圆形,中间层为八角形,最下层为正方形,象征着佛所居住的玄妙的须弥山。每层镶嵌小方木块拼成的斗拱,个个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每个藻井顶部都会有“曼陀罗”(曼陀罗是指密宗修行时供奉的佛像画),是我国现存的明代藻井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还有一个特别的建筑,就是药师殿西侧的选佛场。有一个说法叫“选官不如选佛”,也就是说求官不如求佛,人们想当官,不如出家当和尚,开堂度生,出家的地方就叫选佛场。有一些皇家的人要出家,就在法海寺的选佛场剃度出家,所以法海寺是明代的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的后面有向上的石阶,通往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是在原址上新修缮的。阁内为法海寺壁画影像介绍和局部细节临摹展示。通过视频、手绘临摹壁画、声效等媒介形式,让游客全面了解法海寺壁画的发现、保护和艺术价值。扩大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盘活了壁画文化资源。</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侧殿,游客可以通过触摸一体机、高清LED屏等先进数字化科技设备,触摸历史,感受壁画的精美,让壁画文物“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走出法海寺,在山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石桥,是进法海寺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这座单孔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青石券洞上镌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每当夏季来临,清洌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周围苍松巨柏又给这座古老寺庙增添勃勃生机。虽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但却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被明宪宗称为人间与仙界的“界桥”。</p> <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工笔重彩画大家潘杰兹曾写诗盛赞法海寺壁画:</p><p class="ql-block">京西幽胜何处寻,翠微松柏郁森森。</p><p class="ql-block">梵宇琳宫留仙笔,彩壁辉煌动人心。</p><p class="ql-block">敦煌恢宏杂华夷,永乐精严仪范垂。</p><p class="ql-block">最是法海称细密,艳逸神妙孰与比,</p><p class="ql-block">佛国天宫现尘寰,菩萨仙官仪态闲。</p><p class="ql-block">似闻法音宣天乐,天上人间尽欢颜。</p><p class="ql-block">应念画师费周章,精描细镂五星霜。</p><p class="ql-block">豪发之间见真放,优良传统继晋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