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为丰富学校“朴.源”劳育知行课程体系,创新拓展农村小学劳动课教学的途径方法,西安市高新区第四十五小学结合当地农情村情和校情,在校本劳动课程建设中,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引入教学之中,开发了“农耕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劳动综合实践类系列课程。围绕二十四节气,由一到六年级组按各自承担的开发任务,设计教育教学实施方案。以劳动课教师为主体,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根据节气时序,择时在校园内组织举行现场式实践体验综合型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在今年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到来之际,2月17日上午,学校一年级组开展了“农耕文化与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节气”劳动综合实践展示活动。参与活动的一年级学生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按照所分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了展示活动。活动场景之一:迎雨水。一名小学生双手举起“迎雨水”宣传牌,随时苏璐老师带领一组学生登场。苏老师把学生带到一块大型介绍雨水节气由来的宣传栏前,向同学们介绍雨水节气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活动场景之二:知习俗。由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王晓霞、麻萍、田颖三位老师的引领下,身着多彩服装,在另一块宣传栏前认真地听取老师讲解雨水节气到来后我国各地的习俗、与农业生产等常识。活动场景之三:绘春景。同学们在赵颖老师率领下出现在吹画现场。十几名小画家摊开水墨纸,展现吹画的娴熟技能,描绘春天的景象。同时现场还展示了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有关雨水节气主题手抄报等作品。活动场景之四:颂(送)春意。40多名一年级小同学手舞足蹈,齐声朗诵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歌,把展示活动推向了高潮。参加展示的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雨水”小卡片随机赠送现场参观的其他年级同学和老师,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本次“农耕文化与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展示,是该校践行新课程整合、综合理念,探索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融合、发挥课程、活动育人功能的积极尝试,增强了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生动性、趣味性,使生了解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及气候气象等知识,培养了小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习惯,淬炼了她们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和核心素养。</p>