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珍藏版(六)4 闲聊50年前的老吉安 唤起老吉安人的共同记忆

志华

<p class="ql-block"><b>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吉安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是赣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才子之乡”的美誉。这里人才辈出名士荟萃,“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的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南宋大诗豪杨万里,明朝《永乐大典》主编的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先后诞生在这里;当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的祖籍也在吉安;己进入史册的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三湾、东固山;山青水秀生态优美的武功山、青原山、玉笥山。古郡吉安,“古、绿、红”三色交相辉映。</b></p><p class="ql-block"><b> 千年古城吉安名胜古迹众多,千年古刹青原山净居寺、金牛寺庙(大雄宝殿)、钟鼓楼、千年古书院白鹭洲书院、千年古村渼陂、钓源村、千年古窰吉州窑、千年古铜新干商代青铜器、</b><b style="font-size:18px;">文天祥纪念馆</b><b>…。</b></p><p class="ql-block"><b>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价值无量的吉安“金牛寺”(吉安人俗称的“金牛寺”,实际上是大雄宝殿寺庙与旁边金牛雕塑的合称)几乎能与杭州灵隐寺的内殿相媲美。1969年7月我随场工业考察组经过杭州时,正巧西哈努克刚访问杭州不久,政府已破例的将《灵隐寺》对外临时开放,当我有幸地走进寺庙看“大雄宝殿”时,惊讶地感觉眼前的场景是多么熟悉,原来,眼前寺庙殿内“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造型和规模,和几年前我走进吉安金牛寺庙内殿所看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相似,几乎就象复制品。惊讶后,我特别感慨的是,吉安这座座落在赣江边上“金牛寺庙”高楼就在前几年文革初被“无知无畏”的“破四旧派“捣毁而夷为平地,成为了史上的千古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人生的几十个春夏秋冬,每个人都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一路走来!</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暮年,你静下心来回忆这几十个春秋中风风雨雨的事情,用文字把过去的故事真实的记实下来,你会感觉到青春回味无穷,意义非凡!</b></p> <p class="ql-block"><b>  我在吉安读小学的学校是“文山四小”</b></p><p class="ql-block"><b> 吉安刚解放初期,我家原在上、下永叔路先后搬迁过,后在进小学前几年又迁居到了下人民路59号。住在下人民路时右边是四五家并排的邻居、市立医院、下后街,左边也是四五家并排的邻居,再过去是盐桥,进小学读书的学校是“文山四小”。凡居住在下永叔路,盐桥,下人民路和下后街这一块的小时候大都在这个小学校读的书。</b></p><p class="ql-block"><b> 文山四小学校门口有一对大石狮子,从大门进去有个木牌坊亭阻挡,分左右两边进出。进去后中间有一小草坪,草坪的左面是一栋二层的砖瓦教室楼,上下共有六个教室。右边是一排矮小的木板房,老师们的办公室就设在这儿。再往前就是大礼堂,大礼堂有个小舞台,学校的开学典礼就在这个大礼堂举行。学校的南北面都有一条与相邻建筑相隔的小巷子,从北面当中的巷子口向东转弯,经过摆滿菩萨庙房的光线较暗的走廊,就是学校的公共厕所,开始进校的时候,遇到阴暗天气上厕所经过菩萨房走廊时还真的有点害怕。</b></p><p class="ql-block"><b> 进小学读书上第一节课的情景,似乎现在还有点模糊的印象。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学的第一个名词,是“工人、农民”“工人做工,农民种地”…,教语文的老师是女的姚老师,矮胖胖的头花稀少,但对学生很是和蔼。每节课余休息时,我们常跑出校门去爬大榕树上玩;或爬到门口的一对大石狮子上,摸摸它的耳朵和舌头玩;或到大礼堂吊大秋千玩耍。58年大跃进时期,全校师生都要参加“大练钢铁”运动,鼓励学生捡小铁丁锈铁件交学校,在教室里敲碎白水泥碎,交炼钢铁用。在全民“除四害”时还用自制的小拍子拍打蒼蝇,用火柴盒装好交到学校,学校还认真作了统计,蒼蝇打的多的学生还上学校广播表扬你。也许是老师的偏爱,也许是我对学习的热爰,在小学六年,我一直担任班长,上课前喊叫着“起立”“老师好”,放学时集体叫“老师再见”。在这学校,我还荣幸的被学校唯一推荐,代表学校去市里参加两次记忆深刻的大活动,一次是1959年10月1日在吉安市在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吉安市庆祝国庆十周年》庆典大会开幕式上,十名男女少先队员向英雄模范敬献鲜花的仪式。另一次是1960年参加了在仁山坪新建的少年文化宫二楼举办的《青少年无线电报务员培训班》,这是因当时战备需要,福建前线军区营级教导员张老师专程来吉安培训选拔青少年无线电报务员的。学员由全市各学校推荐,实行全日制培训三个月,费用全免,毕业考试时选在吉安一中实地进行无线电发报及接收考试。在考试成绩中取前五名直送福州军区深造,我考试成绩排在了第二,即每分钟接收对了85个电码,第一名是88个电码。当时全国少年报务员最好的成绩是每分钟112个电码。张教练还来到了学校和我家父母交谈“想带走”,而因种种因素的考虑,加上我那时小不想去而谢绝了。</b></p><p class="ql-block"><b> 文山四小为何原名叫兰州小学,可能与伊斯兰教堂有关,我也找不到历史记载。那时老百姓把摆脱苦难的希望都寄托在神明上,基督教(耶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当时吉安最盛行的三大宗教。