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气温还低,于是用一天的时间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宝贝。太多了,看不过来,还得再来几趟。</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新石器时代玉龙</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玉龙于1971年在内蒙古出土,是新石器后期红山文化的代表文物之一;该文物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造型生动,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有着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p><p class="ql-block">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于1978年在河南临汝县出土,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葬具,距今已有六千余年的历史,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腹部还绘有一副彩陶饰图。2003年,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纳入不准出国展览文物的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人面鱼纹陶盆</p><p class="ql-block">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据专家研究发现,该文物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陶器,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因陶盆内壁上有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故被称为人面鱼纹陶盆,这种陶盆基本是用作儿童瓮棺的棺盖。人面鱼纹陶盆于1995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纳入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鹰鼎》,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陶应鼎为仰韶文化的陶器,整体造型为一只蹲着的老鹰,体态丰肥,两翼微微撑起,两足敦实有力,宽扁的鹰尾下垂落地,以粗大的双腿做成头顶的三个支点,构成“伫足鼎立”,也是国内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珍品,于2002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被几个在种地的农民发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文物出土后,被卖给文物贩子。因当时还在抗战,四羊方尊在运输途中被日军炸毁,碎片被放在木箱内无人问津,1952年时文物专家开始修复这件文物。</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后母戊鼎</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当时河南安阳武官村的村民吴培文在野地意外发现,但由于正值抗战时期,后母戊鼎出土的消息被日军得知,为避免被日军抢走便埋入土中。不久后,有一位商人出价20万欲购买,但要求将大鼎锯段分成几块,于是遭到拒绝。二战结束后,后母戊鼎被国民政府收购,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军嫌这个鼎太笨重,便遗弃在机场,没有运往台湾,如今成已成镇国之宝,禁止出国展览。</p> <p class="ql-block">西周重器大盂鼎</p><p class="ql-block">档案: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铸造于周康王23年,即公元前1003年。清朝道光初年,也就是1891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赏析:制作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为青铜器中的重器。因为三者都出土于晚清时期,故并称为晚清“海内三宝”。</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盘</p><p class="ql-block">西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盘为水器,此盘为先秦最大铜盘,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它重400多斤,圆角长方形,盘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110字,通篇用韵,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盘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被刘铭传发现,当时是一个马槽,后来刘家后人将其埋入土中,秘不示人,直到解放后捐献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圆鼎之最子龙鼎</p><p class="ql-block">档案:通高103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铸造于商末周初,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辉县。是目前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p><p class="ql-block">赏析:因其鼎腹内壁铸有“子龙”二字,因而得名。“子龙”二字铭文铸刻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龙”字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很像一条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子龙鼎和后母戊鼎也被一些学者形象地称为“方圆重宝”。</p> <p class="ql-block">击鼓说唱陶俑</p><p class="ql-block">高56厘米</p><p class="ql-block">此俑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上身赤裸,下身穿长裤;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眯缝双眼,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额前有皱纹数道,开怀大笑。头戴帻,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络珠饰,似作说唱状,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p><p class="ql-block">击鼓说唱陶俑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商朝的虎纹石磬</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这是古代的打击乐器,这件作品为老虎身躯,做出猛虎扑食的架势,该磬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轻轻敲击,即可发出悠扬清越的声音,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凤冠</p><p class="ql-block">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出土于定陵。帽胎以漆竹扎成,覆盖以丝帛面料,凤冠正面饰以九条等大的腾云金龙,均口衔珍珠宝石做成的珠滴,与九龙对应的是八只同样口衔珠滴的金凤,加上凤冠后侧正中的一条金凤,一共是九龙九凤。这件凤冠上嵌有宝石百余颗,珍珠五千多粒,华丽贵重之极。</p> <p class="ql-block">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p><p class="ql-block">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利簋》</p><p class="ql-block">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讨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青铜奇葩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p><p class="ql-block">档案:长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铜犀尊是一件西汉时期的酒器,1963年在陕西出土。</p><p class="ql-block">赏析: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盛酒器,多为圆腹,大侈口,下有圈足。犀牛背部有一个形似马鞍,可以启闭的活盖,犀牛腹部是空的,可以存酒,在犀牛嘴的一侧可以往外倒酒。</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p><p class="ql-block">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的陪葬物。</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青铜觥</p> <p class="ql-block">“盠 ”青铜驹尊</p> <p class="ql-block">“颂”青铜壶</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青铜尊</p><p class="ql-block">商 淮夷 盛酒器 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p><p class="ql-block">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p><p class="ql-block">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p><p class="ql-block">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活灵活现;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寓意诡秘;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龙虎纹青铜尊腹部的虎食人纹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口含一人。人无衣冠,身饰花纹。采用这一构图意在从正面表现猛虎的完整形象,但正面又无法体现虎的雄伟身躯,于是便采取轴对称的布局使虎身向两侧伸展,商代饕餮纹也是运用此种构图。此外,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上、“后母戊”青铜方鼎耳外侧及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鸟兽龙纹壶腹部,均有类似的虎食人像。今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的虎食人青铜卣,整器为猛虎食人的立体形象,更为逼真。在商代玉器上也见虎食人像。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佚文,记有虎噬鬼魅之说。此种虎食人像或许是取于此意,借以震慑邪祟。</p><p class="ql-block">今安徽阜南地区在商代是淮夷部族的聚居地,此地出土青铜器的形制、纹饰明显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龙虎纹青铜尊即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青铜冰鉴</p><p class="ql-block">战国 冰酒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p><p class="ql-block">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制作十分巧妙。与青铜冰鉴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青铜勺,勺的长度足以探到尊缶内底。该鉴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工艺精美,令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礼·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原来这种器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只能是贵族才享用得起。</p> <p class="ql-block">青铜罍</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钱鏐铁券</p><p class="ql-block">唐代。“丹书铁券”的珍贵实物,作用相当于“免死金牌”,是中国最早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御赐铁券。</p> <p class="ql-block">隋代,9岁小女孩的陪葬品李静训墓“嵌珍珠宝石金项链”,雍容奢华,这条项链应该来自异域。墓主人李小孩身份显赫,她是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曾外孙女。</p> <p class="ql-block">木雕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舞蹈纹彩陶盆</p> <p class="ql-block">裸体浮雕彩陶壶</p> <p class="ql-block">双凤麒麟纹石雕</p> <p class="ql-block">“皇帝之宝”玉玺</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p> <p class="ql-block">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