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刚烈死节殉国难 忠孝双全寿伯茀</p><p class="ql-block">一、成长历程 </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寿富(1865―1900)字伯茀,号菊客,宝廷长子。1898年戊戌进士,入翰林,选庶吉士。</p><p class="ql-block">寿富自幼博览群书,擅长古文、诗、词,尤其谙熟儒家经典和《史记》。晚清西风东渐,他思想活跃,大量阅读外国历史和一些科技书籍,对算术尤有心得,著有《四元玉鉴补释》。他还喜欢化学,曾买了很多实验器材和中译本参考书。他忆力超强,据说读书过目不忘。</p><p class="ql-block">寿富品性刻苦孤傲,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静默时喜怒不形于色,但只要谈到忠孝之事就立刻满面严肃,令人敬畏,所以自幼小时就被视为大器之才。</p><p class="ql-block">18岁时,父亲革职,家庭经济日渐窘迫,无法满足全家日常用度。于是寿富在外求学之余兼打工教授他最熟悉的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以此补充家用。年纪稍长,受业于张佩纶及张之洞门下,他们都是著名学问家兼晚清重臣。思想活跃,开明通达。对天下大势,民族分歧,国家发展等,都有自己独到见解,这对寿富世界观形成起到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寿富平时一直孝顺侍奉父亲,即使委屈自己也要顺从父亲意愿。1890年,宝廷去世,寿富非常伤心,按礼制为父亲守孝服丧。他睡草席、枕土块、不吃盐酪酱料,时间将近三年。这在晚清非常难得,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官场老资格的“京城太叔”萨廉也将信将疑,认为过于矫情,但录取寿富的乡试副考官翁同龢则认为真情使然,表示“敬之爱之”。</p> <p class="ql-block">二、政治主张</p><p class="ql-block">1897年春,光绪皇帝有意变法,许多旗人怕损害自身利益而多反对新法。寿富虽为旗人,但赞成维新。他忧虑国势不盛、八旗人才衰微,遂于1897年与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知耻学会。招致议论纷纷,虽然很多支持者,但也有反对意见,寿富不为所动,慨然坚持立场。他撰《知耻学会后叙》表明态度:“学则智,智则强,强则大国亲我,小国畏我;不学则愚,愚则弱,弱则大国鄙我,小国犯我”,表明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旨在警顽傲,厉以自强。</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期间,寿富“力研新政,广交豪儒杰士”。浙江巡抚廖寿丰认为寿富才能学问堪当大用,于是向光绪皇帝举荐。光绪召见于养心殿,寿富奏对诚恳恺切,光绪为之动容。两人相谈甚洽,直到深夜三更才分手。后充任京师大学堂分教习(晚清学官名称),派赴日本考查学校章程,回国作《日本风土志》四卷上呈。</p><p class="ql-block">当时满汉矛盾较深,兵部尚书刚毅甚至在家里书写“汉人亡,满人强。汉人疲,满人肥”的座右铭,时时提醒激励自己。面对这种情景,寿富写下《与八旗君子陈说天下大事启》,文章里他呼吁应抛弃满汉岐见,各尽其才,通力合作,为国效力。这在当时极有见识,为维新党推崇和敬佩。据清末四公子之一的吴宝初回忆,梁启超赞扬寿富为“满洲中最贤者,其天性性厚,其学博,其识拔,爱国之心,盎睟于面”。“ 盎睟”即“晬面盎背”的缩写,意为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是有德者的仪态。</p><p class="ql-block">由此寿富受到保守派攻讦。戊戌政变,慈禧训政,变法派或杀或逃,寿富于是隐居京师,闭门不出。他个性矜持高贵,不结交在朝官员,以莳弄菊花,读书写作度日,自号菊客。有《菊客文集》《读经札记》等著作。 </p> <p class="ql-block">三、死节及绝命词</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寿富告诉隔壁邻居刑部主事华学涑自己有以身殉国的打算。华劝阻说:“洋兵入城,与国祚无关,何必以身殉?”寿富说:“我亦确信洋人不灭我国,但我知太后拉皇上去,则将来议和之后,皇上终不能脱出太后之手。大清不久仍必灭亡,吾何必多活数年。”可见寿富认为慈溪控制光绪皇帝,无法变革维新,国家没有希望。这与谭嗣同明明可以逃脱,却故意慷慨赴死的心态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1900年8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后次日,列强进入西城,坊间哄传凡在家门口树起白旗的可以免死。寿富给朋友留下绝命信说:社稷为墟,目不忍睹;国破家亡,万无生理。我虽然倡导西学,但绝不屈节投敌。他宁死不树白旗、不受列强侮辱。在西城白庙胡同自己的宅邸,带着弟弟寿蕃、妹妹隽如、淑如,先喝毒药,接着自缢。侍婢隆儿自愿从死,一家五人从容自尽。当时寿富年三十六岁,寿蕃、隽如三十二岁,淑如八岁,隆儿二十一岁。</p><p class="ql-block">临终前他题《绝命词》三首:</p><p class="ql-block">衮衮诸王胆气粗,竟将血气丧鸿图,请看国破家亡后,到底书生是丈夫。</p><p class="ql-block">曾蒙殊宠对承明,报国无能负此生,惟有孤魂凝不散,九原夜夜祝中兴。</p><p class="ql-block">薰莸相杂恨东林,党祸牵联竟陆沉,今日海枯看白石,二年重谤不伤心。</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①鸿图,远大的基业。</p><p class="ql-block">②承明,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此指自己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属于皇帝近臣。</p><p class="ql-block">③薰莸,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p><p class="ql-block">④陆沉,指隐居。</p><p class="ql-block">第一首诗表达对朝廷某些大臣如毓贤、刚毅之流有勇无谋而误国做法的批评,表示理智的书生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p><p class="ql-block">第二首诗表达无力回天报效朝廷的遗憾,祝愿国家经此一难后能够复兴。</p><p class="ql-block">第三首诗愤怒表示因保守派攻击而退隐,随时间推移,水落石出,方见坚贞洁白。</p> <p class="ql-block">四、结语</p><p class="ql-block">后人无法从上帝视角还原历史细节,也不能用今日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作为晚清末年的精英代表,虽然睁眼看世界,但极其有限。他们对国君、国家、政府、政党、民族、种族等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更无从分辨其中细微区别。</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历史文化下,君权的至上性及由此派生的君权与制度的一体性,使得一般人无论满汉,都认为忠君即是爱国。故而对内直言敢谏是为国担当、为民请命,对外则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国都沦陷,主辱臣死,此大义也,彼时殉国的满汉大臣不知凡几。从历史上看,面对外敌入侵,屈膝投降者外,文人一般有四种表现:其一组织义军、武装抵抗,其二慷慨赴死、杀身成仁,其三是隐居僻壤、不食周粟,其四终身不仕、拒绝合作。宝廷祖孙三代,对内对外,所言所为,堪称君子楷模。</p><p class="ql-block">寿富死后,“排满革命”别树一帜,“种族”之争超越新旧之争,形成一种新的局面。至于革命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政治纲领,实为加强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凝聚力,推翻两千年帝制的宣传口号。时至今日,满汉均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清朝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封建朝代。</p><p class="ql-block">寿富殉国行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下,让我们看到一个刚烈耿介的血性男儿,感受到晚清蜕变时人中龙凤特有的气质,触摸到风云激荡时代跳动的脉搏。面对外敌列强,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宁折不弯的钢铁意志、舍生取义的反抗精神,仍值得今天的我们褒扬和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