也许是经费困难的因素,当时吉安市所有的小学好象大都设在各教堂内,文山三小设在仓口的基督教堂内,文山一小设在阳明路的伊斯兰教堂内,也叫伊斯兰小学。</b></p><p class="ql-block"><b> 文山四小是处在当年吉安最繁华热闹的中心地段,背后是中永叔路商业街,吉安老字号商店都集中在这条街上,犹如上海的南京东路街。从学校放学回家,经过盐桥码头,和左右一家家紧靠的茶馆店,烟酒店,石灰店,煤球店,理发店,水果店,称店,水酒店…,尤其是茶馆点,到了晚上说书的听书喝茶的热闹非凡,加上近处过盐桥的中人民路上的吉安京剧院京剧声,永叔中路采茶剧团的歌舞声的,远处工农兵电影院的影视声,永叔路上的日夜喧哗声,号称“小上海”的永叔路大街灯光通明,交织成了一个“不夜之城”。小学六年,是我人生中纯真无瑕活泼幸福的六年。</b></p><p class="ql-block"><b> 文山四小的学校大门口马路原本是很宽敞的,后因怕水淹,在沿江修起了一条长长高高的堤坝,大门给大堤也全堵了。吉安今天的阳明路,井冈山大道,那都是1958年大跃进后新建的产物。改革开放,土地开发,现代城市建设,把吉安这座老古城旧貌全妀成“城市现代化”了,连幸存的中人民路豆芽井一块,花巷桥中山路一带全给推倒成废墟了。老吉安的城景城貌,只能在老吉安人的记忆中去追寻了!</b></p> <p class="ql-block"><b>  永叔路大街,吉安市商业豪华的地段,拥有数量众多的吉安老字号品牌店:胡卓人药店、介福糕饼店、浩记药店、福泰隆糕饼店、亨德利钟表社、吉安樟木箱…。</b></p> <p class="ql-block"><b>  源源布店,隔壁是冰棒厂门市部(售卖人人喜欢的香蕉冰棒、绿豆冰棒、冰莲子、冰黄豆、冰牛奶,三分钱一支的冰棒是最受欢迎的品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永叔路“大街”两旁的商店名(志华)</b></p><p class="ql-block"><b> 我家先后在永叔路、下人民路居住了近二十年,对吉安大街(永叔路街道)耳闻能详,曾有着“小上海”之称的“大街”是吉安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其次才是文山路(西街),中山路(花巷路)和人民路(盐桥)。四条路形成个井字形,是吉安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心街道!</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的永叔路“大街”的东西两边的店铺分布:</b></p><p class="ql-block"><b> 1,中、下永叔路的东边店,从中永叔路与田侯路的交叉路口,由南到北依次为:</b></p><p class="ql-block"><b> 搬运队、住家、胡卓人药酒店、吉安县新华书店、税务局、种子商店、小秤店、冰棒冷饮店、源源绸布店、(肖家巷)、百货公司、五交化公司批发部、布店、刊刻社、糖果店,(半苏巷)、航运公司,批发部、(标准钟亭、中山东路与下永叔路的交叉路口)。</b></p><p class="ql-block"><b> 九霞布店、可达百货店、亨德利钟表店、荒货店(典当铺)、印刷店、小卖部、采茶剧院、(莱福巷)、福泰隆糕饼店,批发部、兰州小学(文山四小)的后小门、印刷厂门市部、水果店木炭石灰店、(下永叔路与下人民路的交叉路口),盐码头。</b></p><p class="ql-block"><b> 理发店、住家、杂货店,(刘家巷)、大陆浴室(旅馆)、蒋义成酱油店、家具店、春秋照像馆、东方红搬运队、乐中影照像馆、松雪瓷像馆(吉安美术界名人“金牌刘氏三兄弟”艺人住房)、吉祥旅社(原行署招待所)、住家、木器社、小商店、(下永叔路与莱芜桥交叉路口),莱芜码头。</b></p><p class="ql-block"><b> 住家、缝衣店、杂货铺、烟酒小商品店、锯板场、敬记车行、木板厂。</b></p><p class="ql-block"><b> 2.中、下永叔路的西边店,吉安电厂,煤球厂粮站,茶馆店…从中永叔路与田侯路的交叉路口开始,由南到北,依次为:</b></p><p class="ql-block"><b> 工商银行、介福糕饼店、农木制品家具杂货店、土特产批发部、人民银行、(西刘家巷)、二街粮油供应站、旗帜缝纫店、新华书店、绸布商店、文化用品商店、大达皮件厂门市部、吉安贸易公司、浩记中药店(后改健民药店)、半苏巷,五交化公司、五金商店、(下永叔与中山东路的交叉路口),标准钟亭。</b></p><p class="ql-block"><b> 旭日水果店、罗林森牙科诊所、玻璃镜框店、化工原料店、大达皮鞋店,文化小用品商店、(王家巷)、红旗理发店、印刷厂门市部、我你他照相馆、(莱福巷)、邮政报刊门市部、笔墨店、政协后门,物资局、正大洗染店、小药店、称店、(下永叔路与下人民路的交叉路口)、</b></p><p class="ql-block"><b> 酱油店、住家、曹菊巷,立新水酒店(从原下人民路23号迁入)、机棉花店、(毛家巷)、酱菜店、明德巷菜市场、德洪祥香烟店、正兴隆丝线店、杜新大洗染店、华光医院、江苏小吃店、住家、(莱芜桥路口)。</b></p><p class="ql-block"><b> 建设银行、住家、家庭租书店、樟木箱厂,沿江路五金交电商店、沿江路饭店(后来建的)。</b></p><p class="ql-block"><b> (过习溪桥后,工农兵电影院,书街,甘雨亭,金牛寺庙、钟鼓楼、烈士公园、交际处…)。</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吉安出生成长的我们,虽远离了家乡,定居在外地,但难以忘怀的是</span>魂牵梦绕的乡音乡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寻找沉淀的记忆,闲聊60年前的吉安老故事》,</span>说说那个时代吉安城乡的人文信仰,还原日光下那时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朴素的追求,他们对信念的坚守,他们人性里内烁着的美。旧照片,解说,童少年的故事渗透着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使我们回到最打动人心的温暖时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生天地一甲子,润之横空古来稀”。</span></p> <p class="ql-block">  彰显于阳光下的故乡(刘吉星)</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我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故乡是一个触发我的灵感喷薄的名字,故乡是个永久的作文题,写不尽故乡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对于故乡。