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书香 读领未来】第一期

五常市兴隆乡中学校

<p class="ql-block">  钱钟书说,“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风景过眼就忘,就算踏破铁鞋有何用?</p><p class="ql-block">唯有阅读,不仅让现实的旅行意义更加丰富,更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深处的长足旅行!</p><p class="ql-block"> 新学期逐梦新征程,来一场精神疗愈,帮助我们祛除心中的“黑暗”,涵养底气和定力。让文字载着我们去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月16日,“阅享书香 读领未来”第一期活动在副校长张亚林的组织下,如期进行。其中四位成员围绕假期自选书目分享阅读收获。</p> <p class="ql-block">探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p><p class="ql-block">——《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李歆玉</p><p class="ql-block">先从书名《静悄悄的革命》破题:</p><p class="ql-block"> “革命”一词本意是变革天命,改朝换代。但从发展历程解读,源于“轮回”与“复归”,追溯词源,来自于天文学,意指星体在轨道上旋转一周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将“革命”一词引入教育教学,应该是探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纠正功利化倾向,回归本真,着眼于人的未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p><p class="ql-block"> 具体来说,教育立足的是一个个主客观不同的“个体”,他们在主观上,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生物。在客观上,体质智商等各不相同,有人一学就会,有人智力平平。如果不能够认清并立足前述客观实际,各种花式教育改革举措,只能是错误的画作。这一个个主客观不同的个体,决定了教育培养方式、考评方式等必须要适应性的多元化。</p><p class="ql-block"> 引用一段材料文字【让兔子和兔子比赛跑步,让鸭子和鸭子比赛游泳,才是正确且有意义的。采用行政管理式的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等必然是要出问题的。比如非要拿跑步和游泳的总分作为基准进行评定,筛选出来的“中间体”很可能跑步不如兔子,游泳不如鸭子,却因为总分占优而被评为优生,而真正的兔子却因为学不好游泳、真正的鸭子却因为学不好跑步,而被教育体系评定为差生,不仅让学生自己被批评被淘汰乃至于自我否定、自暴自弃。也让学生家长抬不起头(这种压力又会反向传导给子女),这种错误的社会歧视性眼光和压力等,也错误地造就了花钱择校等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教育焦虑。然而换一种教育方式,这些所谓的被淘汰品就会有人成长为科学家、企业家等】</p><p class="ql-block"> 因此,教育要顺应天性。尊重差异、赏识个体、让每个生命和谐美好生长,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让他成为他自己。教育应该使人幸福,一切教育都应该有乐趣。</p><p class="ql-block"> 就当下的农村教育现状,优质师资和生源外流,教师老龄化结构性缺编,发展步伐出现“塌陷”;留守儿童居多,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校教育疲软无力……这些乡村教育弊端,金刚怒目式的斥责和鞭挞无济于事,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重构。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紧紧扣住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这场“革命”应该是从教室里萌生的、应该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的,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再说书的内容于我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一些关键词记在脑海,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与思考。“主体性神话”“润泽的教室”“倾听与应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服装裁剪及交响乐”“研讨”“设计课程”“综合学习”“合作性同事”“学习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出教学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教师”“教学资料”和“学习环境”,并提出了以下创新点:</p><p class="ql-block">一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主要目标。</p><p class="ql-block">二是我们不仅要教授知识,并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关切进行教育。</p><p class="ql-block">三是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实现“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p><p class="ql-block"> 总结为一句话:这场革命,“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p><p class="ql-block"> 作为校长、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p><p class="ql-block"> 第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改革成败关键在教师。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政体系……教育发生的前提是教师发展。优秀的教师团队永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理清思路,架构师资培养模型;多措并举,促进师资队伍成长。</p><p class="ql-block"> 第二,构建一间润泽的教室。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最大限度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师生彼此尊重用心倾听,去体味对方话语里潜在的想法、情愫,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三是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第三,科学设计课程。</p><p class="ql-block"> 整合三级课程,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给其仰望星空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现实社会表明:一个人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具有使命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智慧、知识发挥合力,从而具有创造力。因此,教育者一定要给下一代以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力量之源。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p> <p class="ql-block">《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彭成</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平行班的班主任,我的学生不仅平凡,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小学的时候开始就是办公室的"常客"了。他们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们不怕老师批评,更听不进去老师的教育。到底怎么说他们才会真的听,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寒假,读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给了我一点启发。这是一本很有实操作用的书,里面讲到了这样与人交谈才会更能让人接受。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都会选择自己愿意听,喜欢听的内容去进行交流。在这其中,青少年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中一个特殊点,他们对于父母以及老师的话其实他们是有抵触的,他们更愿意去相信一个要好的同学,或者一个社会上网络上认识的一个人的话都比父母老师的话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关系。每个人其实都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不愿交流都是一种防御,所以我们首先要尝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卸下一个人的防御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样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如书中序言所说,他是一本实操性质的书,它教会了我很多实用技巧。</p><p class="ql-block"> 比如,书中提到发自内心的不做作的赞美对方。看上去似乎就是一个表扬,挺简单的,但是初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你真厉害"、"你真棒"之类的简单的表面化的表扬了,这对他们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所以想要表扬他们,并不能是概括性的,而应该是务实的,有实际内容的,针对某一件事情的表扬。这样的表扬才能是发自内心的,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关注,就会发现即便是平时最糟糕的学生也总能发现一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当有那么一次,学生发觉你是关注他,并且发现了他的优点,真心的赞赏他们,那么我们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了,而良好的关系就是以后的教育的开端。当然每个学生的性格,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要使用的建立关系的方法也并不相同。在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这些都可以在我们和学生的日常相处当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更相信老师,这样才能渐渐达到老师说的话真正能够让学生听得进去,落实到学习生活中去,让教育真正起到作用和效果。</p> <p class="ql-block">《有效教学》读书心得 孟祥萍</p><p class="ql-block"> 《有效教学》这本教育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它不像一般理论书籍那样深不可测,而是植根于现实教育,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p><p class="ql-block"> 阅读《有效教学》后,对于如何开展教学,怎样教的有效到怎样教得好,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指导。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该是学校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人,孩子们和老师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其次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的还比较少。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应教师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有效指导”中的主要教学行为一节中提到:“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提问贯穿在每天的教学中,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p><p class="ql-block">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与到学习过程中。”</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有效讲授,书中提到要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究其原因是教师的任务导向不明确。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学习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要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书中还提到“无效教学”这一概念。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无效教学往往是课堂死气沉沉,课后大练“题海”,机械重复被改称作“巩固”;死记硬背被狡辩为“强化”。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教师苦教、厌教,甚至弃教。无效教学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动机水平和身心健康。像语文课,泛泛阅读仍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p><p class="ql-block">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张志华</p><p class="ql-block">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换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用人才。</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是具有指导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p> <p class="ql-block">  书友会自2021年11月成立以来,有组织的开展共读共享,阅读校本研修活动。九位成员以行动诠释我们的口号“好读书教随其道,读好书学亦有章”。2023年我们继续用书本的厚度,丰富教育生活,有效带动学生、辐射家长,驱赶迷茫对抗平庸。</p>

学生

教学

教师

教育

提问

学习

陶行知

有效

课堂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