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古文章血泪成</p><p class="ql-block"> 文:姚振元</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王国维先生的著作《人间词话》第十八回。深有感悟。文中这样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p><p class="ql-block">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先生的这些论点持不同意见的颇多,有批评家这样说:“王氏竟把抒发没落贵族悲苦的自我狭窄的情感的作品看作,以血书者并把它们和救世主的胸怀做类比,很明显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释迦基督的教义宗旨如何,也和李煜的穷愁哀怨状态各异,王氏所提的李煜的词,无疑是指的已经“出于深宫之中,离妇人之手”的经过伤亡困辱以后的作品,就连鲁迅先生也误解了王国维本意,他在《怎么写》一文中说:“尼采爱看血写的书,但我想,血写的文章,怕未必有吧。……”其实但用血写的文章,并用像虔诚教徒用针刺破手指用自的鲜血抄写圣经似的来写文章,而是表达了灵魂的痛苦,但不是自道个人的痛苦,而是人类共同感受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浪淘沙令》是后主一首名作:“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天上人间”还有《乌夜啼》最后两句:“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浮梦一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都在抒发人世苍茫,众生苦恼,倾诉不尽的对人生的哀痛徬惶,给人一种历史厚度的苍凉感,和对忧患的人生,无常的命运,潜意识无从掌控的迷茫感,也会引发读者的心弦共鸣,而为之感动伤情。</p><p class="ql-block"> 后主最为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前六句,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苦愤懑婉转深情地描绘出来,凝聚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其生动贴切,不仅显示了愁恨的绵长幽远,更表明了忧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不怪乎前人赞誉后主的词是“血泪歌”,一字血,一字泪,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正是后主毫无掩饰的流露出痛彻入骨的忧恨,终于让他饮下宋太祖玉赐的最后一杯毒酒,就这样这位旷世奇才结束了他悲催却又神奇的人生。而它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也留给的后世太多的不堪回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绵不绝愁绪。</p><p class="ql-block"> 千古文章血泪成,岂止后主一人,历来文章大成者,无不用血泪而成就其巨作,成就自己厚重的悲情却完美的人生。例如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曾因受到李陵事件的牵连,被汉武帝判了死刑下狱。当时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替代,一是拿出五十万贯钱财,二是选择以腐刑代替死刑。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的钱,但是他又不想要因为自己的死,让《史记》的创作半途而废。于是他选择了以腐刑代替死刑苟活了下来。厉经了十三个春秋才完成了巨作,如果说没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就不会有今天的“史家之绝唱”。</p><p class="ql-block"> 用心血写成的著作,不能不提起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曹雪芹的一生由锦衣玉食的贵公子落魄到:“蓬牗茅掾,绳床瓦灶”的寒士,这是一种云泥之别,巨大的反差,在这种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中,他却呕心沥血历经十余年的时间可谓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完成这部世界名著,它的名著载入史册,而它的名字也永远被人们铭记,然而他死后却用一张草席裹尸,草草埋葬,这样的一位大学者,确是如此不堪的结果,怎不叫人扼腕叹息!然而无论怎么样的命运,怎么的悲催,成大成就者都有一种由个人的小我痛苦中悲悯关怀整个人类痛苦的命运,人类千古共同体会的人世的无人逃脱悲凉苍茫感!它是一种觉醒,也是智者的使命。他们的使命可能就是穷极一声的血泪,来为后世留下不绝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 古人以血泪书写成书的杰出人物的比比皆是,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等等,试想今人谁会用十几年的时间去完成后世之作呢,即得利益,以金钱为上的价值观,让我们缺乏了一种精神,一种执着的忘我的精神,可能就是今人看似物质丰厚,内心大都空虚迷茫的内因所在吧。</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彻骨的疼痛,才会有透彻灵魂的觉醒,流传千古文章大都是用血泪铸就而成的。正如尼采说“在一切著作中我只爱作者以他心血写成的著作,以心血著作,并且你可以觉到心血就是一种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