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和角度。</p><p class="ql-block"> 而我,自16岁上山下乡离开故乡,至今已近60年了,不知道为什么仍有一股热流自胸口往上涌,总想用自己的文字构建我心目中的故乡,我灵魂的乌托邦,我精神的高地。哪怕是些不完全碎片式的记忆,或一些老掉牙的小故事,只要把它说出来,记录在书,就会觉得心安。因为人生的早期是那么重要,人们总是背负故乡前行。人到老年,这也许是“老叶思根″之故。</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小时候生活在吉安的人,大家都是过着太阳底下的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袒露着,纤毫毕现,一切都彰显在太阳底下。生火做饭,炊烟会在房屋上互相奔告。相连的一条街,每个家庭的菜色,厨房的各种声响此起彼伏,剁骨头的声响,扁蒜头的声响…即使是炒个青菜,热锅后的青菜下锅,那一声开天辟地的炸响,锅碗瓢盆,吃喝拉撒,嬉笑怒骂,结婚生子,街坊邻居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袒露无遗。吉安城老百姓平凡的日子却过得颇有声色犬马之感。这种气息延续至我的童年与少年。</p><p class="ql-block"> 记得学龄前我曾在家北面的《孔家院》里的一家私塾学习了半年。《孔家院》在《孔家巷》的巷口,离《下文山路》的马路约有五,六米。巷口两边是3米来高的青砖筑成往巷内3米长的喇叭状进出口。进巷左面是一排普通住户,右面便是《孔家院》。当时的《孔家院》在那条街属很气派的建筑。整院青砖到顶,外墙青砖2米高占了差不多右边半条巷子,院的大门圆型双开油漆木制,走进门内,是个四,五十平米,有天井的大厅,据说原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信奉观音之处,厅的两边是四间住房,厅后面还有七,八间厢房和一个小花园。我们每天有十来个男女孩童到厅内坐着听课,讲课的是一位五十来岁的老学究,先生姓许,大家都叫他许先。听说许先生原是孔家院的帐房先生,孔家主人解放前夕都去香港了,孔家院才由许先代理。许先生喜穿长袍,留一撮山羊胡,人和蔼可亲,一般很少发脾气,如遇顽皮“倒蛋″的学童,他只会用那木教鞭使劲地敲几下他张讲桌,嘴上也不住的大叫“安静,安静…″。我在许先生的私塾学习了半年,先生讲的课到没记住多少,影响最深的到是先生时不时给我们讲的一句话“吃完饭,要记的用温水漱漱口,保护牙齿。"我至今牙齿仍基本齐全,真要感谢当年许先生苦口婆心的教导。</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家沿下文山路往南走20来米,左面有家《夸子面馆》,店主营面条,包子,馒头类。老板是北方人,人长的高大,亲自制作的面条细长有劲道。店门面有幅有趣对联,上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下联: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店的大门内的老虎灶上有一大一小二口铁锅,大锅下面条,小锅煮高汤。夸子师傅最拿手的是《阳春面》,那面经济,实惠,好吃。夸子师傅每天在老虎灶的对面条板上亲自操作制面,人们看着在他手上一大堆面粉像变戏法样的成了一根根细长柔劲的面条,每天往返复制。店里二面有五六张客人就餐时的八仙桌,早晚基本上客滿,客人还可一边吃着伴有葱花,酱料,高汤的阳春面,还可时不时抬头看一下马路对面《益民面粉厂》在有阳光天气时晒在木架上一排排有如瀑布似的面条,有吃有景,也是件趣事。</p><p class="ql-block"> 沿文山路再往南五,六十米是中山菜场。令人最难忘的是马路边个体户的乔麦蒸饺,深绿,个大,馅糖多。还有那勺俚油果俚,外脆内嫩,花上一角钱,用竹条串上四,五只,要说多美就有多美!再往南走就到了阳明路的文山商场,商场对面是服务大楼,阳明路那时已经是柏油马路了,路面宽,路灯亮,来往行人如织,是当时热闹的去处。服务大楼往东几十米是吉安京剧院。剧院内每天晚上总是鼓声喧天,丝弦阵阵。我们几个小伙伴也是京剧院的常客,当然不是买票去看,而是爬上剧院外上的窗子上看。“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时虽然看不懂,只听不少大人说好看,我们小孩也爱热闹热闹。记得当时有个武生筱花楼,很出名的,人都说他能在台上连翻四,五个筋斗。出演的《将相和》等剧,那扮像,那花脸特别传神。小伙伴们看完戏,总喜欢模仿肖老师的舞台动作,花拳绣脚弄几下。</p><p class="ql-block"> 阳明路往东走到江边就是《电影院》,小学时每学期总会由学校包场,看几趟电影,学生们总是排着队,由老师领头,一个个进,也不用验票,同学们手上也没有票。有影响的是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她为了纯真的爱情,离开荣华富贵的天上,下凡嫁给了农夫。</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己适应了大城市的节奏生活,眼目皆是摩天大厦和华丽商场。人群皆是匆匆忙忙擦肩而过。夏天炙热,冬天冰冷和坚硬的钢筋水泥,关闭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在里面各种忙碌,他们在里面费尽心机,做看各种各样的美梦。</p><p class="ql-block"> 我总想做点什么,我反问自己,乡愁是什么?是对自己过往的怀念,故乡还是那个故乡,故乡己非那个故乡!这是所有游子的思考。只有离家在外的人才会注目故乡,深情于故乡。这也是自己的一次灵魂回望。</p> <p class="ql-block">  看了你发来的《沉淀的记忆》,勾起我不少的童年回忆。我家当年是住在“吉祥旅馆”隔壁,店名“松雪瓷像馆”。经与二哥景奇回忆,我家这边有几家老字号(从南至北100米左右)“春秋照像馆”、“东方红搬运队”,“乐中影照像馆”、“松雪瓷像馆”、“吉祥旅社”等。我家对面老字号(南至北)“德洪祥香烟店”(老同学李国祥家)、“正兴隆丝线店”、“杜新大洗染店”、“华光医院”(老同学刘新苏爷爷开的)、“江苏小吃店”(南洲小学顾老师家开的)等。</p><p class="ql-block"> 回忆历史,整理远去的历史痕迹,蛮有些意思,永叔路当年是吉安市较为繁华的商业街,有不少老字号,到现在也可算是百年老店,店名都取得很有文化,如把这些老字号整理出来,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罗金鑫牙科诊所”应是“罗林森牙科诊所”(罗林森开的,罗金鑫是他的儿子,我小学同学),金鑫老爸去世后,诊所才由金鑫接手,应该是八九十年代。“洗染店”应是“正大洗染店”,“德洪祥香烟店”应在“明德巷菜市场”与“正兴隆丝线店”之间。 (刘熹奇)</p> <p class="ql-block">  走进吉安大巷小巷,角角落落,去听听房屋主人讲述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进入老年,我有时会反问自己,乡愁是什么,是对自己过往的怀念,是对自己生活过的城乡街道,记忆深刻的店铺,童年和青少时念念难忘的有趣故事…至今仍存在脑海,并且总想说出来,记录在文。故乡还是那个故乡,故乡己非那个故乡!这是所有游子的思考,离家在外的人总会注目于故乡,深情于故乡,这也是自己的一次灵魂回望。 (吉星)</p> <p class="ql-block"><b>  吉安市1962年缺堤发大水,半个城市被淹在水中。</b></p><p class="ql-block"><b> 我家住在下人民路59号,离盐桥几十米远,已记不清具体日期了,只记得是5月份某一天的下午4点钟左右,我刚从小学放学回家,就听街上有人大声喊叫“禾埠桥缺堤了,发大水了…”!这时只见后河水位猛涨,家家听后纷纷忙乱起来,父母匆忙整理了一只木箱,叫我和弟弟赶紧抬到盐挢对面姑姑的女儿家去,我和弟弟扛抬着木箱,走在盐桥时,水己淹到桥面,刚过盐桥,桥面已被淹过一米了。表姐家就住在人民中路上段的庐陵巷,我俩把木箱放进表姐家后,立即爬到表姐家的一个楼顶平面上观看,只见后河东岸早己是一片汪洋,街面上的洪水已被淹有三五米深,半个吉安市街面的东面段巳全部被沉浸在洪水中了。只见眼下的后河河面上一片惨景,从南面漂流而下的波涛汹涌的洪水水面上,被倒塌的小木屋,一片片的木家具,一具具死牲畜,还有少量的人体死尸漂流而下…,其场景惨忍难以目睹。我挂念着对面的父母,不知他们现在的安危如何,也不能找谁问,眼泪水总是止不住刷刷的流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洪水几天来一直迟迟未退,二天后,我偷愉的爬上了临时的摆渡船到了对岸,穿过水淹的房屋,找到了父母,他们被困在楼上,正在房屋艰难的守望着。</b></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古代人用于报时钟楼和报警鼓楼的合称。</p><p class="ql-block"> 雄姿伟貌的钟鼓楼屹立在白鹭洲公园内,原名“古靑原台“,它东临赣江,与白鹭洲隔水相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增修钟楼为3层后更加雄伟壮观,如城阙状,下有底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檐滴水垂落底座,</span>上为重檐四落水式,檐之四角飞翘凌空,檐下有铁马风铃,迎风鸣响,其声清脆。灰墙琉璃瓦,古色古香。四周林木簇拥,景美境佳。楼上悬有大钟一口,重愈千斤,击之声如雷鸣,远播全城。</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刹青原山净居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后宋徽宗赐名“净居寺”,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称佛教禅宗七祖。</span></p><p class="ql-block"> 净居寺由佛教南宗六祖弟子行思禅师创建,是佛教禅宗青原派系祖庭,并由此分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个宗派,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b>  吉安古城历代陆续兴建的寺庙宫观有:城隍庙、水府庙、龙王庙、关帝庙,以祭奉神灵佑护城池生民。晋代建元妙观,宋代建来苏坊、五岳观,元代建嘉惠观、灵泉寺;唐代建净居寺、铁佛寺,清代建地藏庵、西塔古寺、真君庙、金牛寺;民国初年建北门天主教堂、基督堂。</b></p> <p class="ql-block">  南宋知吉州军江万里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淳祐元年(1241年)</span>创建了白鹭洲书院。</p><p class="ql-block"> 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白鹭洲书院39人同登进士金榜,文天祥高中状元,宋理宗亲赐御书“百鹭洲书院"匾额,悬挂书院大门,书院名声大振,成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书院白鹭洲书院现存古建筑风月楼、云章阁,中山院、文山院、红楼,还有泮月池、复古亭…。</p> <p class="ql-block">  白鹭洲书院人才辈出,状元、才子在这儿萌芽…!</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村“渼陂村”</p><p class="ql-block"> 渼陂村中的“渼”指的是波光粼粼的河,“陂”指的是河岸。杜甫《渼陂行》中的陕西韩城夏阳粱氏为避战乱,举村南迁到青原区文陂乡河岸边,仍然取名“渼陂村”。</p><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地处庐吉泰三地的交汇点,又有富水河、渼水河两河相夹,发达的水运和独特的位置,有助于设店开铺,商业迅速走红。至明朝宣德年间,街市店铺、作坊已鳞次栉比,独资、合伙经营店铺多达一百多家。经营从粮食、棉花、布匹、食盐、陶瓷等国货,到洋纱、洋布、洋药、洋油等洋货,大者则雇请船队,行走粤赣,长途贩运,形成富水河上千帆竞发的壮丽美景。开有钱庄、当铺无所不有,到了清光绪年间更是富豪遍地,形成了江右帮,与山西帮、徽帮并称为全国三大商帮,富足热闹达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有钱了就建房,炒房地产,房屋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记录着这块红土地上岁月的繁荣与沧桑。原汁原味的渼陂村,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67栋,有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古街,有以国保文物“永慕堂”为代表的古祠7座,每栋都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呈S型悠长的陂头古街,街旁众多古老店铺林立,“悦来客栈”、“永泰药房”等招牌字迹依稀可见,地上的车辙印隐隐透射出当年这个有着“小南京”之称的古村的繁华。渼陂古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又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剧组到这里选拍了《闪闪的红星》(“今日无米”的场景)、《决裂》、《山重水复》、《井冈山》等电影镜头,渼陂村成了“电影村”…。</p><p class="ql-block"> 文革动乱,不少地方的古物古建筑被毁,而“渼陂千年古村”内这么多古建筑却能幸运地较完整的留住了,是当地人最引为自豪的事。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古建筑贋品,在村中转悠就像走进了露天古建筑博物馆,似乎从一扇扇破旧的木板门窗缝里,还能听见古人的呓语。</p><p class="ql-block"> 古村的年华与逝去的岁月一起老去,古村的商业繁华与村旁的富水河渼水河一同流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相邻相亲 (吉星)</p><p class="ql-block"> 吉安,在江西省这个地级市里,我完成了出生,成长的过程,一个小蛋孵化成雏鸟,嗷嗷待哺,欢快觅食,历练翅膀,终于飞离了这个悲喜交加的窝,终于飞往海阔天空的人生。殊不知,离开故乡,是为了拥有故乡,我离开之后,故乡才慢慢在我心中孕育,孵化…</p><p class="ql-block"> 我要细细掰开这个小城街坊邻里当年生活的内核,说说那时邻里之间的相邻相亲,才能让我的文字生长的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 我生长的小城对人的称呼极其温馨熨帖。我们那幢楼的房东,大家都叫她“三老板婆"。其意是:这木质结构的三层楼房本是她家私产,她家又在三楼开了间可安放十来张八仙桌的茶馆,招待八方来客。丈夫姓张,当老板,兄弟中排行老三,妻子自然就是“三老板娘"了,加上她那时年近60,整幢楼所住之人属她年龄为长,是我们这辈人的公公,婆婆辈,大人随着孩子叫,自然而然就被叫成为“三老板婆"了。</p><p class="ql-block"> 三老板婆是个信佛之人,她家房间前面小厅的供桌上,一年四季都尊放着一尊半尺左右高的木刻金身坐佛。平日里佛的左边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总点着一盏一根灯芯的油灯。灯盏上下都有个喇叭口,中间有个二,三寸圆柱型拿手,下喇叭口立于供桌,上喇叭口可安放一活动小碟,小碟内注入青油,加上灯芯点燃,就是佛前的长明青灯,平日灯内只有一根灯芯,光也昏暗。但只要是每月的初一,十五,三老板婆便会再增加一根灯芯,二根同时点燃,亮度自然倍增,接着她又点上三柱香,双手捧香面佛,弯腰,低头,嘴里念念有词,诵读着:“南无阿弥佗佛,大慈大悲观音老母…"这仪式几分钟后,把香插在香炉内,再跪拜于佛前的草团補上,继续诵着经文和说些保佑之类的话,真是个善男信女之辈。</p><p class="ql-block"> 三老板婆面像和善,不喜打听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那时,她家的条件还是可以的,从我记事起,她家房产虽己充公,但在下文山路的《中山菜场》仍有一小食店铺,由丈夫和儿子共同经营,我们那楼只有她家的两个房间和厨房都装上了电灯,而其他十户人家全是煤油灯照亮。三老板婆平时不太喜欢多说话,也很少管别人家的闲事,是个洁身自好的人。我们楼二十来个男女孩童,见她面,一般都会与她打招呼,尊称她“三老板婆"。再说,邻里间的其他家,我们小辈也都是李家姆妈,王家爸爸的叫着,反正都是随着大人的姓氏叫。这样的生活一下子就进入街坊邻居如一个大家庭的情境。</p><p class="ql-block"> 我们楼门牌是下文山路88号,北面隔壁是86号,是春苟俚叔叔的家,他是个鞋匠,在内开了个修补鞋子的小店。说是小店,实际上就是个修鞋摊位,他每天把装有各种皮质,布片,麻绳及修鞋工具的藤箩和木箱摆在大门口,再带上围裙,袖套,坐在个小板凳上帮客人修补各种鞋子。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经过他的店时,他正抬头看看我,我赶紧叫了声:“春苟叔叔好!″他答:“好啊!三三(我小名),你看看你的鞋子,右脚布鞋脱线了,都露出个生姜头了,脱下来,我给缝几针。"我有些不好意思,说:“身上没带钱。″春苟叔说:街邻街坊的,缝二针,要什么钱,只要你记得明天拿二把你妈卖的瓜了给我吃就好了,"说完,哈哈笑个不停。儿时在小城的生活里,就是这些人情世故的理念和习惯,钳制着我们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这个浓缩了波谲云诡,善恶交织的人间百态的小城,它是我的故乡,是倚门候儿归的木扉,是候鸟驻足过的古榕,是我眼前的溪流潺潺。我永远在自己的回望中遇到故人,寻回自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春苟叔再北面隔壁是84号李家姆妈的豆腐坊。李家姆妈那时只有40来岁,每天早上的七,八点钟,她总会站在自家的大门口,用吉安本地口音吆喝着:豆腐!卖豆腐…!”悦耳的声音吸引着南来北往顾客新奇的目光,有的顾客会讨价还价几个回合后,也总是以李家姆妈的退让为收尾成交,买豆腐的顾客也总是脸上带一抺抹笑意而归,想必顾客是被李家姆妈的热情和亲切感动满意吧…。读中学的一个星期天李早上九点来钟,我来到李家姆妈的豆腐坊,对正在把豆腐划成一块块的她说:李姆妈!买两块豆腐。”“好!给你挑两块好的。"她爽朗地一笑,熟练地拿起两块又大又白的豆腐递给我。对我搓着手,脸上露出些得意的笑容:“三崽,我这豆腐可是自家发的。回去记得要做在晕汤里吃,香的很,”我接过豆腐,正想把钱递给她,她又笑指一块价格牌:“手不能脏,钱放盒子里吧。"我内心一震,不知不觉陷入了沉思。回到家,我按李家姆妈的方法把豆腐煮进汤里,撒上些葱花,她说的确实没错,一口间,唇齿留香。故乡的味道,也许就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明白了一一乡情,邻里情,从未走远,它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片段,也许就蕴藏在春苟叔叔的修鞋店,李家姆妈的豆腐坊,我永远脱不开的吉安城,对故乡的牵挂,将紧紧系在我心头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每天,太阳上来又下去,城市里拥堵匆忙,每晚,万家灯火鳞次栉比,黑暗中星星光亮连接白昼,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天空泛白,云影舒朗,我苏醒起来,那轮太阳,便会从某幢的楼顶跃出,我回想昨夜失眠中感受着白昼和黑夜的边界,这样的时刻,正好忆起儿时在故乡邻里间相邻相亲的几个小故事,书写出来,也是对人生,社会的反思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的播种和收割,对恶和鄙陋的筛弃。</p> <p class="ql-block">   肖家村的“元宵节” (志华)</p><p class="ql-block"> 我4个姑姑中的二姑妈独离市区,远嫁到高塘乡金溪洲村即原庙前大队第二生产队,村上的人都姓肖,这个村也叫肖家村。村邻正对面的是赵家村,左边是庙前村,右边是昌赣公路。姑父家就在村庄最前面的一橦,家门前有一口大水塘,左边是村大祠堂,右边的一片空旷地的高处是碾米房。和十分亲切的姑姑一样,姑父肖声润是一位慈祥憨厚可敬可亲的长辈,听说他还是生产队的队长。因为离吉安市只有8公里不算远,是我们侄辈兄弟姐妹小时候每逢过年或假期最喜欢去玩的地方,这里有浓浓的乡情,在这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和乡间田野的小路上留下了少儿时的足迹和许多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肖家村原来是很富裕的,上百人的村民和和睦睦的就象一家人,“七大姑八大姨”的亲上加亲,家家热情大方待客且朴实自然。每年春节去姑姑家拜年时,父母总是嘱咐我们要懂礼节,不能贪吃,贪吃小心你的胃承受不了。这个村春年待客时在“吃”的方面特别的讲究程序(俗称一泡三响):开始是茶叶加红枣泡茶水,吃着“八子果盘“中盛装的花生芝麻糕炒黄豆番薯片瓜子等儿时最愛吃的农特产品,然后是每人一碗三个水煮蛋(这是必须吃完的),紧接着是炒粉或炒面条上来,然后是自制的家乡甜米酒、配上各种腌制的热蒸香喷美味的八小碟下酒莱,紧接着是各种特色的热炒,然后鸡肉鱼等十二个大菜的轮换上桌。你如果没经验只顾贪吃并且就己经吃饱了,对不起,姑姑连亲的下一家就一个接一个的派来人上门等候迎接你去下家吃了,你吃饱了不想去那就是驳面子失礼了,吉安俗话说“发哩发始”,你真无法谢绝。这真是刚吃好上家又忙去下一家,亲上连亲的各家让你一整天也吃不完,也“吃不清楚”,这就是肖家村人的盛情风俗。</p><p class="ql-block"> 虽然村离吉安市这么近,可乡村语音却大不相同,吉安话“我“,这里却变成了“俺”,这真是“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p><p class="ql-block"> 南方农村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都叫过年,但年味最浓的莫过于“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全都参与喜庆,男的到“村祠堂”去祭祖祭先(每个村都有各自的村祠堂)。十五这一天,祠堂大院厅内锣鼓声鞭炮声响个不停,全村各家各自带上祭品、鞭炮、蜡烛和香,来祠堂祭奠祖先。晚上村民的男女老少绕村一圈敲锣打鼓的“闹元宵“,有人扛着近二米高的外观就象蜡烛的大木棒(记不得它叫什么了),棒的顶部有个放土硝的长长的洞口,自制的土烟花就从那儿点燃喷放而出,十分的耀眼夺目。加上鞭炮声响个不停,好一派“元宵之夜”红红火火的喧闹情景。村里的小孩子这一天特别的欢欣鼓舞,跟前跟后的来回奔跑欢跳。妇女们则在村里统一忙做饭烧菜,“滚元宵”。晚餐时,全村人围在一排排长长的桌上集体用餐吃汤圆庆贺,其境其情喜乐融融。正月十五从早到晚的这一整天,肖家村人沉浸在一片火红热闹的喜庆之中。</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北方人吃的是汤团和饺子,南方人吃的是汤圆。汤团是用糯米粉包捏芯子起来做的,而南方人则大都是由猪油、芝麻、花生加上盐和糖为汤圆芯,一次次沾水,在装好细磨糯米粉的竹篾大盘中来回“滚雪球“球越滚越大而“滚”出来的,这种汤圆吃起香喷不糯且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肖家村,留存着难忘的乡音乡情。几十年过去了,只要去吉安,总不会忘记去一趟金溪村看望,去追寻和聆听一下那熟悉的儿时乡景乡音!</p> <p class="ql-block">  水巷,地处吉安城中核心地段,位于田侯路以北,中山东路吉安市五中正对面,据1941年《吉安县志》记载,因巷内有一条终年不息的流水而得名,解放后改水沟为地下水道,水巷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至今有近千年历史,曾是水巷王家和水巷塔下两大家族的栖居地,80年代水巷市井生活尤为鼎盛,承载着吉安人满满的城市记忆。(陈友生)</p> <p class="ql-block"> 七绝</p><p class="ql-block"> 水巷古井吟(彭恩群)</p><p class="ql-block"> 醉卧青苔古屋边,</p><p class="ql-block"> 轻烟袅袅井中盘。</p><p class="ql-block"> 取之不尽甘泉水,</p><p class="ql-block"> 四季清凉百姓欢。</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的榕树码头,帆船水运成为了吉安对外商品交流的主要运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  自古有“榕不过吉”之说,气候的因素,在吉安以北的榕树难以成活。吉安原本无榕树,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在吉安城经商的福建商人为求吉祥,在赣江边种植了这棵榕树。400多年来,这棵榕树不仅在吉安能成活下来,而且长得特别的旺盛。她不仅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而且四季翠绿,冠张如盖。遮荫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成为吉安城一大景观。如今这棵古榕树己被立碑保护了起来,并铭文以示后人。</p><p class="ql-block"> 在这儿欣赏江景,观赏古树,能引发你的吉安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  吉安古城有五座城门,螺湖桥边的迎恩门俗称“东门”,书街口的为“魁聚门”,孔家湾旁的永丰门俗称“西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牛寺旁的焕文门俗称“南门”,城北的嘉禾门俗称“北门”。</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条长约千米的永叔路,密布的标有路牌的大小巷子通往永叔路,永固巷、肖家巷、刘家巷、半苏巷、保太巷、茶匙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德巷,大小巷子通往后河和赣江,可见永叔路的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  古南塔(原称马缆塔),吉安的标识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从中山码头到水沟前的这一上段街,以售卖丝线绢花店铺而得名,原称“花巷街”(吉安话“花巷哩”),后改为中山路,花巷桥也改为中山桥。</p> <p class="ql-block">  中山码头(原叫花巷码头),吉安对外商品交易、进行水路运输的主要码头。古代各地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靠,水运,人民路码头以食盐水运交易为主,所以叫盐码头,人民路后河轿叫盐桥。</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大桥,是吉安第一座横跨赣江河西(吉州区)和河东(青原区),贯通两岸的大桥,从此结束了两岸划船而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老区这座桥当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经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亲自批准特许建造的。</span>1969年5月开工建设,在1970年5月1日竣工通车,建桥时间正巧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国“备战备荒”时期,据说备战期间夜晚施工时不能开亮灯,以致一名工人施工时失误掉下了江中而牺牲</span>。井冈山大桥的设计颇具<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色老区的特色,两端各设四座高高的岗楼桥头堡,雕塑着红色的井冈山图案浮雕,上饰以红旗。只有两车道的桥两旁灯柱,设计为黄杆的</span>红缨枪式,格外耀眼。</p><p class="ql-block"> 桥,寄托着人们的乡愁情思,承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也将见证未来之无限精彩。如今,井冈山大桥、吉安大桥和赣江大桥等横卧赣江,为吉安经济腾飞发挥着重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戏曲、电影、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市工人文化宫,是</span>市民节假休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市工人文化宫,建于仁山坪,人气更旺。</p> <p class="ql-block">  能进电影院看场电影,那时可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儿童六一节最好的礼物,就是能看到一场电影。</p> <p class="ql-block">  市人民医院,百姓健康的卫士,吉安人的福星!多少人的健康在这儿恢复,多少人的生命在白衣天使的呵护下延续!</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中人民路的这片骨科小店,当年在吉安颇有名气。粱泉来伤骨医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闻名遐迩的中医治疗技艺</span>,有口皆碑。店正对面原是吉安市京剧团,著名的筱花楼等武生演员凡有翻滚摔打扭伤或脱臼都是来找梁泉来治愈的。</p><p class="ql-block"> 梁泉来的父亲梁茂秀,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打师”,民间武术高手,又是一位骨伤科医师。</p> <p class="ql-block">  王家桥,中山路通往水沟前菜市场捷经之路,这里来往交易人员最密集,曾多次维修加固。</p><p class="ql-block"> 吉安属于水城,大江小河四周环绕,城区内大桥小桥处处可见。东门有螺浮桥,北面有迎恩桥,古城内有塔水桥、状元桥与白鹭洲浮桥。跨越后河从北到南依次有习溪桥、南湖桥、盐桥、花巷桥、王家桥、半苏桥、铁佛桥、太平桥、廻龙桥共九座古桥。</p><p class="ql-block"> 桥桥有历史,桥桥蕴文化,几经毁建,原貌不存,记载着庐陵的古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白鹭洲烈士公园,吉安人节假日首选的休闲娱乐地,假山,猴子,滑滑板,荡秋千,跷跷板(跷板两边下坐垫是破旧轮胎皮),高高的栏杆中有一架不知道停了多久的小飞机…,这里是儿童们节假日的开心乐园。</p> <p class="ql-block">  革命烈士纪念碑,座落在白鹭洲公园内,在中学上美术课时,老师曾安排在这儿指导学生“写生”画画。</p> <p class="ql-block">  白墙砖瓦房的正面,当年新四军驻吉的后勤处。</p> <p class="ql-block">  这幢白墙砖瓦房的故事…(志华)</p><p class="ql-block"> 吉安最早的市民住房大都是二层楼的板壁木瓦结构房,外观格式大致相同。这幢独特的白墙砖瓦房,我对它十分的熟悉,在二中读书时每天早中晚上下学都要从房前的衔道路过。这房的后面还有几幢砖瓦房,是当年吉安市京剧团的演职人员宿舍区。今天虽早今落寂且破旧不堪,但早在七十年前的解放初期五十年代,却属带电灯的豪华楼(民房煤油灯居多)。走进小巷,你似乎感觉到这里连空气都是浓浓的京腔声味,白天路过也常能看到或听到演员的练功和练嗓声音。</p><p class="ql-block"> 这幢白墙楼房是单独的,左右各有一条2米宽可进出的人行走道,巷子里面有一口可供食用的井叫“豆芽井”。房门前一条呈C字孤形斜坡路的街道昰中人民路。房正门右边邻近的依次是民房、庐陵巷(我大姑姑的女儿一家亲戚就住在那儿)、九曲巷、上人民路。左边是小店、茶馆店、盐桥、下人民路(62年吉安禾埠桥缺堤发大水时,房后面及其左边的低洼地房子全被淹,沉浸在洪水中时间近一个星期)。白墙房的街道斜对面是吉安市最喧哗的“吉安市京剧院”所在地,院门口有一大块宽阔地。每当晚上有京剧演出时,门口的高音喇叭总是同步对外播放的,夜静时的声音甚至大半个吉安都能听到。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嘈音扰民一说。我家住在下人民路,晚上在家睡觉时总能清楚的听到京剧演出现场的鼓点和琴声,真是耳闻能祥。</p><p class="ql-block"> 我国国内大小城市最早的街道大都有人民路、中山路、再加上以地方上的名人取名。吉安市最早的街道也有人民路,中山路,永叔路(大街,纪念欧阳修,字永叔),文山路(西街,纪念文天祥,字文山),四条街道呈一个井字形(其它街道则是后来的延伸,阳明路则是58年大跃进后扩建的,当时新建这么宽的阳明路时号称是未来最现代化的宽阔街道)。其实吉安当初还只是个不大的城镇,连工农兵电影院晚上夜静时播放的音乐,大都市民也都能听到,《纺棉花》《花儿与少年》是他们常播放的乐曲!</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后,京剧院搬迁到了阳明路,现址先后成为了市消防队,市公安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三府巷,位于古城南隅通南门正街。相传巷内曾为三府官员居住地(古时知府设有三名,正为知府,副为二府、三府),故叫三府巷。</p> <p class="ql-block">  吉安人特点:1.非常聪明好学,能读书会读书,历年高考,常常在全省总成绩中名列前茅。2.吃苦耐劳,温和守矩,但有着强烈的官本位意识,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力不够。3.品质善良,热情好客不排外,能对外拥抱,来到吉安的游客都称赞吉安人待人非常热情。</p> <p class="ql-block">  吉安汽车站几易地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汽车站位于中山路口右边的站前饭店,有简易的围墙,砂石的地面,那时对面还只是一片菜洼地。文革后新建车站在十字路口的左前方。九十年又重建于正对面路口,即现在的汽车站。</p> <p class="ql-block">  以“黑釉瓷”举世闻名的千年瓷窑“吉州窑“,颇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店所售卖的各种低端瓷器,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举世闻名“吉州窑”荣誉史的落寂!</p> <p class="ql-block">  吉安有着地方独特的各种小吃</p><p class="ql-block"> 走遍各地旅游去寻找地方的特色小吃,唯有吉安独特的点心绝对让你流连忘返:糖炒米果,勺里油果哩,皱茨米果,白糖糕,豆屑米果,艾哩米果…,</p><p class="ql-block"> 吉安人聪明手巧,本分忠厚。做点心小吃买卖的,卖低了亏本,卖高了又过意不去,因此,许多小吃的传统手艺正在消失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些传统手艺的点心小吃,外地一般很少能见到的…!</p> <p class="ql-block">  吉安人常说的“想粉恰”,类似普通话中“想得美”的意思,指的的就是有嚼劲又糯的,久吃不厌的吉安米粉。米粉能炒能凉拌能水煮,家家户户都会做,尤其是峡江的米粉细、脆,与南昌米粉比较,更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霉鱼、霉豆乳、醬饼哩、酱菜、泰和酱萝卜、地菇哩、冲菜、素炒青菜、米粉蒸肉、莲花血鸭、干炸泥鳅、窝麻炒鳝鱼、竹笋炒腊肉、卷龙(黄鳝整条的下锅油炸后再用辣椒大蒜去闷烧)、金线吊葫芦(面条加清汤)、吉安薄酥饼、永和豆腐…地方独具特色小吃,唯吉安才有。</p> <p class="ql-block">  棉庆楼,见证了吉安的百年史!</p> <p class="ql-block">  几分几毛钱的生活用品。聊补了多少百姓们的日常所需。</p> <p class="ql-block">  今夭的萧条落寞,掩盖了当年商业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  酱饼、酱菜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外婆、奶奶、阿姨,哪个没有一二手技艺?</p> <p class="ql-block">  待拆除的百年楼房,有着曾经的繁荣,诉说着沧桑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中山路一条街,日常生活用具用品,在这儿都能买到。</p> <p class="ql-block">  衡器,五金…小店似乎还留存着当年“花巷”、“中山路”叮叮当当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其背后是岁月的沉淀,是时代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中山路,这条最后尚存的吉安枢纽老街将随即消失</p><p class="ql-block"> 连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字号品牌商店集中的曾有"上海小南京路”誉称的</span>永叔路大街,从中山码头到站前饭店的中山路,是贯穿永叔路和文山路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商业街枢纽。中山路原称花巷,这里从原先的花街转为五金电器,日常百货食品,用品,应有尽有,曾经繁荣兴旺了近百年。</p><p class="ql-block"> 曾经辉煌利民的中山路商业街也难逃脱“城市革命化改造”的厄运,历史原貌尚存的一段大街,如今已岌岌可危…。</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胡铨、文天祥、杨万里、欧阳修,解缙、杨士奇等名人都曾让吉安这片热土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如今,也和各地一样,这里只有失去人气地息、负债践行的高楼,很少听到能值得人们对外炫耀的“人物传奇”新故事了…!</p> <p class="ql-block">吉安,我最可爱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